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研究与探索
2014-11-28姜雪
姜雪
摘要:十八大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的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社会所提供的可消费的物品数量和种类的丰富,消费问题已经是当下人民最关键的问题,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数众多的消费群体,是重要的消费主体之一,所以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虽然其消费的主流思想是科学、合理的,但其消费活动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也容易产生不合理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如何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解决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树立他们理性消费观,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心理;探索
一、 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偏高的社会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日益繁荣,产品样式众多,客观上为大学生高消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国大部分居民生活已奔赴小康,是给大学生创造高消费提供了基础。从大学生目前的消费水平也可以看到我国社会的发展。
2.校园消费受到社会高消费的强烈影响
高校校园与社会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也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高校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使得社会消费模式和 消费观念也影响到大学生。
3.生活观念的变化
近几年大学生假期打工现象也日渐增多,打工方式的多样化和打工范围的广泛化使得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其结果必然是相互影响。社会上人们生活方式、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大刺激了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期望。高校与社会基本上是通过这三种途径相互影响的,社会上有什么样的风气就影响着校园中的生活习惯
(二)家庭因素影响大学生消费偏高
大学生消费偏高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收入,他们的一切开支都要由家庭承担。如果家人明确地反对学生的高消费,那么自然大学生的开支相对家庭总开支来说就小一些。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些条件优越家长不仅不反对子女的高消费,相反, 他们的某些做法或言行却不同程度地激励了子女的高消费。
1.享受主义泛滥
有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或很好的家庭,平时对子女就十分宠爱,有好吃的、好穿的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尽自己的努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对子女要求不严,即使简单的家务活也不用孩子动手。考上大学后,孩子离开身边,照顾不到了,生怕会委屈到孩子,就多给一些钱,让孩子在大学享受。
2. 家长的虚荣心,助长大学生的高消费
家长的阅历比较丰富,也许尝过也尝试过苦日子的滋味,他们不想这一幕在孩子身上重演,所以大部分家长都按一般偏上的标准为子女提供生活费,再加之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观还没有形成,互相攀比,这样大学生的消费标准就升高了。
(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受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自立精神比较薄弱,他们对家庭有一种很强的依赖感,也认为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甚至很多的大学生认为父母辛苦挣钱就是为了给他们花的,就是为了满足他们要求的。部分大学生打工赚钱,也给高校消费提供了条件。从现实来看,凡是参加打工的学生,他们认为,这些钱是靠自己劳动得来的,所以花起来心安理得。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通过劳动得来的这部分收入几乎都消费在吃、穿等基本生活消费上,很少有人将这部分收入用在学习这方面的发展性消费上。
二、 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探索
(一)消费不理性
由于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所以,导致大学生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据网络调查,大一新生的电脑持有率约为13%,这个比率在二年级跃升至 32%。目前,在有电脑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学习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学习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学习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消费不够理性。
(二)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消费过度
时下大学生的交往也社会化、世俗化,请客便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个普遍现象。无论是获得什么奖励同学们往往会鼓动借机请客。这种“人情风”的蔓延,给一些家庭不太富裕的大学生增添了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在休闲及娱乐方面,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它年龄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旅游、迪厅、电脑游戏、蹦极、探险、泡吧等则成为这类消费的主流方式。有调查资料表明,有36.7%的大 学生在节假日时曾和同学外出旅游。他们一年的旅游费用最高的达 1 000 元以上,最低的在 100 元左右。
(三)过分追求时尚,存在攀比消费
大学生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产生了。大学生争强好胜心理反映到消费上,就是追风赶潮、相互攀比,力争主宰校园消费文化的潮流。虚荣心是导致攀比消费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虚荣心很强,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它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谎称学习费用开支增大,再次向节俭的父母伸手,或者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等。在虚荣心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缺少理财知识的现实。
三、 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行为引导与健康消费心理构建的思考
(一)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
响应习主席号召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民情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并发扬光大。其二,要经常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观教育,使大学生与自身、社会发展想使用的消费观念,即不过分节俭、不铺张浪费,提倡消费与个人收入、经济实力相适应。大力倡导理性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消费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大学生协调好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其三,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如开展消费问题研讨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投诉实践活动等,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与舆论。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事业以及对新鲜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这一特点决定了这个群体在现实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都拥有较强的影响力,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对传统社会必将是一个有力的挑战,也必将引导整个社会的消费潮流。在他们大学阶段形成的科学的消费观也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科学消费观的基础。
(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行动,培养大学生的自理能力
家长应根据学校和孩子的学习、生活及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费用,同时还应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学校应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环境,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社会应引导公众积极的消费观,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另外,大学生自己通过做家教、校外兼职、导游、导购、餐厅服务、市场调查、商品促销等勤工助学活动,提供自己的劳动收入,增强了报酬来之不易的认识,进而自觉摒弃不健康、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三)重视媒体和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影响
社会媒体有其社会教育责任,如果一味地宣扬高消费,宣扬提前消费、宣扬奢侈消费,这必然会对在校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层面上,媒体应多宣传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市场等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要多宣传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常识;要多宣传生态消费知识,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高校应和有关部门联手下大力气治理校园环境,消除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大学生文明、健康的消费营造良好的氛围。并且学校领导、老师应积极掌握学生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变化,通过班会、党团组织生活会来消除那些炫耀性攀比消费的苗头,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不攀比的心理环境。
(四)培养大学生理财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财商”
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学校和家庭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理财能力。理财能力是需要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不断培养的,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大学时代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往往可以一生受益。培养大学生理财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理财教育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因人而异的方式,教会大学生们要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前提,确立合理的消费期望值,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
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质,它反映人在社会经济中的生存能力。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培养是个相当严峻的问题,我们应当将之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和思考,把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来抓,举全民之力,为大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培养和形成创造条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秦云,祝志杰.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原则浅论[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李磊,黄建陵.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与特点透析——以湖南省高校大学生为例[J].消费经济,2007,(2).
[3]方正泉.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J].广西青干学 院学报,2002,(1).
[4]武小莉.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培养[J].山西高等 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
[5]吴建明.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广西青年干 部学院学报,2001,(3).
[6]童旭,李雪莲.大学生消费思潮的问题及对策[J].哈 尔滨学院学报,2003,(8).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