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践
2014-11-28祝庆一
祝庆一
(浙江浙能嘉兴发电有限公司,浙江 嘉兴 314201)
2012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考核方案中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中的第4条节能管理中明确要求,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形成体系文件并通过认证,这从国家层面上明确了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贯标认证的要求。
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明确了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要素和过程,提高能源管理效率和水平,探索实施与管理的经验,进而全面、有效地广泛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逐步建立完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认可制度。
1 火电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
1.1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
火电企业本来就有完善的节能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内部一般都有三级节能网络。根据节能技术监督要求开展能源管理,在此基础上建设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将原有节能技术监督和能源管理体系相结合,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将传统分散的节能管理活动有机结合为一体,以高效的管理模式完成能源管理工作。通过体系建设来解决能源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能源管理的绩效,满足内外部要求,并不是纯粹为了通过体系认证。
1.2 能源管理体系与其他体系的融合
建立和运行能源管理体系是适应能源体系标准更新和发展的要求,让那些影响节约能源(如降低能耗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虽然主体对象(质量、环境、能源)和具体的控制方法可能会不同,但对影响因素的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的基本原则与程序并无太大的差别。
浙能嘉兴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建设已经有10年以上历史,在体系建设上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形式和人员保障。能源管理体系在诸多方面与原有体系有共通性,为体系融合做好了铺垫。
在程序文件编制上,修改公司原有体系程序文件,加入能源管理体系要素,形成整合体系程序文件。根据国家标准要求公司修改《体系管理手册》,单独重新编制了《能源评审控制程序》和《能源基准、标杆和能源绩效参数控制程序》。在体系日常工作过程中,除了由于体系外部审核机构不同而无法同时进行外审以外,公司体系日常管理工作全部合并,从年度计划到体系内审、管理评审等都同步进行。
1.3 能源管理体系与对标工作的融合
浙能集团2009年进入全面对标阶段,以降本增效提高发电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要求从安全生产对标管理着手,瞄准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学习标杆企业、机组的管理经验,强化内控管理。能源管理体系中要求的能源基准、标杆和绩效参数的管理正好与对标工作相对应。
对标工作中对标的参数正是能源绩效参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组织建立能源管理基准标杆,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绩效参数,同时开展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新,这与对标工作不谋而合。
1.4 能源管理体系与节能监督工作的融合
体系管理部门与能源管理部门相融合,使现有节能管理网络和体系管理网络从组织机构上统一。公司在运行部设置节能技术监督岗位,能源管理体系也由运行部牵头归口管理。
DL/T 1052-2007《节能技术监督导则》规定,节能技术监督应全面覆盖火电企业的规划设计与基建、生产运行、能源计量多方面。能源管理体系是将监督覆盖的各方面分解到能源消耗的各个环节,体系要求影响能源效率的能耗环节和管理体系结合,使现有节能技术监督工作融入体系管理并得到延伸。
2 火电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
2.1 能源评审
能源评审是指基于数据和其他信息,确定组织的能源绩效水平和识别改进机会的工作。能源评审内容和步骤包括以下3点。
(1)能源使用和消耗的测量数据分析,包括:生产指标统计结果、主要耗能设备及系统的能源消耗、运行及试验参数监控结果等。
(2)基于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分析,识别主要能源使用区域情况,以及对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有重要影响的设施、设备、系统、过程和人员,并确定其现状。评估未来能源使用和消耗以及需求变化。
(3)识别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并进行排序,包括但不限于:采用、推广行业最佳节能实践经验;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提高发供电设备能源使用效率;充分利用余热、余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与本企业能源流有关的部门协调、配合,提高能源绩效水平。
通过能源评审确定优先控制能源因素时,考虑消耗能源最多的因素、决定能源使用或要求的因素、最具节能潜力的能源因素[1]。公司通过2013年度能源评审,明确优先控制能源因素,进而明确能源管理的重点部门(见表1)。表中补充控制措施可以是以下一项或几项组合:a.制定能源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b.制定运行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c.制定岗位责任、人员能力要求、培训要求及能力评价准则;d.制定应急预案;e.制定现场监督检查制度;f.技术改造(技术方案)。在识别后重点结合能源因素控制情况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方案,形成年度节能计划,实现能源因素的闭环控制。
电力企业能源消耗主要种类:煤炭、电力、淡水。按能源消耗种类分析电力生产过程中影响能耗的因素。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主线是能源控制(运行过程控制),而前提是能源评审。在进行能源评审过程中,各部门均参与了本部门的能源评审,这项工作在各部门的开展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部门员工通过应用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方法,识别出本部门的能源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其是否为可控能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出能源因素控制的优先级别。
生产中严格按照对应级别进行控制,并将可行的控制方法纳入到操作规程中实现标准化,真正使节能工作深入到生产过程中,将节约能源变为每个员工的具体行动。
2.2 法律法规收集和评价
公司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方面收集能源管理和节能管理相关的国家、地方节能法律法规、政府文件、行业标准、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等。依据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一步规范公司节能管理和能源管理方式。
优化生产工艺、挖掘生产过程中节能潜力的同时,通过增加环保投入、淘汰落后工艺、采用循环利用等措施,加大减排工作力度,做到清洁发展、循环发展,谋求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对火电企业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提供指导,以促进火电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
体系要求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评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公司规定每年进行法律法规收集和评审,收集和重新整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广泛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要求并切实执行。
表1 2013年能源评审结果(优先控制因素)
2.3 基准标杆和能源绩效参数管理
对能源实施体系化管理,先要建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先进的耗能标准,应考虑以下3点:
(1)符合国家对能源管理的要求;
(2)达到或超越本企业的历史最佳水平;
(3)以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为目标。这个标准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特性:
(1)标准的可持续改进性,即标准要随着企业能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而提高;
(2)标准的动态适应性,即标准既要符合企业正常运营状态下的要求,又要在企业产能发生波动,在高负荷和低负荷等非正常状态下,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并继续保持标准的动态先进性[2]。
火电企业节能管理的初衷是在保证外部需求的前提下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在实际评价能源消耗水平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参照值,即基准和标杆。中电联每年收集国内部分火电机组能耗指标情况并进行比对。企业通过将自身能耗情况与其他发电厂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制定公司能耗基准和标杆,见表2、表3,明确公司努力的方向。
表2 2013年能耗基准指标
表3 2013年能耗标杆指标
公司采用上年度能耗水平作为基准,选取中电联年度能效对标结果中公司同类型机组前20%能耗水平作为标杆值。在确定基准和标杆后,分解到部门有对应的能源绩效参数,比如运行部作为能源消耗的重要操作部门,确定其能源绩效考核项目,见表4。
表4 运行部能源绩效考核项目
2.4 制定全面综合的节能管理方案
通过用能结构分析、用能系统各环节分析梳理节能措施,有效识别和评价出适合公司的各项节能技术和方法,形成年度节能计划作为管理方案。梳理能源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接口,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节能管理中的短板,针对性地制定持续改进措施,从而实现制定的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公司在确定机组能效短板后分析得出优先控制能源因素是汽轮机热耗,果断制定了汽轮机通流改造的方案并实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2.5 形成能源管理方案的闭环管理
与传统的节能管理模式不同的“能源管理采用PDCA系统管理模式,强调体系运作、全员性参与、全过程控制的理念”,节能变成公司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共用环节,扭转节能工作仅仅是单一部门责任、单独一项工作的意识。落实运行控制,加强培训,提高意识;通过监测机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公司针对能源短缺、能源设施故障或设备状况欠佳造成能源消耗上升等情况,制定整改和改善措施,降低能耗并定期对其开展评估;实施闭环管理对不适合的措施进行纠正,最终消除造成能源浪费的因素;对节能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闭环,对制定的节能技改进行跟踪,做到“事前有可研,事后有评估”;改造后的经济性评估作为管理方案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估总结节能技术改造的经济效益和改造中遗留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确保改造取得预期的效果。
2.6 监督审核推动节能管理工作规范性
能源管理应实时跟踪、实时监视、评价。公司明确衡量公司能源效率管理的重要指标是供电煤耗、综合厂用电率、发电水耗,对照基准、标杆以及上级考核要求定期开展评价和分析,做到指标闭环控制。管理方案的评价,将每项节能技术改造前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后评估引入能效评价。
针对体系的运行情况,公司内部每年安排对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根据国家规定每年组织4次专业机构外审,对公司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评价,始终保持体系的正常运行。
3 结论
火电企业通过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创新能源管理思路,规范企业能源管理行为,通过基准标杆管理,推进节能改造,挖掘节能潜力,降低能源消耗。应重点做好能源评审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识别,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实施测量评价规范闭环管理,实现企业能耗可靠管理。
通过识别、评价、控制等手段,尽可能控制和减少能源消耗,在为企业实现效益的同时,也在为整个社会节约宝贵的能源。在建立企业内部能源管理体系时,必须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既要考虑节能,又要关注减排。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透支未来为代价。能源管理体系作为电力企业能耗管理的一项新型模式,必然在实践中推进整体节能管理上一台阶。
[1]陈志田,崔华.能源管理体系中的能源因素分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9)∶4-5.
[2]冯鞍钢.对钢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思考[J].冶金管理,2009(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