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经济增长与效益平衡发展的黄金轨道

2014-11-28阎逸

浙江经济 2014年14期
关键词:浙江经济发展

阎逸

找准经济增长与效益平衡发展的黄金轨道

阎逸

浙江经济增长进入“爬坡换档”的发展新阶段,关键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出路,对冲各类风险,切换增长动力

浙江经济正处在爬坡换档的关键阶段,应找到一条最优路径,既顺利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又不至于把增长速度降得过低,使之平稳切换至质量效益更高的中高速增长模式,这个历史使命必须依靠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浙江经济增长进入“爬坡换档”的发展新阶段,关键是完成新的增长动力对原有增长动力的平稳替代

浙江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7%-8%左右的较快增速,这有其客观必然性。从宏观大环境看,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浙江拥有良好的政务环境,政府启动自身改革,通过“三张清单一张网”,激发民间创业创新活力。只要平稳实现新的增长动力对原有增长动力的替代,浙江在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发展质量升级,保持中高速增长,不但有基础,而且也有条件。

从需求端看,投资和出口对浙江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减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步增强。在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下,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及新的消费业态正在加速形成,2012年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3%。从供给侧看,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弱,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例是46.1%,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工业,而且还会继续提升。从要素投入来看,资本、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缓慢下降,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贡献在逐步上升,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2%。尽管浙江经济原有的增长动力在减弱,但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和形成之中。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出路,对冲经济发展“爬坡换档”阶段的各类风险,切换增长动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与平稳较快增长的“双赢”格局

浙江经济的“爬坡换档”不仅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种结构性概念。在这个结构转换期,经济发展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甚至相互交织在一起,影响浙江发展的整体走势。从今年“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来看,省委、省政府对未来浙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已有清醒认识,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认为,唯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优化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社会公平,化解民生矛盾,预防腐败滋生,对冲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结构性风险,从而稳定发展预期,切换增长动力,提升生产效率,从原先的“铺摊子”转化为“上台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与平稳较快增长的“双赢”格局。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不是简单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核心在于提升价值链和竞争力。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四换三名”工程,总结平湖等地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经验,深入推进工业强县(市、区)试点工作,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二要推进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总结温州、海宁、安吉等地试点经验,促使低效率的企业资源要素向更高效率的企业有效流动,让土地、人才、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活力迸发,生态、环境、品牌、营销等价值充分彰显。三要推动产业发展平台升级,加快完善舟山群岛新区成为自由贸易园区的基础性条件,推进宁波舟山港域一体化进程,探索义乌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建设,做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探索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鼓励杭州“网上自贸试验区”建设。

围绕增强企业创新活力深化改革。随着法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低层次的模仿创新或光靠引进技术已经难以为继。真正实现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关键是要促进优质的生产要素向企业流动。为此,必须改变过去采用的产业扶持政策,而要更多地出台鼓励竞争的政策,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优良发展环境。一要通过建立政府权力正面清单制度,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创新,优化地方政府纵向权力配置,完善政府监督职能,建立重大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二要通过建立“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最大程度地激发民营企业的创业创新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三要结合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公司。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境外核心资产、专利技术与国际品牌等方式,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改革。城镇化改革的核心是“人、地、钱”。一要根据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制定差别化户籍制度改革,分类引导不同农民群体落户城镇。在平阳等地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户籍制度改革分担机制,积极优化户籍登记迁移制度和探索“三权到人、权跟人走”的制度。二要建立根据常住人口进行城镇建设用地调控和管理机制,特别是城乡、区域之间的人地挂钩机制,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地下空间。三要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除了建立综合性融资平台外,积极通过企业债券、特许经营、捆绑融资、金融租赁等多种方式灵活融资。加快推进德清城乡体制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适时推广,促进公共财政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公共财政体制。

围绕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深化改革。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边界、农业区域和生态空间。一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统领,促进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多规融合”,实施跨部门共同编制的空间发展规划,并通过加强立法、建立协调机制、制订经济政策等,增强规划刚性。二是加快三大城市群和四大都市区建设,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区划的适当调整,结合省级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建设,增强核心城市和地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浙江接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国际城市群的主要载体,人才、资金、信息、技术共享的主平台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区域。城市群(都市区)内的各类中小城镇,结合自身的产业、环境、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成为城市群网络的特色功能节点。三是结合新一轮小城市培育试点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县城和和中心镇改造提升,边推进、边总结开化、淳安等生态功能区建设机制创新试点经验,形成田园城市、风情小镇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四是结合交通部门的“大部制”改革,统筹优化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网络效益对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引导和支撑作用。

浙江经济现在面临的挑战和潜在风险不少,关键是要有一套应对风险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消除风险根源,形成新的体制机制,增强驾驭经济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沿着黄金发展轨道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

猜你喜欢

浙江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