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分析
2014-11-28陈伟玲翁宁娟
陈伟玲,翁宁娟
(1.中央电化教育馆 基础教育教学资源部,北京 100031;2.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教育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
对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分析
陈伟玲1,翁宁娟2
(1.中央电化教育馆 基础教育教学资源部,北京 100031;2.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教育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
本研究以网络调研的形式,针对中小学教师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与需求,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选择了11124名中小学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包括使用数字资源的外部条件、个人能力和动机,应用数字资源的行为,以及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几个方面。调查结果发现,数字教育资源已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但在应用实践中,教师的资源使用习惯、使用策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需求没有满足,这些影响了数字资源进一步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制约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问卷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中,数字教育资源无疑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其发展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1],强调了数字资源在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作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的一大重要任务。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涌现了很多以设计、制作和开发数字教育资源为核心业务的企业; 21世纪初出现了国家层面上推动数字资源建设的趋势[3],在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等国家重大举措的示范、引导、推动和帮助下,全国各地也建立了自己的资源中心,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设了自己的资源,现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多个学科、多种资源类型,适用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不同阶段资源体系的良好局面。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提出“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等,到2015年 “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4]。
为深入了解我国各地当前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情况与中小学教师资源应用的实际情况,总结现有成果,发现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笔者于2013年5月至6月期间,分别对全国各省电教馆相关业务工作人员和各省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是此次调研的部分成果,主要呈现有关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结果。
二、研究问题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教师使用数字资源的条件、能力和动机,以及教师们在日常教学活动和个人专业发展中使用数字资源的情况,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中小学教师使用数字资源的硬件设备配备情况如何?(包括学校、教师个人拥有计算机设备与无线、智能手持设备的情况)
2.中小学教师是否具备了使用数字资源的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能力,应用或制作常见类型数字教学资源的能力)
3.中小学教师对数字资源及其教学效果的认识如何?他们使用数字资源的动机有哪些?
4.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使用数字资源的频率如何,常用的资源类型有哪些,应用资源的活动类型有哪些?
5. 中小学教师在资源使用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需求?
三、研究方法
(一) 问卷设计
该研究的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针对中小学教师对数字资源的应用情况,不少研究者都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教师们的使用行为、动机、态度、障碍等。我们在借鉴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初步设计了“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对应研究问题,设计的问卷包含五个部分,分别是:使用数字资源的硬件条件,个人应用数字资源的能力和动机,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数字资源的有关行为,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需求。问卷初稿经过部分专家审定和小范围测试,最后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定稿。
(二)调研情况
本次调查以网络调查的形式进行,于2013年5月至6月期间实施。我们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每个省分别选择经济状况发达、一般和欠发达共3个地区(全国共计96个地区)作为样本地区,再从其中抽取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124 份。回收问卷后使用Excel2007与SPSS 20.0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样本教师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124个教师样本。其中,县镇学校教师人数最多(占48.34%),城市和农村教师人数大致持平(各占27.25%和24.42%);小学教师多于初中和高中教师;男女教师比例约为2:3;教师教龄大多为15年以上(占38.17%);教师学历以本科(占75.12%)为主,大专(占21.15%)次之;任教各学段教师分布基本均匀,1-3年级、4-6年级、7-9年级和10-12年级教师比例分别为24.78%、29.67%、32.99%、20.69%(详见表1);语文和数学学科教师比例较大,分别占29.87%和25%,其次是英语(14.39%)和思想品德(13.18%),日语、俄语和艺术任课教师比例最少,分别为0.13%、0.15%和0.68%,这与不同学科专职教师数量有一定关系。
四、研究结果
(一)教师使用数字资源的外部条件与个人能力
1. 教师使用数字资源的设备与环境
从学校为教师提供计算机设备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校都为教师提供了计算机设备。这些设备大部分集中在上课教室和办公室,有一部分在师生公用机房,少部分位于专用备课教室。被调查教师中,24.24%拥有学校配备的笔记本电脑,只有1.87%的教师所在的学校没有提供计算机设备,如图1所示。
表1 问卷调查样本教师基本信息
图1 学校为教师提供计算机设备的情况
就使用计算机设备备课、上网查找资源是否方便这一调查项,大部分教师(76.25%)表示“方便使用计算机并上网”;10.95%的教师表示“方便使用计算机,但上网不便”;10.63%的教师表示“学校有计算机但使用不方便”;2.17%的教师表示没有个人计算机。
从教师日常教学环境来看,近半数(46.87%)教师日常的上课环境为普通多媒体教室(包含教师机和投影等基本设备);约三分之一(36.61%)教师日常教学环境为有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室;5.92%的教师上课环境为功能教室,8.76%为无信息化设备的传统教室。
近四分之三的教师所在学校都有网络教室(包含教师机、学生机和控制系统),其他类型的功能教室,根据覆盖样本教师数的多少,依次是“实验室”“录播室”“语音室”等。
关于教师个人使用移动或手持式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情况,大多数教师表示他们经常使用移动或手持设备上网。这其中,经常使用移动智能设备上网的占47.27%,经常使用普通手机上网的占15.53%。从不使用除个人电脑外的其他设备上网的教师只有14.64%。
就使用移动或手持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等)支持教学与学习的频率,每天和每周使用的人分别占22.95%和19.17%,偶尔使用的人占39.72%,18.15%的人表示从不使用。
2. 教师应用数字资源的能力
在接受调查的11124位教师中,绝大多数(94%)接受过教育技术初级(53.23%)或中级培训(40.78%),只有少数(6%)没有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
对没有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作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计算机基本操作(上网、打字等)和常用办公软件(Word、Excel等)应用相对较为熟练,平均得分分别是3.46和3.16(满分5分);但多媒体设备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教学网页/网站的简单制作和应用,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下,其中,25%的教师不会或者没有使用过多媒体教学课件,53.92%的教师不会或者没有使用过教学网页/网站。由此可以看出,缺乏数字资源的使用技能,是阻碍教师使用资源的一大瓶颈。
(二)教师应用数字资源的具体情况
1. 使用动机
“想通过数字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多数教师使用数字资源的一大动机,这体现出数字资源对教学的积极作用已经获得了普遍的共识;其他动机依据选择人数的多少依次包括:“用于参加各类公开课评比需要”“学校对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引导和要求”等。可以看到,在现阶段,教师使用资源的个人内部意愿已经高于外部要求。
究其原因,根据教师对资源作用主观认识的调查结果,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数字资源在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提升教育质量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约半数(51.69%)教师认为,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教学工作量。只有3.74%的教师认为数字资源对教育教学没有实际作用。
2. 使用数字资源开展的教学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最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其次用于“备课”,用于“课后评价”和“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或探究学习”的相对少一些,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资源在教师工作中的用途
3. 各类数字资源的使用频率
在各类资源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最高,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的教师比例达到了70.9%;多媒体素材、电子教案(教学设计)、题库(试卷)和名师教学案例(视频)紧随其后,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的教师比例分别为65.51%、63.92%、44.95%和38.63%。学科软件和工具、微课一类资源,不仅每周使用一次的教师人数占比较少,且对其从不使用或不了解的人数分别占到了39.26%和30.54%(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教师使用各类资源频率总体情况
从不同教学环节使用各类资源的频率来看,结果显示,无论是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和探究学习活动,还是课后评价与教师个人发展,多媒体课件始终是教师们最钟爱的资源类型;“多媒体素材”“电子教案/教学设计”和“名师教学案例与视频”三类资源的使用频率大致均衡,这与教师们使用各类资源的总体频率(见表2)基本保持一致,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教学环节各类资源的使用频率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数字资源的问题与需求
1. 教学资源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三个问题是“不能快速找到想要的资源”“资源内容相对陈旧、更新迟缓”和“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筛选”。其他还包括:“与本人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思路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合”“与新课程标准/教材不匹配等”。
此外,内容是否科学、准确;交互设计是否灵活、有效;媒体运用是否恰当、合理;是否方便获取;界面是否导航清晰、美观大方,是影响教师选择并使用资源的五大因素。
针对教师获取数字资源途径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主要通过网络检索,其次才是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与国家、省市级资源平台(如图3所示 )。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教师首先使用的是网络检索而非各级各类资源库,当前建设的资源库为什么没有很好地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图3 教师获取数字资源的途径
2. 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的需求
就资源类型而言,“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和“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中最需要的三类资源。
就资源功能而言,“课堂教学用的资源”“备课用的资源”和“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资源”是教师最希望有关机构予以开发和建设的;紧随其后的是“供学生自主学习或探究学习用的资源”和“课后评价用的资源”。
教师需求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现状和习惯。因此,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多数课堂上主要开展教师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活动。
五、有关思考和讨论
1.数字资源已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
随着多年来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各地计算机与网络硬件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即便是在农村地区的学校,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情况也与城镇地区相比无较大差异,这些为教师使用数字资源奠定了必要的、良好的硬件基础。此外,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特别是多年来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大面积铺开,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使用数字资源奠定了能力和主观认识上的基础。因此,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在课堂教学、备课和个人学习与专业发展等教与学的活动中广泛应用数字资源。几乎一半的教师每天都会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设计)和多媒体素材三类资源。数字资源已成为了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师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2.数字资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应用策略的不成熟制约了数字资源进一步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首先,数字资源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获取不够便捷,个性化不足,内容更新速度慢,质量参差不齐,与教学实际、新课标要求不符合,拆分与重组困难,缺少交互性致使学生不能有效参与。这些问题影响了数字资源有效性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使用数字资源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提升资源质量,是促进数字资源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挥的一个关键。
其次,对多个题项综合分析发现,“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始终是绝大多数教师最钟爱的资源类型,且使用方式大多为向学生展示,可见教师使用的资源类型与使用方式都较为单一,不能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灵活选用适宜的资源。究其原因,第一,“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发展较早,已为广大教师熟悉和接受;第二,这两类资源主要适用于讲授式教学活动,而讲授式教学是中小学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第三,多数教师对新型资源缺乏了解,也缺乏必备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技术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这些资源。如果教师继续保持现有的数字资源使用策略,不仅制约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进一步使用,也不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要培育试点地区,培养骨干教师并发挥带动作用,加强新型数字资源的宣传与推广,提升教师有效应用多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为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多种资源,首先应选择资源应用积极性和效果都较好的地区作为试点,在试点地区培养资源应用教师骨干,鼓励他们打破原有的使用策略,尝试使用新型资源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形成先进典型案例,发挥骨干辐射作用。其次要加大新型数字资源的宣传与推广力度,特别是走到一线教师中,向他们介绍新型资源的优势和特点,并邀请骨干教师展示新型资源应用到教学中的优秀典型案例。此外,针对新型资源的使用开发相应的辅助资源并提供相应的资源使用服务,帮助教师扫清技术障碍。再次,定期组织资源应用交流、展示与教研活动,通过同行交流、专家指导、教学研讨等形式的活动,提升教师有效应用多种资源的能力,激发教师创新资源应用的动机,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ED/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5/08/content_45228787.htm,2013-12-30.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D/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_2.htm,2013-12-30.
[3] 韩骏,刘雍潜.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技术人员·初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ED/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 03/xxgk_133322.html,2013-12-30.
陈伟玲:助理研究员,硕士,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chenwl@moe.edu.cn)。
翁宁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与教师专业发展(wnj0822@163.com)。
2013年11月14日
责任编辑:马小强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Application and Demand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K-12 Schools
Chen Weiling1, Weng Ningjuan2
(1.Divis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Basic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31;2.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pplication and demand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K-12 school teachers in instruction, through a survey by online questionnaire. The samples cover 11,124 teachers in K-12 schools from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four parts: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of using digital resources, teachers’ capacity, motivation, and behaviors of applying digital resources, problems and demand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Investigation result shows that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have become important tools for teachers in K-12 schools in instruc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such as improper habits and inappropriate strategies; besides,some demands are unfulfilled. These problems hinder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giving play to instruction,restricting the deeper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 Application Status Quo; Questionnaire Survey
G434
A
1006—9860(2014)03—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