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述了什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发声

2014-11-28黄巧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闯关东题材革命

黄巧莉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 戏剧影视学院,北京 100024)

叙述了什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发声

黄巧莉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 戏剧影视学院,北京 100024)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叙述对象并以此为叙事依据观照相关的历史活动,从而完成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显在表达。

革命历史电视剧;主流意识形态;发声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新政权的建立都伴随着大规模的重修历史活动,书写的原则无一例外地都是从现有政权立场出发,重新观照过去的历史,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选择、分类、整理与编排。在一种“成者王、败者寇”的思维逻辑中,曾经对被推翻政权来说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可能会被有意忽略,而在历史上对胜利者来说哪怕很微不足道的小事件也会被重新翻检出来大书特书并被赋予一种天命意味。这是每一个新政权都会进行的社会合法化论证过程,是通过历史叙述为现实秩序证言的过程,是迫使被统治阶级臣服并最大化消除敌对反抗因素的意识形态教化过程。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不同于历史上因循往复的朝代更替,但在面临的历史任务方面却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即同样需要通过历史讲述论证现实的合理性,由于中国共产党并非“土生土长”的政党,而是在西方思想理论指导下成立的现代党派,这种论证于是显得尤为重要。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作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待中国革命历史的问题上,“说什么与不说什么”都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问题,而是直接关涉中国共产党如何合法化现存政治秩序、建构普罗大众历史认知与对新政权情感归属与价值认同的重大“政治问题”。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表现对象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活动,这本身即是一种主观选择,是对“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这一指称的有意窄化。因为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历史活动主要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举凡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都被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纳入表现范围进行了镜像呈现,它们“将视野投向今天正直接传承者的那段创世纪的辉煌历史和今天还记忆着的那些创世纪的伟人”,“历史在这里成为一种现实的意识形态话语,它以其权威性确证着现实秩序的必然和合理,加强人们对曾经创造过历史奇迹的政治集团和信仰的信任和信心。……主流政治期待着这些影片以其想象的在场性发挥历史教科书和政治教科书无法比拟的意识形态功能。”①在这种观照视野中,即使数量较少的表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常常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叙事依据,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基点上进行历史回溯,于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就理所应当地被判定为尽管探索流派众多,但都归于失败的历史实践,因为这一历史时期还没有产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另外,在上述总体叙事基调下,根据与中国共产党历史联系亲疏远近的原则,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活动还被一分为二进行区别对待,那些对中国共产党或中国历史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通常被给予了正面表现,但由于“终归失败”的历史定位,对他们的叙述就充满了或多或少的悲剧意味,比如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孙中山》等电视剧中,孙中山都被塑造成一位在生活上不计得失、忍辱奉公、风度儒雅;在事业上有理想、有抱负,为了国家前途疲于奔命,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悲剧英雄。而那些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时间相距较远、阻碍了历史进步的历史活动则通常被给予了否定性呈现。《走向共和》就是因为对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人进行过度辩护,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而遭到禁播。另一部可以与《走向共和》形成参照的电视剧是《闯关东》,作为同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与《走向共和》先“整容”后“禁播”的命运不同,《闯关东》播出之后以其深沉的历史韵味、传奇的人物经历与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产生了轰动性收视效果,得到了来自官方、学者与观众比较一致的好评。但是由于这样一部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闯关东精神”的电视剧中并没有凸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还是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指摘。因此,尽管许多学者有意无意地淡化《闯关东》这一特性,并努力将其与民族国家等更为宏大的历史概念联系起来,比如“它们都在寻找和提炼一种精神,一种倔强的、顽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所不可或缺的。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展到需要一种精神来提升和引领的时代了,发现并弘扬这样的时代精神是艺术家的使命与责任。”②但是,这依旧无法掩饰《闯关东》这部电视剧叙事上的“意识形态缺陷”,《闯关东》艺术上的成功与政治导向上的缺憾之间形成了极度的不平衡感,给所有被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浸润影响与深谙主流叙事逻辑法门的一众人等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接受心理上的不适感,他们亟需通过某种补救措施来弥补这种“巨大的艺术倾斜”与“不圆满”,于是,制作《闯关东》续集便成为顺利成章的事了。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叙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活动时一般倾向于选择那些取得胜利的历史事件与创造了历史功勋的历史人物,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以胜利者的姿态进行历史言说,是“胜利者在回顾或重现自己已经被证实了的历史,对它的重新叙事不仅进一步激起了历史书写者的自信心和光荣心,重要的是,它更隐含着过去/现实一脉相承的历史联系。民众通过历史进一步理解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把历史/现实理解为一种的关必然系。”③比如表现抗日战争胜利战役的《百团大战》、《黄土岭1939》,解放战争胜利战役的《七战七捷》、《塔山阻击战》、《英雄孟良崮》、《四保临江》、《济南战役》、《千里挺进大别山》等。即使是一些被历史教科书定义为失败战役的历史事件(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正面会战),也要从中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作战部队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比如《忻口战役》在表现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尽管也赞颂了个别国民党人的顽强作战精神),高层领导人物自私自利、消极抗战的同时却层次清晰地展示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创造的三次著名战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大捷、奇袭阳明堡机场。从而在对比中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抗战,贬斥了国民党消极防御、误国误民的“历史事实”。尽管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正面会战的积极作用,比如《八路军》等电视剧,但是这些电视剧也同时改变了褒贬倾向过于明显的叙事策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转为了更为隐蔽的形式,下节再做分析。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的二十八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程中,显然有不计其数的胜利战役,但必定也有不少失败的战例,但是这些失败的战例或者因为无关大局而被剔除出了历史书写范围,或者被书写者有意忽略被遮蔽掉了,或者被书写者进行话语转译而进入了历史教科书,比如红军反围剿失利后被迫撤退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被转述为“战略转移”而进入了历史书写者的视野,与之相应,在叙述这段历史时,书写者的叙事重心在于“长征”,而不是“为什么长征”,缘于毛泽东对长征历史意义的论断与赞颂长征精神的诗篇,长征最终以胜利而告终的冲天豪气远远超过并覆盖了反围剿失利的暗淡色彩。与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同声相和,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对这段历史的艺术表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主要集中于长征途中的胜利战役(胜利脱险),如《大渡桥横铁索寒》、《突围》等电视剧。新世纪以来创作的集中反映长征历史的大型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长征》大胆地表现了红军的反围剿失利以及战略撤退前期的历史错误与红军遭受的重创,但是,电视剧将造成所有这些历史错误的责任都推到了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与不懂军事、唯李德马首是瞻的博古身上,与此同时还通过对周恩来多方协调、相忍为党两难处境的描述,将其置放于左右为难,受尽“夹板气”的历史地位,淡化了周恩来在三人团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这也符合周恩来在人民心中的一贯定位。通过这种责任的转移与淡化,红军长征初期的历史错误与重大失利只是由少数人的独断专行所造成的,更为确切地说,这只是李德一个人的错误所造成的,由于李德系出国际共产国际的委派,那么,这种失败也可以说成是国际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国情,“盲目指挥”所造成的历史恶果。如此一来,长征行为在经过选择、剔除与涤洗的一番装扮之后,无疑又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叙事惯例与序列。

与此相类似的是,改编自同名革命历史小说的革命传奇剧《亮剑》,原著的故事叙述时间涉及文化大革命并交代了重要人物在文革中的命运,他们或杀身成仁,或以身殉情,或遭流放驱逐,悲伤的叙述情调与小说前半部昂扬的革命激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风格的急转直下与彼此间的裂缝中寄寓着创作者的文化思考,显示出文学的批判价值;但是电视剧《亮剑》对原著小说进行了腰斩,剔除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叙事段落,将故事结尾止于李云龙等革命战斗英雄受衔的历史场景:在他们接受过勋章之后,电视剧插入了一段纪录场景,在铿锵有力的解说词中展示了共和国部队接受检阅的飒爽英姿,随后电视剧以李云龙等人庄严肃穆地向军旗敬礼的镜头结束了整个历史故事的讲述。在这样一段场景中,插入的纪录段落与李云龙等人敬礼的镜头前后紧密衔接,敬礼就不再是单纯的军人礼节,它意味着李云龙等人荡涤自身一切不和谐因素,主动与最高的国家仪式联接在一起。在电视剧前面大部分剧情中,创作者充分展现了李云龙罔顾军队法纪、不循规蹈矩的痞子英雄特点并对之进行了流光溢彩的表现,是大众文化狂欢化因子强势渗透的结果,也是主流文化收编利用大众文化的体现,但是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不可能是允许其进一步疯狂介入,而只能是有限度的容忍,大众文化在电视剧前半部分的胜利也只能是暂时的、局部的胜利而已。因此,在电视剧结尾时刻,在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一番批评说教下,李云龙三人立刻悔恨不已并很快以实际行动展示了这种改变,先是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接着便在接受勋章后严肃地敬起了军礼。于是,电视剧庄严的军礼代替了原著小说的风流云散,李云龙等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与原著小说中他们的困惑犹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文化大革命的书写禁忌逐步松弛的今天,这种区别主要源自文学与电视剧接受方式的不同,相对而言,文学是一种比较私人化的行为,而电视剧更多是一种公共收视行为,展现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悲惨情状显然有悖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不利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因此,电视剧版《亮剑》将文革段落剔除就在情理之中了。

注释:

①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

②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王卫平语.出自张贺:《<闯关东>为何让人牵肠挂肚》,《人民日报》,2008-01-25.

③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J905

A

1005-5312(2014)23-0112-02

猜你喜欢

闯关东题材革命
我与 《闯关东》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闯关东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价值支撑研究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闯关东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动力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