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模式研究

2014-11-28刘秀峰

世纪桥 2014年6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

刘秀峰

摘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中,统筹整合现已证明的有效路径,进而形成一个有序的、完整的、较容易操作的稳定模式,贯穿于大学的四年时光,覆盖于大学生成长的课堂与日常生活,确保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只停留在纸上。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总体目标出发,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这是党中央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构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实践模式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经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建国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几经变革,一直到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与时俱进的、符合当前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形成。因此,贯串于大学生整个学习历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肩负起推进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任。

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完成这一使命,在具体实践中有一普遍性的困难。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不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流入和传播,大学生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观念滋长,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实际利益、眼前利益。因此,他们对社会效益具有潜在性、长远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开始降低。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地区城乡差距拉大、失业等问题,特别是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起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任,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确保学生真学、真信、真用,确保理论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为此:首先,必须改变学生心目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空洞、抽象的教条面孔,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这需要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提高认识,对理论和现实有足够的研究,用我国已经发生的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有效性和重要性。同时必须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辅助理论灌输的实现,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我们有工具来解决相关问题。譬如,就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就可以以案例或专题的形式贯串于课堂中,用事实说话,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当前问题存在的原因,让学生看到国家就问题的解决而作的不懈努力,以及随着国力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最终让学生信服。其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发挥思政教师人格魅力的引导作用。“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可以通过与其他人的政治态度的接触来形成,无论这种态度的形成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2]而在高校中,特别是专业性比较强的院校中,思政教师是就政治问题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因此,思政教师如果能够凭借良好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教学艺术,在学生中产生威信,进而发挥人格魅力的引导作用,势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具体实践。

(二)以覆盖大学四年的、定期的热点问题研讨为辅经线

邓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研究和回答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既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冶教育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务实意识,他们本能地反感陈旧的说教,注重理论的实效性、理论能否反映时代的需求。针对当代青年的这一特点,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可以把近些年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育内容,每年定期以“热点问题研讨周或热点问题研讨月”的形式,由思政教师或聘请专家做主题发言,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提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平台,通过持续几周甚至一两个月的连续大型研讨活动,在学生生活中形成一种学习马克思主义、关心社会主义发展的浓厚氛围,并让这股热潮贯串于大学生活的四年,从而不断激发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理论来分析当前社会问题的热情,进而达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三)以丰富多彩的“学生宣讲活动”为纬线一

高校可以每年不定期地开展广场咨询、人文讲座、知识竞赛、社科电影展、征文比赛、赠送图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吸引力的宣讲活动,以此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种宣讲活动由学生社团组织学生来进行,并且定期轮换宣讲团队。学生亲自宣讲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很好途径。同时这种方式还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宣讲者的身份是学生,容易在广大学生中形成认同。其次,可以大学生进行面对面、互动式的宣讲,用事实说话,让大学生自发地产生新的体会和感悟。

(四)以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经常性的网络交流为纬线二

在网络化的今天,“泡网”已经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凭借其便捷性的特点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QQ聊天,博客,校园网等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交流平台。面对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占领网络阵地。教育部近些年来求思政教师通过博客、邮件等电子方式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原因正是基于此。但是,今天作为思政教育者的我们,似乎更应该注重QQ聊天的重要性。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都以此作为交流的工具,并且以此来交流有两大特点:一是,易在较短时间内将大多数学生聚拢在我们的周围;二是,这种交流方式容易敞开心扉,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症下药。通过这种经常性的交流,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学生的头脑,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实践这一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一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有序的、连贯的、以多种手段和平台同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生的头脑的,进而指导他们社会实践的目的。因此,实践这一模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语言使用的通俗性和鲜活性

“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3]“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4]因此,语言使用的通俗性和鲜活性对高校理论工作者和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是一套系统而科学的理论,要将其大众化,首先实现话语形态由“官方理论”向“大众话语”的转变,要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5]具体到高校中,我们面对广大“90后”青年大学生进行理论宣传,就更应该充分考虑其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做到用大众化的语言和符合大学生中的日常生活用语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原理或原则,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毛泽东思想的广为传播,到今天“百家讲坛”的高收视率,都说明了语言使用对理论普及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如何,与语言的通俗性和鲜活性密切相关,特别是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语言艺术有直接关系。

(二)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典型示范作用

广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一定理论水平的优秀分子。在组织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活动中,应特别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导身边广大的非党员同学积极参加活动,努力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使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变得更容易操作。同时,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也能在学生的具体生活中,不断感染身边的同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展起到辅助作用。

此外,要想保障上述模式得以完全发挥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实现,还需要各高校领导从领导层面、机制层面和经费层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同样,也只有使今天亿万大学生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使这些潜在的知识精英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以他们为中介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因此,建立一套与时俱进的、较容易操作的、有良好效果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模式,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2]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尔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