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文学•期刊

2014-11-29沙仁昌

海燕 2014年5期
关键词:处女作笔会海燕

□沙仁昌

前几年,我在美国费城参加全美律师协会颁奖大会时,结识了《世界日报》记者王祥云。听说我来自中国大连,是名作家,还曾做过《海燕》主编,她立即火一般地热情。在美国逗留期间,她几乎整天陪着我:请我吃西餐,陪我逛中国城,带我参加华盛顿州州长竞选活动……她说,她曾多次来过大连,每次都留连忘返;她说,她曾是《海燕》的忠实读者,曾订阅过《海燕》;她说,她曾读过素素的散文,达理、孙惠芬的小说,车培晶的儿童文学(不过,她把车培晶当成女作家了)。谈起邓刚的《迷人的海》,她津津乐道;说到高满堂的电视剧,她如数家珍。她多次感叹:“大连太美了!”“你们大连的作家太厉害了!”

对一个原本陌生的、素不相识的人“一见钟情”,我曾一度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她的热情不是来自我的魅力,而是来自大连这座城市的魅力,来自大连文学的魅力!

大连,不但以风景秀美著称于世,而且还是一方文学的沃土。提起大连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界无不啧啧称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达理、邓刚、宋学武、庞泽云就在全国文学评奖中榜上有名。邓刚的一部《迷人的海》,让成千上万的读者倾倒。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又一批的作家作者跻身于国内外名家的行列。素素的散文,孙惠芬、津子围的小说,车培晶、满涛、于立极的儿童文学,王晓峰的文学评论等,都在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席位;而高满堂,则多次摘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类”的桂冠,被誉为金牌编剧。如今的大连,已经拥有一支强大的文学创作队伍,其中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数十人,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数百人。用人才济济、繁荣昌盛来形容大连的文学事业,绝不为过。

大连的作家,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如邓刚,原本就是一位工人;如孙惠芬,原本就是一个农村女孩;如高满堂,原本就是一位中学教师……其他如素素、车培晶、王晓峰、满涛、于立极、徐铎、刘汝达、李皓、孙甲仁等,都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

——城市,孕育了作家;作家和作品,又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大连孕育了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作家和作品自然就助推了大连的品位和知名度。

谈到大连的作家和文学,我们不能不提及《海燕》。《海燕》是老一辈作家邵默夏等人于1954年创办的。《海燕》虽是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但其办刊宗旨却是“立足本地,发现和扶植文学新人”。正因如此,《海燕》的历任编者都把发现和扶植本地文学人才作为神圣的使命,为挖掘文学人才,培养本地作者作家而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大连文学的繁荣,《海燕》功不可没!

我是1980年到《海燕》做的编辑。当时,《海燕》刚刚复刊不久,编辑们大都是平反改正的老作家老编辑,大家工作热情极高。每当从自然来稿中发现一篇基础比较好的作品,都互相传阅,人人都很高兴。为了使作品达到发表的水平,编辑常常登门造访作者,与其探讨、研究。《海燕》复刊第一个月,当时的老编辑蒋成文读到了一篇小说,这篇小说出自农村一位女青年之手。因为小说情节很好,他和当时的主编邵默夏商讨之后,便挤长途客车颠簸了几个小时,去到了大连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找到作者梁淑香,将小说重新结构修改,最后发表。老编辑这种对作者认真负责的态度,梁淑香感动至今。今年春节期间,远在山西大同的梁淑香还打来电话,寻找失去联系的蒋老师的联络方式。孙惠芬原是庄河青堆子镇制镜厂的一位女孩,那时她还不到20岁。我当时在编辑部做散文编辑,从自然来稿中发现了她的处女作《新嫁娘》,感到写得抒情细腻,便提给了当时诗歌散文组组长高云,高云也认为这篇散文写得不错,只是语病较多,责令我帮其修改。我遵令做了认真修改,改后的稿件比较乱,无法打印,我便将原稿寄了回去,请孙惠芬重新抄写。散文发表前,高云又将题目改为《静坐喜床》——此乃画龙点睛之笔!处女作的发表,激发了孙惠芬的文学潜力。自此,她一发不可收,新作频频问世,终于跻身于国内一流作家的行列。高满堂原是大连51中学的语文教师,他在当知青时,就钟情文学。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寒冬腊月,他搭一辆拉煤的“大解放”跑几十里路去了安波(当时我在安波公社工作)向我讨教,到安波下车时,他已冻僵了,站都站不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写了篇小说《后窗》。因为我俩是师专同学,又是老相识,他约我去他家,请我帮他看他的小说。经过我俩反复研究修改,《后窗》在《海燕》发表。从此,他创作情绪高涨,连续发表多篇小说。大连电视台发现了他这个人才,将他调去做了编剧……

纵览大连著名作家和知名作家,不敢说他们都是《海燕》发现和扶植的,但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处女作都是《海燕》刊发的却是不争的事实——邓刚的处女作《心灵的鲜花》,宋学武的处女作《敬礼!妈妈》,庞泽云的处女作《夫妻粉》;还有徐铎、刘妆达、安端、刘宪茹等,处女作都是由《海燕》刊发的。

《海燕》培育扶植文学新人一个成功的做法就是举办笔会。自《海燕》复刊以来,几乎年年要举办一两次笔会,每次笔会,文学新人都占很大的比例,其中不乏从没发表过作品但有文学基础的新人。1982年春,宋学武带着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向妈妈敬礼》参加了笔会。笔会上,大家传阅了他的作品,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编辑、新老作者帮助他反复推敲,他三易其稿,最后作品以题为《敬礼!妈妈》在《海燕》上刊发。当年在全国文学评奖中,他的这篇处女作被评为优秀短篇小说,使他一举成名。1984年,达理夫妇赴美前,在家里宴请几位朋友,庞泽云也在场,达理向我推荐了他。当时他刚完成了处女作《夫妻粉》,我看后觉得不错,就请他参加了《海燕》笔会。在笔会上,经过多次修改,《夫妻粉》在《海燕》“雏凤篇”栏目刊发,并请达理为他做了点评。在当年的全国文学评奖中,《夫妻粉》获优秀短篇小说奖……

——多年来,《海燕》刊发的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奖,这在同类期刊中可谓凤毛麟角;而像宋学武、庞泽云这样处女作就获中国最高奖项的,更是绝无仅有!正因为如此,《海燕》才享誉海内外;也正因为如此,《海燕》多次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文学期刊,近年来一直是辽宁省一级期刊。不谦虚地说,《海燕》和大连市的文学创作,已经是大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说到《海燕》,顺便也说说《海燕》的编辑们。如果说《海燕》是块文学园地,那么编辑们就是辛勤的园丁。《海燕》的历任编辑,都是作家。在他们来编辑部之前,都是出作品出成果的旺期。然而做了编辑后,大都创作势头锐减。究其原因,是他们把心血都用在了扶植文学新人上。我们编辑的文学涵养本来是很丰满的,但为了新人,我们常常要把自己的血肉一刀刀地割给他们;他们茁壮了,我们却“骨瘦如柴”。好在,不管是老一辈还是新一代《海燕》的编辑们,对此都无怨无悔。新人成材了,我们收获的也是欣慰和自豪!

回顾《海燕》的历史,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7年“反右”时,《海燕》曾被责令停刊;20世纪90年代末我任《海燕》主编时,因办刊经费的原因,也曾想改弦易辙,好在新闻出版部门和市委及时地纠正了我们。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我市文学艺术的发展,不但设立了“金苹果”奖,对《海燕》的支持和关爱力量也越来越大。如今,《海燕》虽然加入了报业集团,但市政府仍在办刊经费上给予补贴。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关爱和支持,《海燕》一定会越办越好,大连的文学事业将会更加兴旺发达!

今年一月,是《海燕》的60岁生日。人过60,就已步入老年;而一本文学期刊,60岁却是她成熟的年龄。作为一位老编辑,我衷心祝愿《海燕》越办越好!作为大连本土的一名作家,我也衷心祝贺大连的文学事业更加繁荣昌盛!相信,大连会越变越美;大连的文学,会更上一层楼!

邢良坤陶瓷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处女作笔会海燕
少年笔会
一战成名后,他们如何拍第二部电影?
Friendship
赏春
赏春
Viktor&Rolf推出导演“处女作”短片
说处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