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4版)》的“新”与“旧” *
——访领衔主编J. Michael Spector教授
2014-11-28任友群张怀浩
任友群,王 美,张怀浩,李 馨
(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2. 华东师范大学 开放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3.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 200062;4.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 100031)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4版)》的“新”与“旧”*
——访领衔主编J. Michael Spector教授
任友群1,王 美2,张怀浩3,李 馨4
(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2. 华东师范大学 开放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3.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 200062;4.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 100031)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4版
访谈者:尊敬的Spector教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在四年前曾就教育技术的领域拓展与前沿热点展开过讨论,并将讨论内容以访谈形式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11期。记得当时您领衔主编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3版)》已经出版一年,您说到将继续以开放的态度编辑第4版《手册》。现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第4版《手册》已经于2014年初由Springer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此向您表示由衷的祝贺!我们都知道,《手册》是教育技术领域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参考书,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国际风向标。在此能否请您对第4版《手册》做一个大概的介绍?
Spector:感谢你们对第4版《手册》的关注,在经历了3年多的组织和编辑工作之后,我也非常高兴看到它的面世。第4版《手册》共9部分74章,分别是:“基础”“方法”“评价与评估”“一般教学策略”“具体领域的策略与模型”“设计、规划与实施”“新兴技术”“技术整合”“展望未来”。
“基础”部分可以看作全书的导论,它主要提供了一个基于研究的、与21世纪的学术与实践紧密相联的教育技术基础概览,特别强调了与新兴技术相关的研究,并且探讨了理论、模型、框架、视角、方法和原则等相互之间的关系。Joost Lowyck阐述了教育技术的历史观,探讨了理论、技术、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Merrienboer和Morrison等几位研究者则展现了影响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些观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分有几个章节所讨论的教育技术基础是前三版所没有的。例如,第5章“神经影像学对教育研究的意义”探讨了神经科学对教育研究的意义;第6章“学习和绩效中的情感与动机”分析了与学习、绩效和教学设计相关的情感和动机方面的研究;第10章“教育技术的伦理学”则是应《手册》使用者的要求而设,专门探讨了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伦理和标准问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访谈者: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所在,以前几版《手册》比较关注方法的哲学层面和实验层面,第4版《手册》主要探讨了哪些方法方面的问题?有什么新的趋势吗?
Spector:是的,第4版《手册》更多关注以设计研究为基础的一些方法(Design Research-based Methods),“方法”部分用了两章的篇幅来讨论设计研究。在第11章“教育设计研究”中,McKenney和Reeves指出了教育设计研究对提升实践和增进理论的重要意义,讨论了教育设计研究面临的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在信息丰富性和效率之间寻得平衡,如何提供更多关于影响的清晰案例等。Richey和Klein在第12章“设计与发展研究”中区分了两种研究:聚焦于产品与工具的研究和聚焦于设计与开发模型的研究;同时,他们阐述了设计和开发研究的本质,并强调这种研究之于教学设计和技术领域的独特性。此外,第4版《手册》还讨论了活动理论和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实践和潜力,这也是前三版《手册》没有过多关注的。
访谈者:对设计研究的重视,是不是意味着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向和方法应该更加趋于多元?
Spector:是的,你们分析得很正确。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过去曾是量化研究方法一统天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各种质性方法来获得深度的理解,以及生成更具关联性和广泛性的应用原则,而且质性方法在各学科领域更加广泛的运用又进一步促进了质性方法的发展。前三版《手册》对质性研究有所关注,新版《手册》进一步推动了这方面的讨论。Mardis、Hoffman和Rich对质性研究方法的趋势与议题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综述。在第18章,Gilbert等研究者对数据的组织、探索、阐释、反思及整合等质性研究中数据分析的核心任务进行了探讨,对质性数据分析软件的历史和相关问题做了相关回顾。
当然,量化研究仍然是需要关注的议题。第4版《手册》里关于方法的几个章节显示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新的研究问题催生了新的研究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多样化工具的频繁使用,同时也反映了教育技术领域研究问题的多样性和理论取向的多样性。我认为,教育技术领域在方法上追求的立场应该是多样性的,而不是同一性的。
访谈者:我们看到,紧随第一部分“基础”和第二部分“方法”部分之后是第三部分“评价与评估”,这是不是说明了评价与评估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Spector:是的,把“评价与评估”作为第三部分,安排在“基础”和“方法”之后,正是因为我们认为“评价与评估”也是教育技术的一个核心部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性的领域,需要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工具和技术来支持评价和评估;教育技术专业的从业者和实践者需要能够去评价学习者和学习经验,以及创新项目的成效;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对评价、评价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以及某些具体创新和实施展开持续性、累积性的研究。
“评价与评估”这部分重点讨论了那些可以用来支持教育评价和评估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具,为我们介绍了评价和评估的方法、技术和工具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以及如何被开发出来并在实践情境中检验的。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呈现一些新研究,并避免与前三版《手册》的重复。
访谈者:第4版《手册》中的“评价与评估”重点关注新的方法、技术与工具,这是否也意味着评价与评估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Spector:是的,我可以举几个例子说明。比如,教育技术的成本效益问题前三版均没有涉及到,但是随着教育和培训领域大规模技术变革的实施,它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关注但却缺少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应该有更多关于教育技术变革项目的评估研究。
再比如,以往的项目评估是相对直接而简单的,仅仅报告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但是现在更加强调对多种结果的评估,把项目实施的各个层面与特定结果联系起来,并借此解释某个特定结果之所以能够实现或没能实现的原因。并且,过程性评估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以往大多数是对结果进行简单分析,而现在则是从项目规划、开发再到实施、发布的整个动态发展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估。
再比如,评估者在项目评估中也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他们需要帮助项目管理者实现预期目标,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一个目标是否达成的简单结果。当前很多项目资助机构都期望通过正规的评估方法来保证项目在实施中的质量。
还有,随着非正式学习开发活动的增多,对诸如博物馆学习和非正式科学教育这类非正式学习项目的评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如何评价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评价与评估”部分的最后两章分别呈现了关于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价,以及如何基于数据进行教学决策和支持个性化的学习和教学。在评估的新工具和技术方面,我们主要关注了基于模型的评估、基于网络的评估和支持表现性评价的新方法和工具。
访谈者:教学策略与模型一直是教育技术的关注重点,第4版《手册》用了两个部分的篇幅来介绍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表明了编者对这一主题的重视。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编辑思路及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Spector:我们用了第四部分“一般教学策略”和第五部分“具体领域的策略与模型”来探讨教学策略和模型。“一般教学策略”部分呈现了教学策略和模型研究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和动态,“具体领域的策略与模型”部分则把教育技术和具体学科相结合,讨论了科学、数学、工程学、社会科、艺术、医护、素养等领域的教学策略和模型。可以说,“一般教学策略”部分要比“具体领域的策略与模型”部分更加抽象和理论化,因而应用范围也就更大一些,后者则解决了某些特定领域的具体问题,所以两章是互为补充的。
“一般教学策略”部分关注到了一些新的研究主题。例如,随着教育技术领域日益认识到学习和教学是情境性的,对情境或境脉所发挥作用的探讨成为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很多研究开始关注学习中文化的作用,基于文化的教学策略应该引起关注。学习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却仍然是研究者致力的领域,有些研究者提出应该在一个弹性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技术的发展演化为教学策略和教学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多元的可能,一些研究者正在研究教学信息(Instructional Message)的设计如何促进学习,提出应该重视教学信息的高互动性本质和为学习而设计的教学信息设计趋势。关于学习环境,第4版《手册》主要讨论了新技术在创建逼真学习环境方面的巨大潜力、形成性反馈作为学习环境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运用新技术使学习环境能够适应个体的不同个性化特征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支持。
当然,还有一些一般性的具体教学策略也得到了关注,例如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基于模型的学习、基于游戏的学习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这些一般性的具体策略的章节中,有一个共识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好的教学设计的决策首先要对学习者必然参与的认知过程进行深度分析,如果一个教学策略不能引发恰当的认知过程,那就不要指望它是有效的。
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离不开对学习支架的探讨,很多教学支持都是以学习支架的形式出现的。“一般教学策略”部分的最后两章分别梳理了学习支架的定义和研究动态,以及学习支架的使用问题。
访谈者:听了您的介绍,我们感到“一般教学策略”这部分覆盖了教育技术领域正在关注的很多热点议题,内容非常丰富。我们还发现,这一部分共有13章,超过了“新兴技术”部分(共12章)成为整本《手册》章节最多的一个部分。记得在您领衔主编的第3版《手册》中,“技术”那部分共有16章,是分量最重的一个部分。再加上第五部分“具体领域的策略与模型”还将以7章的篇幅继续讨论具体领域的教学策略,这是不是意味着对于教学策略和模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Spector:对新技术的关注和研究毫无疑问是教育技术的重要方面。事实上,第4版《手册》中“新兴技术”这部分所占比例也不算小。但关于教学策略和模型的研究自教育技术诞生以来就一直是该领域的核心主题,它的重要性并不是到今天才显现出来的。“一般教学策略”这部分的确讨论了当前很多研究,但是我认为还有一些重要话题没有涉及,例如分布式学习:现在网络支持的学习已经日益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在这种分布式学习环境中学习有了哪些新的可能,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我希望第5版《手册》能够对此进行讨论。
在第3版《手册》中我们只有“领域与专业中的教学模型”这一章专门讨论具体领域和专业中的教学策略及模型,但获得的反馈却非常积极,所以第4版《手册》就将这个主题的讨论篇幅从一章扩展为了一个部分,涉及到了科学教育、医学教育、数学教育、工程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学生素养发展等领域。当然还有一些领域没有囊括进来,比如语言学习,希望今后出版的《手册》能够补充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相信具体领域的教学策略和模型研究将是未来《手册》持续关注和不断扩张的重要部分。因为教育技术具有外显的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属性,它涉及不同学科而又应用于很多不同领域;它同时具有内在的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属性,需要多个学科联系在一起去进行有效的设计、开发和发布;现在它的超学科属性(Transdisciplinary)也在显现和增强,也就是说从其他多个学科中生成一个元学科,以整体贯通的方式从多个学科统整为一体。
访谈者:在教育技术领域,设计、规划与实施一直是个老话题,那么在第4版《手册》中有没有呈现出新的讨论视角?
Spector:“设计、规划与实施”这部分与第3版《手册》中“设计与开发”部分以及第1、2版中的“软技术”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所讨论的研究发现和视角是全新的,主要关注支持教育传播技术的设计、开发和发布的创新型工具和技术。
这部分内容共有6章。首先,Gibbon等研究者梳理了教学设计标准模型的产生、扩散、传播,提出了认识设计和教学设计模型的新视角,并鼓励研究者学习其他学科中的设计经验,寻求和建立更加强健和广泛的设计概念。紧随其后,Savoy和Carr-Chellman讨论了学习、教学和绩效中的“变革推动者”(Change Agency)这一话题。变革推动者通常指导致变革的人或机构,但不同的领域对它有不同的界定。所以研究者们回顾了变革理论和研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对变革推动者进行了界定,并进而梳理了关于变革推动者的相关研究,强调了领导力固然是成功的变革推动者的关键要素,但是传播方式和信息内容的重要作用也不可忽视。对于未来的教学变革而言,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者甚至受变革影响的受众共同参与推动变革的这种协作式和分布式的方法更为可行。
Harris和Walling在这部分主要关注的是政策问题,阐述政策如何影响新的教育技术的采纳和实施。他们以《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变革美国教育:用技术增强学习》为主分析了美国关于公立中小学校教学技术运用的国家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探讨。
Hannafin等研究者对以学习者中心的开放学习环境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提出了促进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方向。以学习者中心的学习环境是与学习和教学的建构主义观相一致的。由于之前版本的《手册》对基于建构主义观念的学习和教学已经进行了讨论,所以第4版《手册》就没有针对这些设章立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设计的宽泛理解,关于学习的新取向和新技术的涌现,教学设计项目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者的培养问题。教学设计者设计专长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高校里的传统培养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各种教学设计模型和过程,同时也有一些项目练习和实践,而现在有一些新的模式正逐渐出现,例如基于工作室的教育(Studio-based Education)模式。Tracey和Boling对此展开了讨论,并提出把基于工作室的经验和真实的设计工作整合到课程之中对于培养成功的未来教学设计者至关重要。此外,为教学设计者提供最新的工具和技术来支持和促进有效的学习环境开发也非常重要,所以这部分的最后一章追溯了支持教学设计实践的工具和技术,从较早的课件制作工具、教学咨询系统到后来的基于网络的知识库、学习对象、推荐系统,并指出设计者一直要面对的一个挑战是更精心地为不同情境中的具体学习者设计有意义而有效的学习活动、资源和环境。
访谈者:不断变革和层出不穷的新兴技术是激发教育技术研究者的想象和探究激情的重要推动因素。过去5年,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令人激动的,对此您怎么看?第4版《手册》又是如何来组织“新兴技术”这部分内容的?
Spector:教育技术人士需要抵制试图用所有技术去驱动教学决策的诱惑,但是毫无疑问新兴技术确实带来了我们可以利用以改进学习和教学的新机会和给养。因此,我们在第7部分呈现了一些对学与教具有潜在影响的新兴技术。
这部分的前4章主要关注了一些关于非计算机式的新型硬件设备的研究。例如,可以设计制作打印2D或3D对象的“桌面制作技术”,它们有望提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教学法;学习者可以用手、脚及其他身体动作直接操作数字信息的交互式界面(平板、桌面、白板)和交互式空间(智能教室),这种“自然交互式界面技术”给设计者提供了促进并行式协作和肢体动作学习经验的设计可能;促进儿童和玩具双向互动从而完成预期任务的“智能玩具”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会有重要影响,所以这种技术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儿童发展理论作为坚实基础;此外还有用于学习和教育目的的“电子书”,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新而且方向不是很明确,所以在这一部分,研究者们试图为大家阐述电子书技术的现状、主要研究议题以及未来研究领域。
接下来两章主要讨论了两种应用技术:面向情境化学习和促进学习者参与的虚拟世界和增强现实技术。Dawley和Dede回顾了创建虚拟世界和沉浸式模拟方面的最新发展和设计议题,Dunleavy和Dede则聚焦增强现实技术,指出这种可以把数字信息镶嵌在物理环境中从而使参与者可以与之互动的技术可以被用于支持逼真的探究、积极的观察、同伴指导、互惠教学以及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此外,支持“通过协作而学”的Web 2.0工具和技术、“教学代理”技术、适应性学习技术、开放教育资源(OERs)、可视化表征技术等也得到了探讨。当然,我们承认还有一些新技术在第3版《手册》中尚未涉及,例如移动技术、云计算、个人学习环境等。我们希望未来的《手册》能对该领域的新研究有更全面的回顾。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们指出了新兴技术研究方法的一个新趋势,即从纯净的实验室情境中的随机控制实验走向真实的、应用性环境中基于混合方法的设计研究。虽然真实情境中的研究通常需要更多费用,更难实施,有时甚至在理论建树上不那么富有成效,但它可能真正理解在我们所设计的环境中新兴技术是如何促进优化学习的。
访谈者:第八部分“技术整合”第一次被单列出来作为第4版《手册》的一个部分并紧随“新兴技术”这部分之后,这是不是表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还需要切实关注如何把技术与不同的实践情境相整合的问题?
Spector:的确如此,现在我们看技术整合是否成功不是再看技术本身,而是把焦点放在实际的任务上。在我们今天的课堂里,没有谁会讨论粉笔或者如何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教师也不会去参加关于如何使用书本、如何翻页这类的在职培训。这就表明这些技术已经很好地被整合到教师或学习者的常规活动中了。
技术整合有时甚至涉及到社会变革的层面,需要转变某个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即便一个新观念或新技术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要使它被完全采纳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些教学技术整合的创新行动通常伴随着对教育改革和系统变革的讨论。
第8部分的内容总体上可以分为对技术整合的宏观思考和微观思考两个部分。前两章从微观层面探讨了学习者的不同特征和准备水平对他们采纳技术的影响。后面几章则是从更加宏观的层面讨论了中小学校、医学教育以及跨文化等各种情境中的技术整合问题。例如,Davies和West提出了技术整合的三个关注点:提高对技术的使用权(Access),提高对技术的使用,提高技术使用的有效性,当前学校中技术整合的主要成就在于提高了对信息和传播的访取和使用权,并建议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聚焦技术如何更好地用于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我们想传递的是,学习、教学和绩效中技术的有效整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研究却相对缺乏。其他一些情境中也存在技术整合的问题,例如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环境、高等教育、其他专业教育情境(如法律)等。但是由于这些领域中的研究普遍缺乏,所以我们希望未来的《手册》中能够考虑把这些主题纳入进来。
访谈者:我们发现第4版《手册》最后一部分定位于“展望未来”,这也是第3版《手册》所没有的。通过这个新的篇章设置,您希望给读者传达什么样的声音?
Spector:这部分我们对教育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它由四章组成。首先,Cilesiz和我主要讨论了教育技术研究相关的科学哲学。我们认为在众多学科中,教育技术研究特别受到认知科学、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的影响,教育技术研究应该扩展它的科学研究取向,从而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技术是配置在真实的情境中的,研究需要把技术运用于其中的自然真实情境作为重要考虑。
Kozma和Vota就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技术政策、实施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之前关于教育技术成本收益问题一章的回应。
Hoffman关注的是教学设计者和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发展问题,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将技术与学习整合的能力。随着学习和教学范式的发展演变、技术的普遍应用,培养能够应对技术提升的课堂教学的教师变得至关重要而又挑战重重。已有证据表明,教师如果拥有更多的关于有效教学设计和技术整合实践的知识,他们将能获益更多。
在最后一章,Oliver提出要培育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尤其要优先考虑关于教育技术对教与学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教育技术研究者的承诺远大于实际。因此,要把研究和资助更多地倾注到那些可能带来持续性和可测量结果的技术上,例如培育实践共同体的技术、促进参与式设计的技术等等。至于在机制的层面上,未来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还特别需要提升同行评议的过程,促进有效用的知识的交流共享。
通过这一部分,我们想强调的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未来有赖于四个方面。第一,继续保持教育技术研究的科学完整性(Scientific Integrity);第二,运用技术减少“数字鸿沟”;第三,培养具有教学设计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的新一代教师;第四,为教育技术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最后是全书的“后记”,我和David Merrill教授、Jan Elen、以及M. J. Bishop三位编辑一起,对您为第4版《手册》所作“前言”以及对Lowyck所写的第一章进行了讨论。我们非常赞同您(指本文第一作者任友群)在“前言”中提出的四个观点:第一,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并不能直接转用于提升学习;第二,不同情境下相同技术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影响;第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能够有效运用技术的教师和教学设计者日益短缺;第四,使教师和教学设计者拥有TPACK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Lowyck的提出的五个观点——(1)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变革影响着学习理论及相关支持技术的选择与运用;(2)学习理论及相关技术所处的概念框架尚不明晰;(3)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和人是如何处理信息及获得专长的密切相关;(4)学习情境的控制已从系统/教师控制转向学习者控制或共享式/分布式控制;(5)学习理论及其发现通常表现为一些含混的原则和应用,对教育科学以及对理论与实践联结的贡献还不够——我们也分别予以了一一回应。
访谈者:作为第4版《手册》的领衔主编,您承担着组织全书架构、邀请作者、点评各章等繁重的工作,但与此同时,您还作为作者为新版《手册》撰写了两个章节,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吗?
Spector:在第4版手册中,我主要撰写了第16章“项目评估”,另外还和Cilesiz合作撰写了第71章“科学哲学与教育技术研究”。关于后者我在回答上一个问题时已经简要介绍过了,所以这里我想多说几句关于项目评估的问题。
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近年来一直关注解决问题、改善有关学习和教学环境干预的研究。研究者们想了解问题是否得以解决或者解决的程度,但是任何干预结果的出现都没那么简单,因为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在16章针对项目和工程的评估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调查评估的整体过程,注意从需求评估到设计、开发、利用和支持到评估的每个方面增加了技术整合成功的可能性。此外,我还介绍了用来组织评估和研究的逻辑模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我2013年暑期访问华东师范大学时也和研究者们分享过。
访谈者:是的,您当时来访时的几场学术报告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在那段时间也讨论过第4版《手册》的出版进展,当时第4版《手册》还尚未正式出版。从第3版到第4版,两个版本时隔五年,新版的《手册》会有怎样的新面貌,大家当时都很感兴趣。而且由于第3版的中文版在2012年出版后引起了中国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广泛关注,所以在您的一场报告的提问时间,有听众特别请您作为第3版和第4版的两任主编,谈谈新版《手册》有哪些新的内容。
Spector:是的。中国同行们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如此关注并能够深入研读,我感到特别高兴。第4版《手册》的编辑过程大概花了3年,我们特别希望它能够为利用技术促进学与教做出有意义的贡献。由于出版社和我们达成共识,会把《手册》的所有版本都放到网上,所以一般情况下以前《手册》已经讨论过的话题如果没有深刻变化的话就不再重复,而是要努力考虑新的内容,或者在原有基础上更新新的信息。David Jonassen是前两版《手册》的主编,他也一直希望丰富《手册》的内容。
从上面我对第4版《手册》9个部分的介绍中,已经谈到了新版《手册》与第3版乃至更早版本的比较。例如,学习的文化差异与伦理问题、项目评价以及电子书、虚拟世界等新兴技术都是以前版本所没有的。认知教练(Cognitive Tutoring)也是一个新的技术方向,但我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写,也许它会是第5版《手册》可以考虑的内容。谷歌眼镜和可穿戴技术正在陆续推出,或许下一版《手册》可能会分析它们。但这可能不是我的任务了,我希望让其他人来担任第5版的主编。
访谈者:我们感觉,第4版《手册》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很多新的调整和增补,但在教育技术始终关注的基本研究问题上又有其传承性,套用第4版《手册》第24章的标题可谓“有一些新,有一些旧”。当然这个“旧”并不是指内容的陈旧,而是指它与以前几版在主题上的延续和传承。同样,中国的教育技术研究者也延续了对《手册》一直以来的关注,我们希望在成功翻译第3版《手册》的经验基础上,启动第4版《手册》的中文翻译工程,希望能够您为中文版作序。最后,再一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Spector:我非常乐意并会尽快抽出时间来写中文版的序言,也非常感谢您和其他中国教育技术研究同行的努力。期待第4版《手册》中文版的早日面世!
任友群: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习科学、课程与教学论(yqren@admin.ecnu.edu.cn)。
王美: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论。
张怀浩: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
李馨: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础理论(geri521@sina.com)。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J. Michael Spector as Editor-in-chief of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4th)
Ren Youqun1, Wang Mei2, Zhang Huaihao3, Li Xin4
(1. Shangha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Digital Education Equip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 School of Open Learning and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3.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4.Na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Beijing 100031)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4th Edition) has been published by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in early 2014. To help Chinese scholars learn more about the new edition in time, the authors made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J. Michael Spector, the editor-in-chief of the 4th handbook. In the interview article, Prof. Spector mainly introduced how 4th handbook organized into separate 9 sections with 74 chapters. Thefirst section is entitled Foundations, followed by Method Secti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ection, General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Section, Domain-Specific Strategies and Models Section, Desig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Secti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Sec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Section.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Handbook is entitled A Look Forward and is intended as a precursor for further research. The paper also discussed new research hotspots and topics in thefield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mentioned in the 4th handbook, and sta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4th handbook and the three previous editions of th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unication; the Forth Edition
编者按:《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4版)》(以下简称“第4版《手册》”)于2014年初由Springer出版社正式出版,它与英文版的第3版出版相隔约五年,与中文版的第3版出版时隔一年有余。作为国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最引人关注的权威出版物,第4版《手册》与第3版以及前几版相比,结构上有哪些新的调整,内容上有哪些新的补充,又传递了哪些前沿信息,相信是国内教育技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为了使国内读者第一时间了解第4版《手册》,本刊特地刊发任友群等对第4版《手册》领衔主编Michael Spector教授的专访。与此同时,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在成功组织《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3版)》翻译的经验和基础上,正在推动第4版《手册》的中文版翻译工作,并预计于2015年出版。
Michael Spector是继David Jonassen之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3、4版的领衔主编,现任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信息学院学习技术系系主任/教授,《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ETR&D)杂志“开发”部分主编,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前主席,并曾在教育技术研究重镇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系统系、美国佐治亚大学教育心理与教学技术系任职。他是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杰出学者之一,在教学设计、教学系统开发、技术融入教育、认识论、评价与评估领域都有出色的研究,发表数百篇同行评议论文以及多部专著和教材,曾获AECT授予的杰出图书奖。
G434
A
1006—9860(2014)03—0001—06
*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课题批准号:ACA120005)研究成果之一;吴忭博士、张汉玉、孙江山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