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出版的产业前景在哪里?

2014-11-28陆文红

华人时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图书日本

陆文红

说起图书出版,人们必然会联想起日本。因为多年以来,至少在亚洲地区,日本一直是图书出版产业曾经的旗帜,从内容到装帧,从生产到销售,甚至码洋。不过,近些年来,受这一产业“不况”的拖累,尤其是在小林一博宣称“出版大崩溃”之后,人们便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对日本这一产业现状的关注。

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年1月份出版的田雁先生所著《图书出版产业之中日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一书,恰好为人们补上了所缺失的对当今日本图书出版产业现状的描述。这其实是一部产业文化的比较之作,作者力图通过两国图书出版产业在编辑地位、版权输出、市场营销、电子出版以及未来走向等具体领域的比较分析,描绘出两国图书出版业在各自领域的不同区分,同时还描绘出了彼此之间各自侧重的方向。

应该承认,这不是一部产业文化比较的恢宏之作,因为,作者所选择的是产业的若干侧面的分析比较,并不是宏观意义上那种巨细无遗的全方位比较,这显然包含有其个人的“人择”的因素。不过,细细读来,比起全方位的泛泛而论,这种结合了作者个人体验的在特定侧面的深度描述,为我们理解两国图书出版产业之间之所以会走向不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读视角。

作者在深入比较了中日图书编辑异同之后发出感慨:“由于中日两国文化背景的不同,进而导致了两国图书编辑在角色、理念、地位及前景等方面的众多差异。可以确认的是,中国的图书编辑位高且权重,不仅有书稿的审核权、内容的删改权、文字的修正权,而且还有书页署名权。当然,这同时意味着编辑责任的重大,不仅需要对图书内容进行把关,而且还有文字差错率的考核。而日本的图书编辑,既没有书稿的审核权、内容的删改权、文字的修正权,也没有书页署名权,当然,也就意味着不需要负有任何的责任。无论如何,对日本的图书编辑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作者服务,并敦促着‘先生,马上就要交稿了呢。”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即便是图书产业中的相同角色———编辑,在国与国之间,其表现与作用也都不尽相同。

这样一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图书出版产业残酷的生存现实,尤其在日本,一路走来这条路充满了崎岖,让我们看到了出版人的努力,日本“在战后初期,随着新社会构建的需求所推出的教养类书籍;在1960年代,随着经济进入高增长期所推出的经营类书籍;在1980年代,随着大众消费社会的到来所推出的以“轻薄短小”为特色的女性类图书;在1990年代,随着游戏机、手机和英特网的普及所推出的漫画、动漫类作品等;在2000年代,随着经济的长期不景气,读者购买力低下所推出的趣味娱乐性读物及动漫性作品;等等,都表明了他们的不凡业绩。”进而,还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图书出版的产业前景究竟在哪里?

无论如何,今天的图书出版产业的解困,还需要出版社、印刷厂与销售商一体来担当,需要作者、编辑与读者一起来面对。而书中的观点,或许会给人一份启迪:也许就在明天,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就能够得以真正地共存。

相关链接:田雁和他的研究

1982年苏州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95年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系国贸专业研究生课程结业后留学日本。1999年11月受聘于日本《中文导报》为报社记者。2002年3月起为日本Appleseed Agency Ltd签约作家直至现在。2007年回国,现为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日中友好基金会图书选考中方委员。目前主要负责“阅读日本书系”的策划出版以及对日版权输出工作(这套书系本刊曾专门介绍过)。所编书籍曾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以及首届江苏省出版政府奖特别奖等。在日本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蛇头的故乡》、《中国黑社会》、《最新中国经济真正的实力》、《丧家之犬》、《中日美三国的文化画像》、《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等。主要研究论文有:《中国日语热的现状与前景》、《国际视野下图书出版业的变迁与创新》、《中日图书销售市场比较》、《“阅读日本书系”的策划与引进》等。

(责编 张 群)endprint

猜你喜欢

图书日本
探寻日本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第十三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结果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综合性图书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