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专题设计
2014-11-28吴桂鸿
摘要:内容多与课时少、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与教学要求高、专任教师少与教学班级多是“原理课”教学面临的三大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原理课”实施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围绕“把握一个主题、突出一个重点、贯穿一条主线”的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总目标,设计了一套“原理课”教学专题。
关键词:原理课;必要性;专题教学;专题设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课”,是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简称“05方案”)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搞好“原理课”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施专题教学,提高“原理课”教学实效,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革新的趋势。笔者结合数年的教学实践,就“原理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专题设计作点初步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施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05方案”实施以来,笔者一直从事“原理课”的教学工作。数年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课程教学面临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与教学要求高、专任教师少与教学班级多三大矛盾。这些矛盾使得传统的“系统教学”面临巨大挑战,同时这些问题也决定了“原理课”实施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一)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决定
内容多与课时少是“原理课”教学中一大突出特点。按照改革新方案,“05方案”整合“98方案”, 其中“原理课”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实施整合,并新增“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新方案中,“原理课” 68 学时,个别学校甚至只安排51学时。[1] (P.138)而原“98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别安排48学时。学时少,但教学内容却相当多。两者形成尖锐冲突。例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每个原理都可以讲很长时间。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做到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扎实把握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2] (P.102)因此,“原理课”教学必须实施专题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做到有的放矢,集中精力,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理论精髓,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与教学要求高的矛盾决定
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性研究和建设,仅仅在哲学、经济学等学科内分别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直到2005年,我国才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相对独立学科的缺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他们能胜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某个部分教学的需要。而“05方案”的出台,“原理课”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要内容,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整合起来。因此,新教材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马克思主义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专门知识,而且要求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显然对于原来分别只具备单一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3](P.88-89)让“原理课”教师在短期内解决知识结构单一与教学要求高这一矛盾,笔者认为,采用专题教学是有效的手段。将“原理课”分为若干专题,根据教师所学专业、所教课程或从事的研究领域,每位教师承担某个专题的教学任务。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长,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专任教师少与教学班级多的矛盾决定
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大增,而教师数量却未能相应更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师生比例过低是中国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一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系部也比较突出。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应按1:400(师生比)的比例配备。但许多高校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严重短缺,师生比为1:800,甚至更低。教师少,教学任务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高校采取两种方法:一方面实行大班教学,一个教学班少则八九十个学生,多则达一百五六。另一方面聘请兼职教师,从学校机关、辅导员等队伍中聘请教师。两者方法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前者因班级人数过多,给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和压力;后者因教师为聘请,不稳定,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而且因编制不在思政课系部,给系部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许多高校思政课系部尽量不聘请兼职教师,让专任教师承担全校思政课教学。这样,每个学期一个教师带4到6个教学班,承担一到两门课程,一周上12到20节课。如何在这种状态下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唯有实施专题教学,精选教材主要内容,抓主要矛盾,才能解决专任教师少与教学班级多这一对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专题教学设计
“原理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总目标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把握一个主题、突出一个重点、贯穿一条主线。“一个主题”指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个重点”指导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条主线”指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4](P.71)围绕“原理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总目标,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为“原理课”设计如下专题。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五、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二讲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
一、哲学概述
二、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三、意识的形成、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四、世界统一于什么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一、旧哲学的实践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一)实践的科学内涵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四讲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三、对立统一规律
四、质量互变规律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五讲 认识的本质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六讲 真理观
一、真理的涵义
二、真理的基本特性
三、真理与谬误
四、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七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矛盾运动的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八讲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及历史人物评价
一、唯心史观及其存在根源
二、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评价
第九讲 科学劳动价值论
一、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二、马克思创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十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三、资本的本质
四、资本的分类
五、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六、资本积累
第十一讲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第十二讲 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与现实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二、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
三、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
四、社会主义理论设想与现实发展差距的辩证分析
第十三讲 共产主义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
一、马克思对“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科学论述
二、共产主义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三、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重大意义
实施专题教学,自然会对讲授“原理课”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专题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实施专题教学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内容多与课时少、知识结构单一与教学要求高、教师少与班级多等问题,既是“原理课”教学面临的三大矛盾,也是课程实施专题教学的必要性。为此,作为“原理课”教师,必须努力钻研,积极探索适合任课班级的专题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改革初探 [J].经济师,2007,(7).
[2]吴桂鸿.加强“05 方案”中“原理”课教学的几点思 考[J].科技信息,2009,(15).
[3]汪富泉.理论与实践交融的1:1教学模式探讨[J].大 学教育,2013,(16).
[4]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 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