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复州
2014-11-29焦永权
□焦永权
复州是一块历经沧桑的陈年老玉,曾经雕琢,有过美奂美仑的润泽,尔后又在拙劣的匠人的刻刀下变得似是而非。又是一面残破的战旗,染满征尘硝烟,记录着往昔的荣光也忍受着今日的寂寞。
记忆里的复州残缺不全,如同现实里的复州。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第一次踏进了它的城门。那时城门和城墙已经被拆去一些了。从残墙中可以看到砖层间发白的黏合物和墙内的夯土石块,当地人介绍说,其中的黏合物是由糯米浆和生石灰等混合而成,黏合力、坚硬度和耐久性都胜过后来出世的水泥。之后到了当时还比较完整的东门外。青灰色的墙砖历经二百余年却蚀损不多,无愧于当年主持把石城改修成砖城的知州陈铨“五十四层砖似铁”的赞誉。此时夕阳西沉,暮霭初降,目睹着高大的城墙,心里升起一种肃穆一种庄严。晚风从一处缺损的墙豁涌来,裹挟着夯土的气息,似乎预示着某种不祥,心情也突然变得黯淡低沉。
复州中心街道两旁的老瓦房,接壁连脊排列有序。由于主街的道路已经垫高,踏进当时已成为书店、商店等的老屋内会有一种突然下沉的感觉。室内潮湿,木质门窗经水蚀虫蠹,已有朽意。从街中心的一处小楼上俯瞰,城里一排排老式房屋,多为带着门楼的四合院,青垛白墙黛瓦。所用石料是那种本地出产的千层板青石,平整如砖。刚采出时呈淡青色,时间略久就变成白色,隐约着或浅黄或淡红的纹彩,堪称一绝。当时的公社革委会设在过去的州衙署里。那时正是文革末期。
五年后又来。如果说此前可以叫它复州城的话,那么现在只能叫它复州了。除了残存的东城门和东北部的一段城墙,周长六华里的城墙已无踪迹。新修的水泥房和旧瓦房杂陈,黄褐色的土路和灰蒙蒙的沥青路交错。那次到这里是为了完成大学“民间文学”中的采风课程。沉闷的十余天,我的行囊里采集到的是一些古老和不算古老的故事,以及新街旧巷里的尘土浊风,还有我的访问对象“老复州”们沉重又无奈的叹息。昔日古城,不堪回首。
前些年在一个老复州城模拟沙盘上领略过它的鼎盛时期。那时的复州,不算十分恢弘但却布局方正,街衢纵横,主次分明,沿街多为商铺,各类设施完备,房屋错落有致,城里城外庙堂古塔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古代小城市的典型。其中仅寺观坛庙就有关帝庙、三仙堂、观音阁、晏公府、节孝祠、永丰寺、华仙洞等30多座。面对丰盈的沙盘,再放眼街市上那些铺陈着五颜六色的涂料、瓷砖的仿古建筑,唯有无语与惆怅。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复州城也不是一天毁坏的。风侵雨蚀、战乱饥荒、愚昧漠视,一双双冷酷无情的手,一起造就出目前的局面。仅就城墙损毁而言,就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我曾在存于辽宁省档案馆的民国时期的复州档案里查知,1930年县政府从文物保护角度曾策划过一次城墙维修活动。当时的《工程说明书》上主要列举了五个地段的修葺工程。其中城南里往西马路偏处一段,破坏形势为最,“基石霉烂,全体陷落成一缺口,高二丈四尺,宽四丈二尺有余。水冲雨洗,巨石悬空”。其余四处分别是,城西关顺城马路往北工程一段;东城瓮圈处;南门城楼烬余(民国十二年,城南门警察派出所在城门楼里设灶房,五月十五高所长带赌徒在里面赌钱,弄着了柴草引起大火将门楼焚毁)基址工程一段;城垣内周四面女墙工程多处不计段数。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复州城在那时已经多处损坏,到了非修不可的时候了。正要动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整个地区迅速被日军占领。一次或可起到维护作用的工程随之流产。此后战乱频繁,炮声隆隆中,还有谁会去想保护城墙。
硝烟散尽之后,复州的城虽已伤痕累累。但根基还在,大部分城墙和三个城门基本完好。
真正破城的并不是城外的敌人而是城内的官员和居民。开始是把垮塌的豁口当成捷径,嫌不够平坦就再拆再扩。城本无西门西去有碍,于是西城墙被扒出个豁子,四门大开。但仍不够十分便捷,于是分别在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角开通了便道,为“四通八达”做了最生动的注释。即使这样,城的大体轮廓还在。等到了文革后的1976年,正值普及大寨县高潮,修建水渠成为大连市(当时叫旅大市)学大寨的标志性项目。复州公社革委会的一个头头在请示了县革委会之后,下令对剩存的城墙进行了最后的扫荡,划片分段,指派当时的十多个大队分段拆城,用拆下的砖石修建水渠等。只几天,存续了一千年的复州城墙被夷为平地。东城门和西北的百米城墙所以能够残留,各有一段插曲。此前的某年,电力部门在东城门内北侧带坡度的墙体上竖了根电线杆拉上了电线,要拆这里,就要挪走线杆,会有许多非常麻烦的申请沟通程序,于是我们至今还得以看到残破的东城门。未拆的百米城墙上有一个老式水塔横亘,现在仍可看到城墙一块水泥上刻出的“复州水塔”四个字,有人说因此也保住了这段城墙。竖线杆和修水塔本为城之两劫,拆城时反倒因此幸免。什么叫阴差阳错,什么叫鬼使神差,每念及此事,老子的祸福相伏哲学就会立马把我绕晕。
我无意去谴责那些小拆或大拆城的人们。老城的命运和中国的时代潮流紧密相连,冷兵器时代渐行渐远,战争成为历史,城的功能性质也由实用性转变为观赏性。而当它还没被意识到可以具有认识、欣赏价值甚至可以价值连“城”的时候,它就成了人们自身膨胀和城市建设、扩张的障碍物,甚至被当成一具令人生厌的骸骨。据史料,复州城历经三变:辽、金时代为土城,明代改为比较坚固的石城,到清代乾隆年间改为内石外砖城。从文物意义来说,最早的当属最为珍贵,但是这一系列修筑材料的变更向来无人责难,因为那时“城”的防御功能没有改变。但当其丧失了初始功能之后,所面临的命运就难以预测了。解放了,该铸剑为犁了,曾经破坏了一个旧世界和胸怀着建设一个新世界豪情的人们,对一座座古城挥起镐头,并不难理解,几代帝都的浩浩北京城的城墙不也在梁思成的恸哭中荡然无存了吗。举目全中国,现存古城寥若晨星,而退回一百年,可以说神州遍地皆城郭。我们哭得过来吗?中国人喜欢说一句话“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堪称充满辩证法的真理了。任何时代,维持生存和改善生存条件总是第一要务,不然我们至今仍要生活在山洞里。当人们比较普遍的开始注意和重视文物价值,开始为那些失去了的遗迹吟唱挽歌时,一是说明开始了近乎衣食无忧的盛世,二是说明了人们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目光在向前延伸的同时又开始了对历史事物和历史过程的回顾。然而,历史常常喜欢和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开玩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它偏偏叫当初的糠窝头变成了金饽饽,叫你始料不及大跌眼镜叫你悔青了肠子恨红了眼。历史性的错误大多是历史性的进步造成的,想想也可释然。如果当初历史老人眷顾了所有的古城,那我们今天古城遍地,不稀缺也就不稀奇了。这是个近乎宿命色彩的问题,天意难料,刻意难求。客观地说,当初几乎没有谁能预料到旧城的功用可以转化为如此稀缺的文化资源,短视得到的结果当然是长期的追悔,建设和保护这一对矛盾远不是文物保护部门种种规定里说得那么简单,有人类在,这种深层次的矛盾就永远解决不了。正是:复州犹在城已无,雄姿只存旧梦里。千古多少毁城事,都付一声苦笑中。
美人虽去,遗韵尚存。
复州还有一些老家底。除了前面说过的城门城墙残余,还有横山书院、清真寺、州县衙署、城防守尉,以及一些清代瓦房。需要更多提及的是复州永丰塔,这是一个最能代表老复州的建筑,但我犹豫着它的归类,故需要一定篇幅来说它。
横山书院位于西街。是东北地区现存不多的近代书院之一。见惯了富丽堂皇的人乍一见到它,或许会感到某种失望,它不事张扬,近于略具装饰的普通民居。但走进它,一种文化意蕴就会深深地感染着你,它有尊严却不森然,亲切平易,像可圈可点、百读不厌的一本线装书。书院分别在1996年和2004年两次大修,修旧如旧十分成功。关于横山书院的有关资料和介绍太多,这里不再赘述。如果用几个关键词的话,我想应该是:东北地区近代书院。大连地区公办学堂发源地之一。复州地区官办师范发源地。保存和维护比较完好。历史和文化价值很高。
清真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74年),经过了多次改扩建、毁建重修。最近的一次修缮是在2006年。最具文物价值的有礼拜大殿和几块牌匾石刻。2006年的大修之前和之后,我分别拍摄过清真寺大门。大修后的改变明显可见,门旁安装了电灯,有了现代化的味道。对于一个仍在使用的宗教场所的这些变化,我无话可说。2006年那次观瞻此处,在寺院内一个拱门边,发现一棵颇有些树龄的柳树被从下部一条条地扒皮露肉,等待其枯死。在一个主张和平平等博爱的伊斯兰教圣地出现这种行径,我仍旧无话可说。
永丰寺古塔——翻拍于横山书院所存资料照片
修复后的新塔
横山书院内景
州县衙署。建于清雍正年间,位于镇文庙委衙门弄路。原三进院落分为大堂二堂三堂,每进均有厢房。衙署不对游人开放。几年前我去时,大门紧锁,房檐下的明柱虫蛀木朽。透过门缝,见院内杂草萋萋,一片荒芜。从东侧爬上院墙看第一进,砖残瓦破,怕是疏于维护使然。其主体建筑大堂没有太多改动,真切自然,透出一种古朴的气息。我不知道从哪里还能看到近三百年的州县级的衙门。曾经去看过平遥的县衙,规模很大,但新旧虚实杂糅,叫人无所适从,那种今人的伪饰和媚俗实在叫人不敢恭维。而眼前这么一所既是真迹也是“珍”迹的州衙,却处于身陷闹市无人识的尴尬处境中,一声喟叹,颓然离去。2013年4月再去,依旧大门紧闭,沿衙署围墙转悠,终于发现第一进房后的围墙已拆,于是循路从没了窗扇的窗口进入其中。纵观室内屋外,四个字:惨不忍睹!最东间的遮檐板垂落,瓦陷砖塌,几乎所有的窗玻璃都破碎不堪,最东间的屋顶已经塌落一部分,可从室内望天,檩柁上蠹孔密布鸽粪成堆。其他房间也都破烂不堪。眼见得就是弃之如敝屣,任其自生自灭的意思。心情大坏,连声叹息。之后分别把情况反映给某媒体和省里一个接受投诉的网络平台。过程不详说了,总之后来落实到某部门,回复称情况确实,但维护困难重重,不敢乐观。近几年本地雨大水多,我不愿想象明年那里的状况,只想弱弱地问一句:能决定州县衙署的命运的人是不是在惋叹老城墙命运的同时,正在犯一次类似的错误?
复州城防守尉又称将军府衙,位于东街。原来士兵食宿所用房舍早已拆除,其办事机构前中后三栋磨砖房现存前后两处,后栋为镇中心小学幼儿园使用。门窗涂红色与蓝色油漆,东面的房子墙垛上绘制着祖国的花朵,门前的空地上欢跃着的也是祖国的花朵。一棵要两三人合抱粗的大槐树拔地而起凌空葱茏,据说也有近300年的历史了。未进屋内,绕树三匝,聊寄感慨。
再来说说永丰塔吧。关于永丰塔,因为我们知道的太多所以我不想再复述它的历史,但我知道它是一个象征一个标志一个割舍不掉的情结一个永远的心痛。对于所谓的古塔和今塔,老塔和新塔,我很难界定哪个称呼更为合适。据考建于辽代的永丰塔,到1997年重修前也有了千年的历史,它目睹了复州千年的沧桑变化,也默默承接了千年的风霜雨雪。它的层层密檐已殊难分辨,塔表的砌砖亦有剥落,露出内部的夯土,却依然巍峨矗立在这片土地上。不知该赞美生命的顽强还是古塔的包容和承载,再早一些年,塔顶上竟然还生长着一棵桃树。到我初见古塔时,树已枯死,但也不难想象出若干年前复州八景之“永丰夕照”桃之夭夭的动人景象。古塔确实是垂垂老矣,却又是夕阳如火般的美丽壮观。举凡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无论你从远处的车窗里,还是从近处的塔身下,它那布满历史刻痕的身影,总会叫你思绪万千激动难已。
不知道该欣慰还是遗憾,这座古老的塔,从1997年开工到2001年结束,被严实地包裹在一层全新的仿古塔的外皮之内。除了塔身东面特意用了几块原砖,算是它古老的出生证明之外,再也看不到一点原来面目。平心而论,如果它是一个仿古工程,那要说形神兼备、中规中矩、古韵十足。但它毕竟不是,那么这个塔中塔或者说塔外塔到底是什么,该怎么称呼它?为叙述和比较方便,下面姑且分别称作老塔、新塔吧。
确实,风雨剥蚀,老塔或许只有百十年的苦苦支撑,最终不会摆脱倒塌的命运。从这点上来看,新塔自有其传承的作用。但这种全覆盖式的修复该怎么去定义?是新瓶装旧酒,可是酒又何在?是被彻底埋葬,还是一种佛家所说的涅槃式的新生?
残存的东城门
龙爪槐
对此举,至今仍争论不已。从个人角度上说,我宁愿看老塔倒地的残砖,也不愿看现在这种近乎野蛮的取代。但又不敢期望老塔轰然倒地后,原址上还会有一座名副其实的新塔再指云霄。在这种取舍两难中,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可以有第三种办法呢?那就是老塔不动,通过使用一些当代先进的黏合、加固和防风化技术,尽可能延长它的寿命。同时在其附近再建一座新塔,无论你叫它是老塔的儿子也好影子也好,总之是形成了双塔并峙的局面。这样,或许会更耐人寻味,也为景观增加了新的独特的亮点。多希望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走啊,去大连的复州看古今双塔去!在这里,你能看到老塔的皓首苍颜,也能通过新塔想见老塔当年的风华正茂,感慨人生若双塔,似水流年。等到老塔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它生命的复制——新塔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成熟了沉稳了,也足以独御八面来风了!
但现在说这些,有用吗?无论怎样,新塔已默然与流云相伴,开始了它新的百年千年。到复州时,还是去看看吧,或者这只是全中国唯一一例独特的窒息式的“修复”,顺便找找老塔的旧照看看,也体味一下“老复州”们对老塔的那种眷恋和怅惘的情结。
复州还有几处涉古、仿古、复古建筑。从永丰寺说起几乎就都涉及到了。永丰寺地处复州老城外西南角小山坡上,原寺已毁,现为1994年竣工的新寺。其南面是永丰塔,东南是复州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辛亥革命时的石磊、解放战争时期的张筠、那宝顺等烈士。寺院西南墙外就是那棵赫赫有名的复州龙爪槐。据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说有三个特点:一是枝叶浓密时,逢雨树下滴水不漏,可容人避雨。二是树上有连理枝。三是枝干如龙其冠如狮。我观察过很多龙爪槐,树枝结成连理屡见不鲜而不独这棵,树的枝冠像什么也取决于你的想象力。关于避雨,我曾请教过时任瓦房店市文化馆复州分馆馆长的金延年先生。我问在树冠下可以透过枝叶看到天,下雨怎么会不漏?金馆长笑答,是说下小雨时候。在场的几人无不为他的机敏和无奈而莞尔。一棵古树,一个古字就足以说明一切了,大可不必虚张声势神乎其神。但一些国人就是这样,喜欢炒作,且你敢说我就敢信敢传,不免经常闹出以讹传讹的笑话来,而笑话一旦当成真话还往往再升格为佳话与神话。永丰寺西墙外是片空地,围住这片空地的就是一处200多米长的仿建城墙和城楼,建于1994年,水泥当家,看不出原古城墙城楼的味道。另外,复州的东、西街两侧,还保留着一些极富老复州特色的多为清代建筑的老房。现在比较集中的东街老房已被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门洞小门楼,古意盎然,值得驻足。
说起复州历史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维护和发掘,无论如何你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刚刚提到的金延年先生。对于保护历史遗存来说,不用太多,往前推三十年,可以说非但没有这个氛围,甚至可以说环境险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全民族文保意识的缺失,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缺位。大名鼎鼎的云冈石窟,几十年前,每逢大雨,附近放牛的会把牛群赶进一个个较大的石窟里避雨。这样的大环境下,复州这么个弹丸之地,还谈什么文物保护。即便在现今,那个风雨飘摇中的州县衙署也是个实证(据说此处的管理另有其部门)。城墙被毁,庙宇被拆,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复州居然留存了这么多值得一提的好东西,金先生功不可没。
残破的州县衙署
残存的一段古城墙
金先生身材不高,黑红脸膛,嘴唇有点厚,看起来并不是个巧嘴,但一开口就掷地有声,入情入理,极具感染力。说起复州的历史文化就会眉飞色舞如数家珍,算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复州了。凭着对复州文化历史的热爱和痴迷,他投身于复州的文化古迹研究和保护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退休后仍被镇政府返聘从事复州史的研究撰写工作。他务实肯干,二十多年里干了很多事。文保方面屈指可数的就有:组织制作上文提过的复州古城沙盘。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沙盘不仅为后人提供了老复州的缩影,惊愕与惋叹声里也培育和强化了人们的文保意识,堪称复州这本历史教科书的一篇有分量的前言。组织复建了古庙宇永丰寺,修建了那段仿古城墙。争取政府拨款修复永丰塔。主持大修了横山书院,在书院部分房屋倒塌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四处奔走八方呼吁,争取资金,劳心劳力,事必躬亲,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一砖一瓦严格把关,终于使一处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横山书院得以维修完好,成为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还有,保护和搜集了反映复州地区历史事件的大量碑碣以及其他石构件,并在横山书院内建立碑廊,陈列了其中有代表性的碑刻。与此同时又在书院内建成了复州地区历史、名人、民间艺术等五个展馆。他通过多方走访,调研,采集大量第一手材料,配合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工作,使复州皮影、双管、复州东北大鼓三项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人称金先生是复州历史文化的保护神。他确实做了很多很多,但他毕竟不是神,字多自有败笔出,一些举措招人诟病,有些也确实值得商榷。但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一些他在从事这些工作时经常面临的种种困境,体会一下他诸多的艰辛和无奈,也许我们对这些就会感到释然。怀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痴情,烈日下月光里,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孜孜不倦地奔走,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做成或促成了一件又一件实事,为富于地域色彩和个性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因此,我更希望当我们的后代在历数复州历史文化重要事件和人物时,能说起这样一个名字——金延年。
总之,对于复州来说,即使你会有诸多不如意,但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古镇,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绝不可小觑。在东北地区一个县域内的小城镇,如此集中如此丰富的历史留存,实属罕见。我们有理由相信,采取适当的措施,充分突出州县级古城特色,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大潮,通过旅游等途径串连起其他地区景点,古城焕发青春,梅开二度指日可待。
对于那些看腻了名城古都、高山大川、油菜花桃花的游客们,一个经历了州治、县治古城的历史痕迹,也许别具一格,更有看点。复州值得感慨,所以值得感受。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现存了什么,或许还因为消失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