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市革命旧址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2014-11-28穆笑冰

世纪桥 2014年4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

穆笑冰

摘要:1923年10月,在陈为人同志领导下,正式成立的“中共哈尔滨党组”,成为党领导哈尔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九·一八”事变后,革命的火种越燃越旺,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周保忠等许多民族英雄;留下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刘少奇革命活动旧址、抗联三、六军基地、槟榔沟抗联密营地等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哈尔滨市现存141处革命遗址已经成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服务并拓展哈尔滨市红色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本文针对哈尔滨市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的部分革命遗址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有志之士共同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革命旧址;纪念地;红色旅游;文物保护对策

哈尔滨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周恩来曾先后两次到哈尔滨在东华中学从事革命活动;1920年,瞿秋白“在哈尔滨闻到共产党的空气”。1923年10月,在陈为人同志领导下,正式成立了“中共哈尔滨党组”。1927年,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代会,成立了中共满洲省委临时委员会。1929-1930年,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少奇先后两次到哈尔滨,领导中东铁路工人的革命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在哈尔滨积极领导东北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先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周保忠、冯仲云等民族英雄;留下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赵一曼养伤地、抗联三、六军基地、槟榔沟抗联密营地等许多珍贵的革命纪念地,这些遗址很多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伴随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束,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黑龙江革命遗址通览》哈尔滨卷于2013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该《通览》详细记录了哈尔滨市现存141处革命遗址的保存概况。据笔者初步统计,截止2013年12月,其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46处旧址已经被各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有38处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依据《文物保护法》实施保护。加大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力度,充分利用这些革命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推动红色旅游,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肩负的责任。

一、哈尔滨早期重要革命旧址保存状况堪忧

革命文物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见证。文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早期重要的革命旧址有一些已经随着城市的改造而消失了,现存的两处保存状况也令人堪忧。

(一)周恩来在哈住地遗址

在2007年至2011年,先后被市委、市政府公布为“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哈尔滨市保护建筑”和“哈尔滨市革命遗址”。

旧址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大街23号,建于二十世纪初期,是一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曾为哈尔滨早期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东华学校校长邓洁民先生的住宅。1917年夏,周恩来到哈尔滨看望校友邓洁民时居住在这里。1920年秋,周恩来再次来哈,仍住在这里。他和邓洁民探讨中国的前途问题,并到东华学校演讲,培养爱国革命青年。使东华学校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和国内革命志士赴苏联的红色驿站。

该建筑为公产,现有十几户居民。目前,该建筑北面墙体有两处纵向裂纹,院内木楼梯腐朽,室内漏水严重,楼体安全状况堪忧。急需抢救性维修工作,以确保该旧址安全。

(二)刘少奇革命活动旧址

1995年6月,经哈尔滨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河广街15号。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初,俄式平房,建筑面积307.2平方米。原是中东铁路三十六棚总工厂机器分厂工人柴好的家,也是中共地下党的一个秘密活动点。1930年,中共哈尔滨市委在这里召开了中东路工人代表会议,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同志出席了会议,并做出重要指示。旧址作为研究和纪念刘少奇同志在哈尔滨的革命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该旧址现由8户外来人口租住。建筑的前后被违章搭建的临时用房和一栋三层楼的违章建筑遮挡。文物管理部门早在2003年就多次向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汇报,但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目前旧址的现状存在电线老化、违章建筑堵塞防火通道等诸多隐患,对旧址的整改已迫在眉睫。根据以往保护经验应由政府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二、机构旧址辟建为纪念馆是保护利用的好办法

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旧址、中共北满分局旧址、萧红故居等革命遗址辟建为纪念馆都获得国家文化部和地方财政免费开放资金支持,取得了较为成功的运营经验。

(一)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岗区光芒街40号,是中共满洲省委在哈尔滨保存下来的唯一旧址。始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初,建筑面积117平方米,使用面积88平方米,院内总面积621平方米。内部格局有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北侧入门处为玻璃花厅。门窗刻有雕花,屋顶为红漆铁瓦,是一座典型的木结构俄式平房。1933年夏至1934年夏,中共满洲省委机关和秘书处曾先后设在这里。当时省委的全部文件在此存放,省委的许多重要指示都是在这里发出的,是当时我党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总指挥部。秘书长冯仲云同志以大学教授的身份为掩护住在这里。该旧址对研究抗日时期东北以及黑龙江省的革命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底该旧址正式移交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1987年国家文物局、省、市财政共同出资,对该旧址居民进行动迁和房屋修缮并辟建纪念馆。1988年10月18日,建成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冯仲云的女儿冯忆罗数次回故居,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纪念活动。该旧址已成为黑龙江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活动基地。

(二)东北烈士纪念馆(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43号,建于1928年6月, 1931年竣工。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典主义兼巴洛克风格建筑,以古希腊科林斯柱式控制构图,高大的柱廊顶托着巨大的山花,构成庄严的主入口,造型严谨,主次分明。总建筑面积4 283平方米,共三层半,一层为半地下层。原为东省特别行政区图书馆,1932年2月,日本侵占哈尔滨,同年5月被伪哈尔滨市政筹备所占用,1933年改为伪哈尔滨警察厅,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曾在这里遭受酷刑,始终不屈。哈尔滨解放后为了缅怀和纪念革命先烈,政府将这里辟建为东北烈士纪念馆,199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多次投入巨额资金支持旧址的修缮和展览改陈工作。

(三)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城市昌盛社区优干胡同6号。建于1917年,1969年按原貌翻修。外有青砖围墙,东西长90米,南北宽64米,占地面积5 760平方米。院内共有青砖灰瓦顶木结构硬山式房屋35间,分东西两院,东院为三合院,西院为四合院,两院之间有月亮门相通。东院为前线指挥部及后勤保卫人员住所,西院为司令部直属机关和通讯枢纽部,有直通党中央和前线各纵队的电台12部。1946年12月至1948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设于此处。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在此成功指挥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为解放东北,作出了重大贡献。该旧址是研究东北解放战争历史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98年纪念馆正式开放,2001年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市财政投入500万元对旧址进行修缮和重新布展。

三、抗联密营应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武装斗争14年,以血肉之躯抗御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抗日联军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密林生活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列为中共党史上最为艰苦的三次斗争。在广袤的东北地区,抗日联军同日伪军作战10万余次,歼敌18万余人,粉碎日伪军无数次的“讨伐”和“围剿”,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打击了日伪统治,为夺取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哈尔滨市有8处密营遗址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有3处成为风景旅游景区:一是,位于依兰与伊春、汤原交界处主峰的四块石密营遗址,1980年在四块石山战斗过的抗联老战士陈雷、王明贵、李敏等领导回访后,依兰县政府投资修筑了从丹青河林场至四块石山下的公路和上山的路、停车场及相关服务设施,在山上险要处设置了安全标识,方便更多的游客瞻仰纪念;二是,通河铧子山抗联密营遗址,位于通河县城北15公里,海拔680米的铧子山上。占地1万余平方米,其南面就是原始森林。作为离通河县城最近的抗联密营遗址,2006年通河县政府投资使其成为铧子山风景旅游区;三是,通河青峰岭李兆麟抗联密营遗址,位于县城西北80公里的凤山镇境内,占地面积5 000平方米,海拔350米,南连摩云顶子山,由东山密营和石门密营两部分组成。因密营遗址紧邻风景秀美的青峰林场度假村而吸引数量较多的游客。

通河县还有位于清河镇小古洞沟北侧槟榔沟抗联密营遗址和清河镇北部黑瞎子山沟的鹰窝北满省委遗址。此处山势回绕、林木密集,湿地资源丰富,山泉清澈可见小鱼游曳,是最佳的原生态风景旅游胜地。只是缺少配套开发资金,至今不能有效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有些遗址可以跨境共同开发,巴彦县玉皇庙抗日活动遗址与木兰县太平汉魏时期山城遗址同在海拔499米的骆驼砬子山主峰顶部。此山为小兴安岭向南延伸余脉,与松嫩平原相连。东西两侧分别为松花江左岸支流白杨木河(木兰)和少陵河(巴彦)。骆驼砬子山坡度较缓,适合游人攀爬;主峰奇石林立,站在顶峰尽览风光。两县政府应酌情合理开发利用,共同宣传造势,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才,邢晓莹主编.哈尔滨览胜[M].哈尔滨:北方 文艺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
21世纪以来中国红色旅游研究述评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红色旅游 收入将达4000亿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新乡推出首批乡村红色旅游景点
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与红色文化传承
信阳红色旅游带动6.5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