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学典礼的模式困境与创新

2014-11-28李莉张泽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开学典礼第一课开学

李莉 张泽

开学典礼是学校在特定的时间内为特定的目的举行的一种仪式性的活动。随着召开的年度、学校、次数的增加,开学典礼逐渐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套路”,这种僵化的操作方式体现在结构、程序与思维过程中,称之为模式困境。随着时代的变化,开学典礼的目标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创新性地设计诸如“开学第一课”、“心弛神往式”、“刻骨铭心式”的开学典礼,打破模式困境,实现开学典礼权位意象的弱化,表现形式由仪式化走向情境化,开学典礼由展示性向功用性功能转化。

开学典礼 模式困境 创新

每到一年开学之时,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还是各种培训班,纷纷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开学典礼可以让学生们清晰地感知到新的一个学期、人生又一个阶段的开始,同时也使学生们对即将到来的学习过程形成一种准备状态,预备进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有些学校的开学典礼已经成为学校自我宣传的一种方式,学校借此展示学校文化、办学原则、治校风格甚至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期待。本文试图从开学典礼的内在特征出发,揭示执行模式存在的困境,明确开学典礼的发展方向,最终创新性地突破现有开学典礼的固化模式,达成其内在效用。

一、开学典礼是规划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育仪式

1.开学典礼是一种契机教育

开学典礼发生的时间具有特殊性。我国的学校采取一年两学期制,每学期开学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三月一日、九月一日,我们称之为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抓住时间上的契机是开学典礼成功的重要条件。开学典礼本身就是一个过渡性的过程(具体见图1),它连接学生原来就读的学校与新入学的学校,连接着一个可能疲惫、愉快、忙碌的假期与需要投入意志与努力的新的学期。开学典礼通过抓住这个契机,使教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状态得以变化。

图1开学典礼的时间契机

开学典礼之所以能够促进旧有状态向新的状态的转化,是因为开学典礼本身就是一种变化,他意味着学生环境的改变(学校)、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假期到学期),因此,开学典礼的第一功能是它的提醒作用。为了真正达到让人警醒的目的,开学典礼往往需要隆重、内容丰富、程式新颖,让人无法忘怀,这也是开学典礼召开的过程让学人瞩目的原因,当这种提醒作用已经和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时候,它提醒的就不仅仅是几个学生与教师了,而是一种思想、一个理念、一种精神文化。

2.开学典礼是一种目标教育

现有的开学典礼主要存在着四种目标:展示性目标、教育性目标、评价性目标、人际目标。根据目标不同,开学典礼的内容有所不同,见表1。

表1 开学典礼的四种目标的内容示例

每次开学典礼的目标皆有所不同,或有所侧重。比如,入学时的开学典礼,主要目的就是要展示学校,让入学的学生形成对这所学校的完整认识,同时也强化学校原有教师与学生对学校的再认识。而学期间衔接的开学典礼则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制定特定的目标,去除假期产生的懈怠与疲惫,向教师与学生指明新学期的重点工作,或总结上学期的经验以便与本学期的工作顺利交接,或者使用相对热闹而又充满人本意味的互动活动融洽关系等。总之,差异性的目标下,开学典礼模式可以具有多元化的呈现。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学期又一学期,开学典礼的设计者思维上产生了惰性,在模式上沿用以往的方式,忽略了开学典礼本身的目标,进而产生了开学典礼的模式困境。

二、开学典礼的模式困境

1.开学典礼结构模式的困境

开学典礼具有一定的结构,比如我们熟悉的学生发言、教师代表发言、校长讲话。等到校长讲话的时候,学生掌声雷动,因为学生知道这次的开学典礼就要结束了。显然,学生们已经猜到了开学典礼的内在结构,我们称之为发言困境。颁奖困境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结构模式——宣布获奖内容、宣读获奖名单、放进行曲颁奖、照像、敬礼、鼓掌祝贺。在这样的颁奖困境中,很难说获奖的人是否还有真正的喜悦,尤其是有时候获奖的人特别多,在读颁奖名单时,往往用“王××、刘××”等代替,更达不到激励的目的了。这种颁奖困境由于过于形式化,远离了设计者的初衷。

2.开学典礼程序模式中的困境

开学典礼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常出现两种困境:一是开始结束困境,除了我们熟悉的全体起立唱国歌以外,似乎所有的开学典礼都有一主持人,专门用于程序上的过渡,有两句话是一定要说的“我宣布,××学校××学期开学典礼正式开始”、“我宣布,××学校××学期开学典礼到此结束”。学生们最讨厌听见前句,最喜欢听的就是后句,这就让典礼陷入到开始结束困境。第二个程序模式的困境是时间困境。这一困境的产生本身就是程序过于繁琐造成,一次开学典礼履行的程序愈多,时间愈长,参与活动的人也就愈不耐烦,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任何一个好的目标都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3.开学典礼思维模式中的困境

开学典礼的主体是谁,不容置疑,是学生。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抑或是重新回到学校的成年人,“开学”典礼当然是为这些即将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预备的,仪式的目标是他们,教育的目标也是他们,可看看坐在主席台上的人,又有哪一次有主体的呢?我们称之为主客体混淆困境,是由思维模式的错位造成的。在主客体混淆之后,就会呈现出权利的二元对立,正如程天君所言,这种二元对立包括:新老更替、官民、长幼、上级领导与学校领导、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使得开学典礼在思维过程上出现了权利性特征,我们称之为权利对立困境。我们将开学典礼遭遇的困境总结见图2。

图2开学典礼的模式困境类型

三、开学典礼的时代发展趋向

1.开学典礼目标由展示性到功用性的变化

开学典礼作为一种目标性教育,其展示性目的已经越来越弱化了。一是因为学生在入校之前已经对该所学校有了深入的了解,如学校的软硬件条件等,否则也不会选择这所学校。对学生而言,学校的办学优势是已知的。二是对一所学校文化的了解,个人生活能否融入学校精神是一个渐进而漫长过程,不是通过一次开学典礼就能够达成这样的目的,更何况,以展示为目的的开学典礼往往花费巨大,投入的增加不免会让人更加关注仪式表面的繁华与热闹。难怪有的学生说:“开学典礼都是给人看的,做个样子。”一个好的开学典礼,达成的目的是第一位的,其功能是设计者们要一直把握并坚持的目的,能否达成这一功能将是检验一次开学典礼是否成功的关键。

2.开学典礼设计过程权位意象的弱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属性本身就是公平,表现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权利、教育的机会均等。开学典礼作为一种目标教育同样也具有公平性的特征。然而,在可见的开学典礼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权位意象:主席台、领导、写着尊贵客人名字的桌牌、发言顺序、离场顺序、长长的头衔等。难怪程天君深刻地揭示这一意象的本质时说:“它是社会逻辑在学校中的延伸,或者说是学校在预演着社会的逻辑;它鲜明地标示了尊卑、高低、长幼、主次、大小等权位意识及其实践规范。”更可怕的是它的危害:“这种社会逻辑的强力诉说与实践操演,先入为主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了一剂‘官本位意识的无痛注射,并在以后历次诸如此类的典礼上不断接种、反复强化,终至潜移默化、影响深远”。学校精神文化传递的不再是积极、激励,反而成为一种扭曲式的引导。所以,应弱化开学典礼中的权位意象,还教育以本真,真正让教育在公平的境遇中进行。

3.开学典礼表现形式从仪式化到情境化

在对开学典礼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最不受欢迎的开学典礼是仪式化的:严肃的会场、没完没了的讲话、空洞的说教、呆板的程序等。而学生似乎更喜欢的形式有互动式的(如与名人、偶像的交流;与家长游戏;座谈)、参与式(参观;技能培训;竞赛;游戏)、鼓励式(互赠礼物;特色教室布置;校长与学生共进午餐;表演)、教育式(精心设计的演讲;给校长的一封信;模范访谈;知识前景梳理)。调查发现,能够真正达成目的的开学典礼是更具有情境性,而非仪式式,这是设计者对形式考虑的侧重点。

四、开学典礼的模式创新

1.“开学第一课”式开学典礼的设计

自2008年秋季开学起,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共同制作了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拉开了开学从典礼向系列化的“开学第一课”模式转化的序幕。开学第一课不是简单的一课,而是为开学准备的一个系列。研究者们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外相当多的学校都支持“开学第一课”这样的开学典礼模式,总结起来主题内容与具体表现形式见表2。

表2 “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内容与表现形式

由此可见,开学第一课对内容、目标的要求相对一致,关键在于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要保证有新鲜感、新动力、新感动、新期待。

2.“心弛神往式”开学典礼的设计

开学典礼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产生对新学期的期待,因此,设计出让学生心弛神往的开学典礼成为一种追求。所谓心弛神往指的是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极。它一定能够满足学生各种需求,如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对成功满足感的需求。这种心弛神往往往具有传承性,如果上一次开学典礼开得好,学生自然就会对下一次心向往之。开学典礼就成为学生每次开学的一个美丽的期待。在这里可以推荐一些做法:(1)播放回顾视频,并配音“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从三区搬家到一区的那一天吗?还记得那一支支主题鲜明的检阅队伍吗?伴着视频,让我们一起来回忆那些闪光的日子吧”;(2)教师们学期初的引导活动,如“英语老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的目标是2700个单词,拥有了这些单词,你将能够……你也能够……而且我们将用……的方式拥有这些单词量,你期待吗?”(3)生活安排。为学生介绍新学期哪些活动是为你安排的,如“你聪明,悟性好,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你的法宝,但你的自我控制能力影响了你的学习和发展。不过,你们还是幸运儿,本学期,我们为你们量身打造了很多次正能量班会课,到时请你及时充电,祝你们成功。”由此可知,办一场“心弛神往式”的开学典礼事实并不难,只要让思维围绕着开学典礼的目标,在开学典礼的程序模式上创新,就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刻骨铭心式”开学典礼的设计

若想通过一次开学典礼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就需要开学典礼能刻骨铭心。因此,了解学生对开学典礼的需求就很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成为开学典礼的主体,开学典礼由学生设计、学生主持、学生颁奖,奖励学校做得好的方面,学生要求学校提供给他们需要的教育或演讲。第二种方式就是让一个开学典礼的设计满足自创性、共有性、文化性、教育性,成为学生深刻的记忆。在这里可推荐一些做法:(1)自创性就是让学生成为开学典礼的设计师。(2)让开学典礼成为群体的共同记忆,而且是群体最美好的共同记忆,比如播放视频“我们共同奋斗的日子”、“我们共同面临的困难”、“那一个学期,我们一起……”、“讲台上的教师与生活中的老师”,根据具体目的设计视频的内容。(3)让开学典礼充满学校的文化气息,如“设计学校的Logo”、“我和学校的成长足迹”、“我的开学护照”、“班主任的标书”、“学校教育与中日关系”等。(4)教育的深刻性,如果开学典礼中能出现一个亮点,演讲惊世骇俗、入木三分、清丽绝尘……这样的开学典礼多年后还会让人津津乐道,当然,这样的效果也不是寻常所能得到的,需要设计者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创造性地发挥。

开学典礼作为学校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它承载着学子新学期的发展、家长的希望、学校的精神、文化的传承。一次设计经典的开学典礼,长期效用不可估量。由于多年、多所学校、多场次开学典礼的举行,设计者出于对以往开学典礼的认同、心力疲劳或惰性等原因,使得现在的开学典礼陷入到相对比较僵化的模式困境中。因此,把握开学典礼的时代发展方向,在结构、程序以及思维方式上不断地突破,创办出类似“开学第一课”、“心弛神往式”、“刻骨铭心式”的开学典礼,随着对开学典礼认识的逐渐深入,对学生需求的关注与接受,对教育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开学典礼将逐渐走出现有的模式困境。

参考文献

[1] 王书梅,等.上海市中小学“开学第一课”模式定性访谈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3 (1).

[2]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组织人事学研究,2013(3).

[3] 程天君.身份的转换:毕业典礼的学校逻辑.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

[4] 程天君.权位的象征:开学典礼的社会逻辑.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5] 张玲玲,等.上海市中小学校开学教育现状及需求评估.中国学校卫生,2012(011).

[6] 张学文.教育综合改革应由“教育工具论”向“教育民生论”转型——“十八大”报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学理解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

[7] 朴晶.上好《开学第一课》感受幸福生活.电视研究,2011(9).

[8] 张玲玲,等.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学教育现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2(12).

[9] 王庆欣.开学仪式要给予学生什么.教学与管理,2011(8).

[10] 胡德运,陈燕.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0(8).

[11] 刘艳萍.打造学生终身难忘的开学典礼.中国德育,2012(17).

[12] 李建成.学校记忆的探究.江苏教育研究(C版),2011(7).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开学典礼第一课开学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举行2023年春季开学典礼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早上第一课
开学啦!
开学了(2)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
开学了
我校举行2017年秋季开学典礼王文涛出席并讲话
惠水县老年大学举行秋季开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