APP下载

亚洲安全:观念、挑战与前景——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2014年年会综述

2014-11-29许开轶

现代国际关系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安全观亚洲教授

许开轶

2014年10月17-20日,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亚洲安全:观念、挑战与前景”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召开,会议由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和南京师范大学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江苏高校东亚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70余家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蔡林慧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梁守德教授,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顾问委员会主任、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原政委李而炳将军,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陈岳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发言。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亚洲安全:观念、挑战与前景”,围绕“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亚洲新安全观与中国的国际战略、国际关系理论与学科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关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对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会议讨论的问题及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如何认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黄昭宇研究员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从本质上说是美国对外战略自身的调整,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中国不应过分解读,否则就等于帮助建构美国的影响力和美国对中国的威胁,那对中国不利;中国不是美国要制衡的唯一目标,中国的崛起也不必然引起大国冲突,中国应做的是解构——纠正其间某些偏颇甚至错误认知,并积极寻求化解分歧和矛盾而不是制造恐惧、激化矛盾。复旦大学倪世雄教授则认为,根据美国相关人士的解释,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就是针对中国的,美国最担心的是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美国制衡中国的底线就是防止中国对美军事挑战,但是美不以中国为敌,中美之间如何相互尊重的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杨守明教授从战略目标、结盟方式、制衡手段等方面比较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传统均势战略,认为美以取得地区霸权为目标,制衡力度更强,运用了多重手段,对中国形成强大制衡影响,中国必须认真思考反制战略。哈尔滨师范大学徐德荣教授认为,美国重返亚太对中国来说也是一种机遇,中国在经济上可以继续搭美顺风车,政治上可以学习与大国协调的经验、方法,安全上可以借用美力量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同济大学仇华飞教授则分析了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机制,认为其是以军事同盟体制为核心,以大国战略协调为支撑,以小国依附体系为基础,以地区争端为介入点,试图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塑造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周边地区的政治生态,以达到减缓中国崛起对美负外部性影响之目的。

其次,如何认识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近年来,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和一些地区热点的升温,亚洲整体安全形势有所恶化,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出现了新的态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郭学堂教授认为,不破不立,只有旧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才能形成,因此中国周边环境恶化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要防止格局被打破后以战争形式出现的乱局。中国传媒大学杨勉教授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C型包围圈之内,陷入越南、菲律宾采取的狼群战术、抱团取暖、联合制华态势之中,我们要集中对付最主要的敌人,防止两线对战,但以谁为主还存在争议。中国人民大学时殷弘教授在题为“中国对美国和周边:战略忧患与战略优化”的主旨发言中强调,自2013年10月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国政府在周边外交的一些重要领域做出了更多的创新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复杂难消且有所加剧的若干国际环境原因,加上中国周边战略任务不断增加的多样性及由此产生的内在矛盾和波动,中日、中菲的对抗不仅不见实质性缓解,反而在一些重大方面更为加剧。特别美国政府在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后,就南海问题抛出了一系列与中国立场相对立的政策言论和政策行动,使南海争端变得更加复杂。还有一些学者专门分析了中国周边的次区域安全问题。如吉林大学黄凤志教授认为,冷战后东北亚地缘政治经历了从两极结构到一超多强、再到多极化的发展变化,目前这一地区国家间的关系是合作和竞争共存。地区内大多数国家领导人更替、世界地位提升、各国海洋意识增强等变化加剧了安全困境。苏州大学钮菊生教授指出,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经济合作已取得可喜成果,但安全合作才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中国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超级大国”,应努力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营造安全的周边环境,推动次区域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

第三,如何看待中国周边国家的发展动态。辽宁大学程伟教授在题为“普京与俄国的强势外交”的主旨发言中分析认为,俄已经放弃规避与美国对抗的策略,转为主动出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俄经济发展,国力复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叫板美国的实力;俄战略定位基本清楚,战略思路日益明晰;欧美、中美关系的变化给了俄可乘之机;美经济危机之后,实力衰落,开始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基于此,俄认为美不可能与其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而欧洲不会、也没有能力与俄硬碰硬,这就给了俄战略冒险的勇气和空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岳西宽副教授谈及日本的政局变化和战略意图时指出:日本寻求“国家正常化”和“解禁集体自卫权”可以做多种解读,除了右倾化之外,摆脱美国的控制也是其真实诉求,中日应摒弃历史羁绊,和睦相处,加速亚洲一体化的步伐,携手重塑亚洲和世界新秩序。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晋军老师分析了缅甸局势,认为缅国内实施初步民主化改造后,对外政策大为改观,与美国和国际组织之间的互动加强,昂山素季也愿与中国保持友好交往,中国应继续巩固与缅关系。

二、关于亚洲新安全观与中国国际战略

习近平主席在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得到了与会学者们的一致赞同,也引发了大家对中国国际战略的积极思考。

其一,对“亚洲新安全观”的解读。中国传媒大学何兰教授对习主席提出的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理念的“亚洲新安全观”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其凝聚了亚洲国家共识、有助于亚洲团结,表明了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亚洲安全和世界安全事务、维护亚洲安全稳定和发展的诚意。南京师范大学杨守明教授认为,“亚洲新安全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兼容性、积极性以及与时代的契合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树春教授认为,目前各国的安全观可以概括为三种:传统安全观、过渡型安全观和新型安全观,而新型安全观主体多元、内容多层、手段多样。他具体分析了中俄之间的安全合作,认为中俄之间当前的安全合作超越了传统的安全观范畴,处在由传统安全观向新安全观过渡时期。

其二,关于中国国际战略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俞正樑教授在题为“亚洲安全战略新态势”的主旨发言中认为,中国外交需要及时从经济利益导向转向战略利益导向,不仅要靠硬实力,还要靠顶层战略设计,靠主动布局,主动出击。未来10-20年,中国应与周边国家实现包容、共赢而非独占,要集中力量实现在亚洲的和平崛起,努力构建新型大国战略关系。外交学院杨闯教授认为,当前中国国际战略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建设“一路一带”,提升对周边国家和欧洲的重视,继续加强与非洲、拉美的关系,实施的是全球外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胜湘教授则认为,中国外交尤需张弛有度,但目前没有明确的对外战略,因此战略目标和手段不确定。有不少学者就中国的国际战略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时殷弘教授指出,当前中国最突出的战略忧患在于对美政策、对亚洲邻国的政策两个方面。中美两国间的当代关系实属多维、复杂、能动和意义非凡,两国既非单纯的对手,亦非单纯的伙伴,双边关系中基本的竞争对立和合作既相对稳定又不乏变动。中国必须持之以恒地以坚决有力而不失审慎的战略步骤劝导、迫使美国退让,接受中国享有应有的权力,从而争取一段历史时期去实现中美两大世界强国和平地“最终解决”彼此的争端。中山大学张宇权副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的战略重点是美国,中国应采取三方面应对策略:利用美国内部的利益集团;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避免过早提出亚洲版的“门罗主义”,不过分刺激美国。也有学者认为,应适当降低对中美关系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刘青建教授提出,中国对外战略要以亚、非、拉为三个战略支点,与亚非拉国家巩固团结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河南大学王海滨副教授则认为,中国要把周边大国外交放在在首位,面对美、日遏制,中国要紧抓俄罗斯,同时加强中俄印三角关系,防止印度被美拉入美日同盟。还有一些学者强调,中国的外交应注重区域文化战略发展,要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事务的话语权,推进自己的价值外交。

三、关于国际政治理论与学科建设

学者们十分重视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学科建设,着重研讨了以下两个问题,提出了不少精辟观点和好建议。

一是关于国际政治理论的创新。梁守德教授指出,研究会应该在理论上多下功夫,既要研究现实问题,也要研究基础理论,要以理论为基石看世界,希望学校在国际政治的教学研究中以中国特色的理论为基础,使中国的理论更加成熟,并争取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国际政治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与新现象,我们的研究定位也应随之变化。中国政法大学刘长敏教授认为,中国外交不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外交理论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她还提出了一些深刻问题,如不结盟政策是否应该重新评估?中国的战略支点、战略盟友到底是谁?新型伙伴关系是否像盟友那样坚固?中国政法大学蔡拓教授提出,从理念与价值角度出发,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不可回避三方面问题:中国特色与普世价值的关系问题;国家主义、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对全球化的认知问题。他认为,应当将外交事务与国内治理联系起来,思考执政合法性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关注公民社会发展,注重道德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实现文明崛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熊李力副教授辩证分析了共生型国际体系理论,进而指出亚太地区历史上存在着竞争与依附并存的传统秩序,当代则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型国际体系。

二是关于学科建设。陈岳教授全面回顾了过去十年研究会发展的历程和成绩,同时强调指出,研究会要大力加强理论问题研究,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以促进学术发展,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与会学者讨论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认为政治学二级学科取消了原有的国际关系和外交学,只保留了国际政治,这对本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冲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挑战。一方面,应该认真反省本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和拓展本学科的发展空间。为此,有些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提出高校通识课程应该增加国际政治方面的课时,应该呼吁有关方面考虑能否将国际关系单独设立为一级学科、能否设置诸如外事管理之类的涉外专业硕士等等。学者们一致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在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后的年会应该另行专门研讨学科建设问题,并可由研究会牵头,组织和联合各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建设专项活动。

猜你喜欢

安全观亚洲教授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巧用视频资料进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
刘排教授简介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图解
亚洲足球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