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主席外交演讲语言艺术探析

2014-11-28唐冠宇,李智宇

世纪桥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习近平

唐冠宇,李智宇

摘要:积极履行外交职能是宪法赋予国家主席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习近平同志自2013年3月当选以来,先后圆满完成了对俄罗斯等六国的友好访问,为新一届中央政府外交事业赢得“开门红”和“满堂彩”。在访问期间应邀发表的历次演讲中,习主席灵活调用中国名句、巧妙使用对方话语、精准运用概念隐喻、适度采用修辞技巧,使演讲更具底蕴、更接地气、更显生动、更富文采,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演讲;语言艺术

外交演讲,是指“国家领导人或高级外交官为阐述或实行本国的对外政策、为在发展对外关系中维护或实现本国国家利益而发表的演讲”,通常“以口语的形式产生, 以书面语的形式广泛传播、交流。”[1]具体到本文,则指习主席上任以来先后访问俄罗斯、坦桑尼亚、刚果、墨西哥、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六国时在大学、国会等所作的七篇演讲,文本内容均刊登于2013年《人民日报》,包括:①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3月23日2版;②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3月24日2版;③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3月26日2版;④共同谱写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在刚果共和国议会的演讲,3月30日2版;⑤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6月7日2版;⑥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9月8日3版;⑦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10月4日2版。为引用方便和行文简洁,我们直接以“①”“②”……“⑦”指称上述文献。

一、灵活调用中国名句,使演讲更具底蕴

此类引用来源多样、目的明确,只要与主题若合符节,便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一切依赖于语言环境和实际需要,而非卖弄才学或附庸风雅。穿插名句“使叙事简洁,说理充分,感情充沛,使演讲形象生动,声情并茂,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2]同时使演讲底蕴深厚、余味悠长,散发出智慧光泽和文化魅力。出处有三。

(一)先秦典籍。诸子百家的孔、老、庄均有涉及,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①)(《论语·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论语·颜渊》);“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⑦)(《老子》第六十四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⑤)(《庄子·逍遥游》)。另外,“五经”之一的《尚书》也被引一次:“功崇惟志,业广惟勤”(⑦)(《尚书·周书》)。

(二)文学艺术史上的典故。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①)(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⑦)(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⑤)(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

(三)近现代著名人物的所说所写。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⑦)(林则徐到任广州后挂于厅堂的自勉联);“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②)(孙中山观看钱塘大潮后即兴题写);“计利当计天下利”(⑦)(于右任1961年书赠蒋经国的条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⑤)(费孝通提出的“十六字箴言”,来自其在1990年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上以“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为题所作的演讲)。

二、巧妙使用对方话语,使演讲更接地气

巧妙使用植根于对方国家社会生活的、为受众熟知的话语,能使演讲者和聆听者跨越“我们”和“你们”的鸿沟而成为“咱们”,从而增进相互理解、缩短心理距离、激发听众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也不难窥见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身影。从语用学视角看,符合利奇的“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即“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3](P.91)

(一)使用当地母语致以问候、表达感谢。“大家好”“谢谢大家”在坦桑尼亚斯瓦希里语是“哈巴里”“阿桑特尼萨那”(③),在印尼语里是“阿巴嘎坝”“德里马嘎西”(⑦)。乡音土语,虽少而精,起到了活跃现场气氛、拉升亲密指数的作用。

(二)频繁征引听众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既有歌词诗句,又有民间谚语。如印尼民歌《美丽的梭罗河》“你的源泉来自梭罗……一直流入海洋”(⑦);俄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历史的道路……有时行经丛林”(②);非洲诗人的句子“向前走,非洲,让我们听到你歌声中胜利的节奏”(④);哈萨克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世界有如海洋……亘古及今皆如此”(⑥);非洲谚语“河有源泉水才深”(③);拉美谚语“朋友要老,好酒要陈”(⑤);哈萨克谚语“一片土地的历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历史”、“有知识,世界一片光明;没知识,眼前一片混沌”(⑥);印尼谚语“金钱易得,朋友难求”(⑦)等。

(三)将中国与当地的名句熟语对照并举、互相发明。如俄罗斯谚语“大船必能远航”与中国古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②);中国古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与墨西哥诗人阿方索·雷耶斯“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⑤);中墨两国共同谚语“有志者事竟成”(⑤);中国印尼都有的成语“患难与共”(⑦)等。

三、精准运用概念隐喻,使演讲更显生动

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术语的概念隐喻,有别于仅将隐喻视作修辞策略的传统观点(即俗称的“比喻”),而“是我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让我们用更具体的、有高度组织结构的事物来理解相对抽象的或相对无内部结构的事物”,[4](P.132)因而更多指向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外交演讲涉及大量抽象命题,需要借各式隐喻方能得到恰切阐释。有论者断言:“隐喻在政治话语中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政治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5](P.27)

(一)单个隐喻。一是“植物”隐喻:中刚友谊之树茁壮成长,到今天已经是根深叶茂、硕果累累(④)。二是“人体”隐喻:非洲国家纷纷伸出援手;中非关系不是……而是我们双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③)。三是“标志”隐喻: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④)。四是“图画”隐喻:同贵国领导人共同规划中墨关系的发展蓝图(⑤)。五是“文具”隐喻:以中非人民情谊为纸,以中非大地为笔,谱写出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④)。六是“食品”隐喻:做大做好合作蛋糕(⑤)。

(二)多项并列隐喻。“这样才能让中非友好扎根双方人民心田、溶进双方人民血液”(④)隐含了“中非友好是植物”和“中非友好是水流”两个隐喻。“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③)综合了“关系是植物”和“关系是人体”两个隐喻。

(三)双层嵌套隐喻。这是习主席演讲的一大亮点,即著名的“鞋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②)实际上包含两层,第一层以“道路”隐喻“发展模式”,第二层以“鞋子”隐喻“道路”,平实又不乏新意。因此,“‘鞋子理论一经提出,外国媒体与民众都给予了广泛关注,普遍认为该提法很新奇,比喻很形象且富有哲理。”[6]

四、适度采用修辞技巧,使演讲更富文采

修辞是“在内容和语境确定的情况下”“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7](P.167)是关于“怎么讲”的形式艺术。包括字的锤炼、词的选择和句的调整。修辞技巧的采用使演讲脉络鲜明、条理清晰,具有极强的逻辑性;而“度”的把握则在使演讲大放异彩的同时有效规避了华而不实的浮夸文风。

(一)注重炼字,言简意赅。习主席用“真”“实”“亲”“诚”(③)四个字来概括对待非洲朋友、开展对非合作、加强中非友好、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时秉持的理念和遵循的原则,直截了当,一语中的。

(二)用词避复,求同存异。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加强民心相通(⑥)中的沟通、联通、畅通、流通、相通,同中有异,既保持了结构齐整和表意精确,又避免了单调呆板,从而使文句摇曳多姿、相映成趣。

(三)排比句式,纲举目张。谈及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时,习主席提出“五个坚持”:坚持讲信修睦、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心心相印、坚持开放包容(⑦)。五段排比,层次井然。类似还有:“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②)共三段;“坚定不移发展……关系”(②)共三段;“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非……”(③)共四段;“中国将坚定不移……”(④)共四段;“我们要坚持……”共四段(⑤)。这些排比“主要是增强语势”,“用于说理则论述详尽,气势磅礴”。[8](P.486)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曾深刻而不失风趣地说:“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9](P.834)当短则短,该长就长;张弛有度,错落有致;这才是演讲艺术的奥妙所在。

五、小结

习主席外交演讲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使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撰文指出,在外媒看来,习近平的讲话“套话少、比喻多,道理少、个人理解多,‘大论少、小故事多”,是“在对外交流中追求个性化的努力”,体现了他本人的“务实与个性”。[10]我们认为,外媒观察比较到位;以此作结,是合适的。

参考文献:

[1]张玉芳.基于西方修辞学的外交演讲解读之研究[J]. 修辞学习,2007,(4).

[2]杨海亮.借诗文名句为演讲增色[J].应用写作,2006,(3).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张庆冰.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上海 交通大学,2008.

[6]乔旋.务实·梦想·形象——解读习近平外交风格[J]. 领导之友,2013,(5).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12.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0]本报记者申孟哲,陈振凯.总书记的清新文风[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1-17.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习近平
提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转换成效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视听语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