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育技术研究趋势管窥与反思
——基于ET&S(SSCI)(2003-2012)中高被引论文分析
2014-11-28兰国帅张一春
兰国帅,张一春,王 岚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国外教育技术研究趋势管窥与反思
——基于ET&S(SSCI)(2003-2012)中高被引论文分析
兰国帅,张一春,王 岚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教育技术与社会》杂志(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ET&S)是国外教育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个学术期刊。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以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为信息源,统计分析了《教育技术与社会》杂志2003至2012年十年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从高被引论文的研究类型、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合著研究以及国家分布、学科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教育技术与社会》杂志中高被引论文的主要研究类型、主要研究主题的分布规律及特点;以文献计量学的视角分析该杂志的特点,从国外教育技术顶级刊物来管窥国外教育技术研究新趋势及所呈现的新动态,以期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直观、系统、全面地了解近十年来国外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动态、热点研究领域及其新兴研究趋势提供参考与借鉴。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与社会;高被引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研究趋势
一、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教育技术学科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在各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极度重视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难以超越的发展“瓶颈”。面对着学科的飞速变化与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同仁迫切希望直观、系统、全面地了解近年来国外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动态、热点研究领域及其新兴研究趋势等,从而能对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所面临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有一定的启示。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借助于文字云图分析工具,以教育技术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教育技术与社会》杂志(ET&S,SSCI检索源期刊)为信息源,完整、客观地反映国外教育技术领域自2003年以来的研究热点状况,探究国外教育技术研究新趋势,以期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与借鉴。之所以选择该期刊,是因为它进入了国外社会科学索引(SSCI)的教育类刊物中,并在美国教育技术类刊物中排名靠前,其在2012年美国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中的影响因子高达1.229,在JCR2012年录入的216份教育期刊中的排名为26位。
二、数据获取
本研究的数据获取途径如下:笔者登录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以“出版物名称”为检索范围,以“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为检索词,检索ET&S中2003至2012年入库的所有文章,检索日期截至2012年12月31日,按照文章被引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选取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0篇高被引论文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探究《教育技术与社会》杂志十年间高被引论文主要研究主题的分布特征;二是通过重点分析《教育技术与社会》杂志中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研究主题的分布特征,揭示国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新兴研究趋势。本文重点探究高被引频次的实证研究论文状况,将有助于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初级研究人员从理论到实践规划其研究主题提供见解。此外,为了避免新近出版的低引用频次论文在时间跨度上对本研究造成影响,笔者分别对比了不同时间跨度间(2003-2007,2008-2012)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的引证状况,以揭示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势。
三、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ET&S中高被引论文,来探究其主要研究主题及分布规律,旨在揭示目前国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前沿领域及其所呈现出的新兴研究趋势,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来探究十年来(2003-2012)ET&S中高被引论文的研究类型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二是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主要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学科分布、作者国家分布和关键词分布等几个维度来对ET&S中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的研究特点及其所呈现的新兴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从国外教育技术顶级刊物来管窥国外教育技术研究新趋势及所呈现的新动态,以期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直观、系统、全面地了解近十年来国外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动态、热点研究领域及其新兴研究趋势提供参考与借鉴。
2.研究对象
本文以目前国际上比较知名的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为基础,以其收录的教育技术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教育技术与社会》杂志(SSCI)为样本数据来源,检索ET&S中2003至2012年入库的所有文章。一篇文章的影响力可以用其被引频次的高低所表征[1],故按照文章被引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选取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0篇高被引论文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选取ET&S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来源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ET&S在2012年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期刊引文报告中影响因子高达1.066;二是ET&S是国外教育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来源期刊之一,2003年被列入SSCI来源期刊。故检索该期刊自2003年至2012年间所发表的教育技术类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数据样本,可以确保所选取数据的权威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3.研究步骤
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笔者分三步来分析ET&S中高被引论文的主要研究主题及分布规律。
第一步登录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以“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为检索词,分别检索2003-2012、2003-2007、2008-2012不同时间跨度内ET&S中入库的所有文章,并按文章及其总被引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选取被引频次大于等于 15次的前20篇论文为高被引论文。
第二步对选取的高被引论文分别按照研究类型、研究主题、第一作者国家分布、研究方法、学科分布等维度进行归类。为此,采取以下步骤:(1)首先请两位教育技术领域内的专家型教师对研究类型和研究主题的归类标准进行商讨;(2)分别请这两位教师对抽取的三篇高被引论文进行预编码归类;(3)归类结果显示两位教师的一致性高达90%,证明本研究的编码分类标准是稳定可靠的。
第三步用文字云图Wordle来验证第二步中用手动方式所进行的编码分析。Wordle是对文本内容按照其文字的重要性而制作的文字频数分布的可视图,它可以直观地反映文本中的文字密度及其重要性。将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中出现的所有关键词手动输入Wordle中,该软件将会自动生成关键词文字云图。
4.数据分析
本文除了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研究主题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同时使用文字云图这一研究工具来补充验证文献计量学方法及其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文字云图用可视化的方式将文本中的文字表示出来,即高密度、重要的词汇用较大的字体、特殊的颜色表示;低密度、次要的词汇用较小的字体表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词汇图形。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类型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如表1所示,检索出不同时间跨度的文章并按其总被引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选取被引频次大于等于15次的论文为高被引论文,分别获得20篇(2003-2012)、20篇(2003-2007)和23篇(2008-2012)。并按被引论文的内容分别将其归为系统和模型设计、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其它四个类别:系统和模型设计指那些将新的系统或模型应用到新学习环境中的论文;实证研究指那些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选择了什么样的被试及其做了什么样的事情,采用了什么样的测量方法的论文;理论研究指在教育技术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理论或理论框架的论文;不属于上述三种类别的论文则归为其它。
表1 前20篇高被引论文研究类型分布表(2003-2012,2003-2007,2008-2012)
(1) 研究结果
表1显示了不同时间跨度内前20篇高被引论文研究类型分布状况。2003至2012年间,45%的高被引论文属于系统和模型设计研究,实证研究占30%,理论研究和其它方面的研究分别占15%和10%。不难发现,从整体上看,ET&S中高被引论文主要以系统和模型设计以及实证类文章为主,从中也折射出该期刊选题比较集中的特点。2003至2007年间,35%的高被引论文仍属于系统和模型设计研究,实证研究占30%,理论研究和其它方面的研究分别占10%和25%。2008至2012年间,57%的高被引论文属于实证研究,系统和模型设计研究与其它方面的研究分别各占17%,而理论研究则只占了9%。通过对比表1中不同时间跨度内的高被引论文,可以从一个侧面管窥出目前国外教育技术领域所呈现的研究类型的主要变化趋势,即主要焦聚实证研究类和系统模型设计类研究。
就系统和模型设计类研究而言,其研究主题主要关注于适应性学习[2-6]、移动和泛在化学习[7][8]、网络化学习[9]、个性化学习[10]、ICT融合[11]、协作学习[12]和评估标准研究[13]。
此外,从高被引论文作者署名情况统计来看,笔者发现不同时间跨度内前20篇高被引论文中绝大部分均是合著作者,合著作者文章百分比分别为85%(17篇)(2003-2012)、75%(15篇)(2003-2007)、95%(19篇)(2008-2012)。而来自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合著作者文章占55%(11篇),其中来自荷兰、加拿大和台湾的研究人员最积极参与国际合著,这表明目前国外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团队合著论文、不同科研机构间合著论文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2) 结果分析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究2003至2012年十年间《教育技术与社会》杂志(ET&S)所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主要研究主题的分布特征。从前20篇高被引论文研究类型分布状况来看,45%(9篇)的高被引论文属于系统和模型设计研究,这表明目前国外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更加侧重系统和模型设计类研究,更加关注其在学习环境中的具体运用。
合著论文对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研创新与知识分享,提高科研质量均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不同时间跨度内的国际合著作者的文章数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能够找到共同的研究课题。但国际强势语言与民族语言的矛盾、研究人员的不同特点及其英语水平的高低依然是阻碍平等国际交流和国际合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增加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内更多的国际合作,政策制定者应该为那些有兴趣出版国际合著文章的研究人员提供不断的资金支持。
2.研究特点及其呈现的新兴研究趋势
在此部分,笔者将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学科分布、作者国家分布和关键词分布等几个维度来对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的内容特点进行分析。
(1) 研究结果
如表2所示,2003至2012年间,国外教育技术领域主要关注于协作学习[14][15](其被引频次分别高达36次和22次)、游戏化学习[16][17]( 其被引频次分别高达30次和28次)、移动化学习与泛在学习[18](其被引频次高达15次)、社会媒体技术[19](其被引频次高达20次)等领域。不难发现,就研究主题而言,从整体态势上,移动泛在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是近十年来国外教育技术领域重点焦聚的问题。
表2 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研究主题分布表(2003-2012)
如表3所示,2003至2007年间,国外教育技术领域主要关注于协作学习[20-23](其被引频次分别高达36次和22次)、游戏化学习[24]( 其被引频次高达28次)和社会媒体技术采用[25](其被引频次高达20次)等三个主要研究领域。
表3 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研究主题分布表(2003-2007)
如表4所示,2008至2012年间,国外教育技术领域主要关注于泛在化与移动学习[26-28](其被引频次分别高达15次和11次)、网络化学习[29][30](其被引频次分别高达8次和6次)、动态媒体[31](其被引频次高达31次)、学习论坛分析、混合式学习、协作学习、Web2.0和社会媒体技术采用等领域方面的研究。通过表3与表4的对比,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主要研究主题而言,其近十年间所呈现的新兴研究趋势正在向新技术、新媒体支持的泛在化学习与大规模网络化学习转型。
表4 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研究主题分布表(2008-2012)
如下页表5所示,就研究方法而言,2003至2012年间,在6篇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中有4篇使用了混合研究方法,有2篇使用了定量研究方法。2003年至2007年间,有3篇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32-34]使用了混合研究方法,1篇使用了定量研究方法[35],而在上述两个时间跨度内均未使用定性研究方法。2008年至2012年间,有5篇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使用了定性研究方法[36-40]、有4篇使用混合研究方法[41-43]、有3篇使用了定性研究方法[44-46]。不难发现,就研究方法而言,从整体态势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方法正在由定量研究方法范式向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范式转型。
表5 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研究方法分布表(2003-2012,2003-2007,2008-2012)
如表6所示,就学科分布而言,2003至2012年间,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和科学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2003至2007年间,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中教育领域的研究占绝大多数。2008至2012年间,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中教育领域(4篇)和科学(主要是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领域(6篇)的研究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不难发现,就学科分布而言,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从整体态势上呈现多学科交叉分布、百花齐放的特征。
表6 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学科分布表(2003-2012,2003-2007,2008-2012)
如表7所示,就作者国家分布而言,2003至2012年间,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主要是由来自西班牙、奥地利、希腊、智利和美国这几个国家的作者所著。2003至2007年间,4篇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的作者主要来自于西班牙、希腊、智利和美国。而2008至2012年间,42%的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的作者主要来自于台湾,其次是希腊和土耳其。
表7 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作者国家分布表(2003-2012,2003-2007,2008-2012)
续表7
正如Mao等[47]所言,关键词分析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趋势方面的信息。因此,笔者在此使用文字云图这一可视化研究工具来对不同时间跨度内的所有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词频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是可视化分析图中出现频率和密度最高的一个研究主题词,这表明在研究内容上对学生及学习问题的关注在逐渐增强。如图1所示,2003至2012年间,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中的关键词文字云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主要有: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游戏化学习、移动化学习与泛在化学习、在线学习、动态媒体和教育技术。如图2所示,2003至2007年间,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中的关键词文字云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主要有:协作学习、协作学习设计和教育技术。如图3所示,2008至2012年间,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中的关键词文字云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主要有:移动化学习、泛在化学习、混合式学习、协作学习、媒体学习、网络学习、教学技术、学习论坛分析、Web2.0和基于博客的语言学习。
图1 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关键词文字云图(2003-2012)
图2 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关键词文字云图(2003-2007)
图3 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关键词文字云图(2008-2012)
(2) 结果分析
从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的分布状况来看,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3至2007年间,前20篇高被引论文中,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仅占23.8%(4篇),而2008至2012年间,前20篇高被引论文中,高被引实证研究论的比例则高达52.2%(12篇)。原因可能是在2007年以前《教育技术与社会》杂志没有收到许多高质量的实证研究,因此,在2003至2007年间,没有高质量的实证研究类文章可被学者所引用。
从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分布状况来看,移动学习技术和基于移动设备的泛在式协作化学习、游戏化学习、泛在化学习已成为国外教育技术领域内核心的研究主题。该研究结果与2012年地平线报告内容相符合。正如Hwang等[48]在该报告所言,移动设备的应用和基于游戏的学习将成为未来学术界具有很大潜力的新研究主题。因此,这三个核心研究主题揭示了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未来新方向。此外,笔者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内研究主题的分布状况发现,协作学习是2003至2007年间4篇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的热门研究主题,而移动和泛在化学习、网络学习、Web2.0则是2008至2012年间12篇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所关注的主要研究领域。造成这种研究趋势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国外教育技术领域关于协作学习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其次是移动和泛在化学习、基于技术的学习已经成为最近几年热门的研究话题,例如El-Bishouty等[49]和Chen& Hsu[50]分别所做的关于移动化和泛在化学习的研究,其被引频次分别高达16次和11次。
从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混合研究方法是被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高被引实证论文分析,不难看出混合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因为对于研究者而言,使用混合方法能够同时收集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数据来对研究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解释。研究结果显示,教育技术研究中定性方法的使用正在呈上升趋势。2003至2007年间的4篇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均未使用定性研究方法,但2008至2012年有5篇(42%)论文使用了定性研究方法,由此可以说明教育技术研究有必要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内在想法及其关注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也表明在教育技术研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重视技术实践到重视理论指导的演变过程,表明国外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范式的转型,即教育技术学研究由过去追求实证主义独尊,衍至今日之多元范式并陈的局面。
从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的学科分布来看,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的探索。从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的分析结果来看,50%的论文主要关注于教育领域和科学课程领域,技术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影响更加凸显,据此可以推测技术与不同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关键词文字云图分析结果来看,该分析结果与文章所采用的文献计量学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即泛在化学习、移动学习和基于移动设备的协作化学习是目前国外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新兴趋势。
五、研究启示
目前,国内教育技术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如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不明的问题[51]、研究方法混沌与单一的问题[52]、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分离的问题以及国内教育技术学者之间科研合著表现的“小世界效应”的问题[53],如何解决这些“瓶颈”问题,推动我国教育技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是国内相关人员日后的重点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发现,自2003年以来,国外教育技术领域形成了几个新兴研究主题与趋势。针对国内教育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国外教育技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将在某种程度上对国内研究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一,紧跟国际前沿、彰显中国特色,努力实现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类型及研究主题的转换。教育技术研究只有认清了前进的方向,才能走向科学的发展,才能走得更远。从本研究高被引论文内容中可以感受到,国外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更加侧重系统和模型设计类研究,更加关注其在学习环境中的具体运用。研究主题逐渐焦聚移动化学习、泛在化学习、混合式学习、协作学习、社会媒体学习、网络学习、教学技术、学习论坛分析和Web2.0等研究领域。这无疑给国内教育技术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在借鉴国外教育技术研究新趋势的同时,要注重与中国的学习环境相结合以彰显中国特色,并且要关注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对教育技术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技术的良性发展。
第二,改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使用的迷茫、单一与混沌的现状,努力构建研究方法多元范式并存的局面。要使教育技术学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效与进展, 首先必须重视研究方法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树立方法意识。其次,重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先进性,丰富和发展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如可以借鉴会话分析法、案例研究方法、开发方法和人种学研究方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再次,重视研究成果的规范性,方便对话、交流和共享。最后,要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关系,合理设计研究方法。
第三,注重教育技术理论应用融合于实践的支持性策略研究。首先应该意识到教育技术领域的管理者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要消除管理者、研究者和教师交流的体制性障碍,并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与机会促进三者之间的合作。其次,从学生个体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对对教育技术在教学环境中应用的长效机制进行探索,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长远规划,同时避免教师在教育技术培训中走过场的现象。
第四,加强国际、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学者之间的合著,构建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共同体。学者与学者之间的论文合著代表了某学科领域内学者之间的科研成果合作关系,隐含着合作模式、合作结构以及学科发展状况等信息。合著论文对强化学术交流,促进科研创新与知识分享,提高科研质量均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外,团队合著论文、不同科研机构间合著论文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六、结论
本文对国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权威期刊《教育技术与社会》杂志十年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研究类型、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合著研究以及国家分布、学科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最近十年间国外教育技术研究新趋势,即研究类型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研究主题的焦点向移动化学习、泛在化学习、混合式学习、协作学习、网络学习、教学技术、学习论坛分等领域转移,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范式向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多元范式转型,国际合著论文显著增加且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学科分布呈现出多领域化但更加注重新技术与不同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对于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学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而且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解决国内教育技术的发展瓶颈、加强现有研究领域和开拓某一新的研究领域指明了方向。
但总体而言,本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首先,选择一个期刊来分析高被引论文,也许不能代表教育技术领域的全部文献,小样本数据可能会使研究结果偏向于某个研究领域。分析教育技术领域内不同期刊对于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言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另外,就本文所探究的研究主题而言,所考察的文献类型特指《教育技术与社会》杂志中的高被引实证研究论文,可以将文献范围延伸至该期刊中所有类型的文献。如果将这些期刊论文也统计在内的话,也许会对本文的结论起到一定的修正作用。因此,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对此部分内容作进一步的探究。
[1] Wen-Ta CHIU, Yuh-Shan HO.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sunami Research [J].Scientometrics, 2007, 73(1):3-17.
[2] P. KARAMPIPERIS, D. SAMPSON. Adaptive Learning Resources Sequencing in Educational Hypermedia System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5, 8(4):128-147.
[3] N. HENZE, P. DOLOG, W. NEJDL. Reasoning and Ontologies for Personalized E-learning in the Semantic Web[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4, 7(4):82-97.
[4] Lora AROYO, Peter DOLOG, Geert-Jan HOUBEN, et al.Interoperability in Personalized Adaptive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6,9(2):4-18.
[5][7] S. J. H. YANG. Context 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Peer-to-pee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 2006, 9(1):188-201.
[6][8]M.KRAVCIK,A.KAIBEL,M. SPECHT, et al. Mobile Collector for Field Trip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4,7(2):25-33.
[9] L. AROYO, D. DICHEVA.The New Challenges for E-learning: the Educational Semantic Web[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4, 7(4):59-69.
[10] Tzone I. WANG, Kun Hua TSAI, Ming Che LEE, et al. Personalized Learning Objects Recommendation Based on the Semantic-aware Discovery and the Learner Preference Patter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7,10(3):84-105.
[11] Qiyun WANG, Huay Lit WOO. Systematic Planning for ICT Integration in Topic Learning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7, 10(1):148-156.
[12] S. J. H. YANG, I. Y. L. CHEN, N. W. Y. SHAO. Ontology Enabled Annot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2004,7(4):70-81.
[13] Peng-Yeng YIN, Kuang-Cheng CHANG, Gwo-Jen HWANG, et al.A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Composing Serial Test Sheets for Multiple Assessment Criteria[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 2006, 9(3):3-15.
[14][20][32] D. HERNANDEZ-LEO,E. D. VILLASCLARASFERNANDEZ,J. I. ASENSIO-PEREZ, et al. Collage: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Design Editor Based on Pattern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2006,9(1):58-71.
[15][21] G. ZURITA, M. NUSSBAUM, R. SALINAS. Dynamic Grouping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upported by Wireless Handheld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5, 8(3):149-161.
[16][22][31][44] Andreas HOLZINGER, Michael KICKMEIER-RUST,Dietrich ALBERT. Dynamic Media i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Content Complexity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Is Less More?[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8,11(1):279-290.
[17][23][33][35] M.VIRVOU, G. KATSIONIS, K. MANOS. Combining Software Games with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Its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5, 8(2):54-65.
[18][24][26][45][49] M.M.EL-BISHOUTY, H. OGATA, Y. YANO.Perkam: Personalized Knowledge Awareness Map for Computer Supported Ubiquitous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7, 10(3):122-134.
[19][25][34] W. SUGAR, F. CRAWLEY, B. FINE. Examining Teachers’Decisions to Adopt New Technology[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 2004, 7(4):201-213.
[27][41][50] C. M. CHEN, S. H. HSU. 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Mobile 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8, 11(3):153-180.
[28][36] T. C. LIU. Teaching in a Wireless Learning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7, 10(1):107-123.
[29][42] E. YUKSELTURK, S. BULUT. Predictors for Student Success in an Online Course[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7,10(2):71-83.
[30][43] S. DEMETRIADIS, A. POMBORTSIS.E-lectures for Flexible Learning: a Study on Their Learning Efficiency[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7, 10(2):147-157.
[37] H. T. HOU, K. E. CHANG, Y. T. SUNG. Analysis of Problemsolving-based Online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Pattern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8, 11(1):17-28.
[38] Shih-Hsien YANG. Using Blogs to Enhance Critical Reflection and Community of Practice[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2009,12(2):11-21.
[39] O. DELIALIOGLU, Z. YILDIRIM. Students’ Perceptions on Effective Dimensions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ociety,2007,10(2):133-146.
[40] K. MAKRI, C. KYNIGOS. The Role of Blogs in Studying the Discourse and Social Practices of Mathematics Teacher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7,10(1):73-84.
[46] T. TEO,W. S. LUAN,C. C. SING.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the Intention to Use Technology Between Singaporean and Malaysian Preservice Teacher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8,11(4):265-280.
[47] Ning MAO, Ming-Hung WANG, Yuh-Shan HO.A Bibliometric Study of the Trend in Articles Related to Risk Assessment Published in Science Citation Index[J].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2010,16(4):801-824.
[48] Gwo-Jen HWANG, Chin-Chung TSAI. Research Trends in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a Review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 From 2001 to 2010[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1,42(4):65-70.
[51] 李子运.教育技术学若干问题的反思——兼论开展教育技术哲学研究之必要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6,(9):8-11.
[52] 焦建利.教育技术学研究:问题与正务[J].电化教育研究,2008,(9):33-36.
[53] 陈瑜林.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合著网络知识图谱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11-17.
兰国帅: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cqdxlgs@163.com)。
张一春: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继续教育。
王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
2013年12月16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Trend Abroad——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High Cit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ET&S (SSCI) (2003-2012)
Lan Guoshuai, Zhang Yichun, Wang L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7)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ET&S) is an academic Journal, which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efield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overseas.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for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of Web of Science,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highly cited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from 2003 to 2012.It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reveal the main research type,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research topics of the highly cited papers published from the research types, research topics, research methods, study co-authors, n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subject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ly cited paper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gaz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to observe the new research trend and new dynamic in education technology,with the expectation of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insight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thefield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to intui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dynamic, hot researchfield and emerging research trend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overseas.
Educ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 Society; Highly Cited Papers;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Research Trends
G434
A
1006—9860(2014)03—0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