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少教中更现生动课堂

2014-11-28刘艳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1期
关键词:汉字多媒体同学

刘艳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里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寻求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校园里因此可以少些抱怨、吵闹和无益的劳苦,多点悠闲、快乐和坚实的进步。”但是,怎样才能少教而多学呢?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及专家学者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与尝试,各有心得与收获。我认为教学手段上的改善应该是最直观、最有效、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何况如今的城镇中小学都已改善了教学环境,有了资源便应该好好利用。这里以必修课教学中的几篇文章为例谈一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化枯燥为生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例一:学习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这一课时,见到的大都是些古老的文字。如果教师无法向学生展示其特点,那么学生看到的就是干巴巴的一些条条框框,既无趣,看过后也没有任何印象。“象形字”怎么个象形法呢?甲骨文与大篆在形体上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书法艺术的艺术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优美的汉字”学完了之后,完全不了解这些汉字到底优美在哪些地方。

我在认真准备之后,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首先讲“汉字的起源”时,给同学展示甲骨文图片、仓颉形象与仓颉庙,这样一开始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讲“汉字的形体”时,用图片的形式对比了甲骨文、金文与大小篆的形体区别,让同学们真正地体会到了“象形”的特点及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与此同时,在讲解形体演变时还顺带了解了一些在汉字演变过程中起很大作用的历史人物及作品。如讲草书时,提到了张芝及其狂草;讲行书时展示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讲楷书时提到了钟繇,这就在无形中扩展了同学们的眼界。

特别是讲到汉字的构成时,鲜活的图片对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象形,什么是指事,什么是会意有很大帮助,如“山”的解说旁配一幅山形图片,加上山形的书写,十分鲜明,一目了然;又如“日”字旁配上一个太阳;还比如“指事”这一造字法,如“上”和“下”无形可象,就在一条长线的上下分别画一条短线来表示。又如,在“木”下加一条短线表示树根,在刀口处加一条短线表示刀刃。这些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教学目标到此也可算是初步达成。可以说,正是这些声音、文字、图形的配合,如一把烈火燃烧起了学生的热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思维的火花也随之迸发,这样的课堂当然是活力四射,充满了诱人的魅力!

二、化生疏为熟悉,拉近时空的距离

实例二:学习《孔雀东南飞》时,由于文章很长,虽说是诗歌,但在理解上还是有很多字、词及句法障碍。一些没有耐心的同学就很不愿去深入地了解,预习时也只是“一扫而过”。让他们复述一下情节都丢三落四。

再加上时代的距离,让学生们理解起人物来更难,不懂刘兰芝这样好的媳妇为什么会被赶走;也不懂焦仲卿到底在徘徊、犹豫些什么;更不明白刘、焦两人为什么一定要死。所以,有同学读到刘兰芝被赶走,甚至两人共赴黄泉时竟笑出了声,觉得好玩。

于是,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我改变了教法,在多媒体教室完成。

情境感染很重要,我配上《梁祝》的曲子,再加上其中“化蝶”的片段引入,一下子就凄美了起来,接着让几个已经进入状态的同学讲“梁祝”的故事,中间凄婉的音乐一直没有停止。

然后才打出古典音乐《孔雀东南飞》以及其中的配画,再让几个准备充分的同学复述故事情节,这时大家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和刘兰芝离得好近好近。原先遥远的距离一下子变短了,理解起来也容易了很多,那些生涩的字词也不再成为障碍!

这堂课下面的内容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同学们主宰的课堂,而我只是一个倾听者,面对同学们感性的描述和精辟的论证,感慨不已。

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本难以逾越,但人类间大善与大恶的标尺,对爱与美的认知与追求,却是相通的,正是一个“情”字,将遥远的距离变成了咫尺!我们只需巧借些许视觉和听觉的辅助,便能为学生们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

三、化庞杂为集中,加大课堂容量

实例三:《边城》之类的节选文段应如何学习?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将有助于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边城》本不算太厚,但如若印成资料,耗力、耗时、耗费金钱,只取梗概与不读区别不大,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实是很浓的,阅读心理强烈,不可能为几页节选所满足。这为我们整体欣赏打下了很好的心理基础,只需两次阅读课的时间便能满足学生们的阅读渴望,这种必要的浓缩有人可能认为是浪费了时间,殊不知,没有整体关照,何来局部突破?

一个半小时认真的观看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一是宏观的情节结构;二是鲜明的人物形象;三是生动的细节描写。但是完成此环节时选片要比组织观看更重要,切莫让混乱的解读干扰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

只有一个整体感观还是不够的,这篇选文我采用的是幻灯片与影片播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先让学生们观看一组自动链接的湘西风光,然后配乐,用舒缓的语调朗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让学生进入此景;然后展示沈从文这位文学大师传奇的一生,让同学们了解大师的湘西故土情结及在翠翠身上寄予的美好意愿,从而进入此情;有情有景了,再欣赏课文回环的结构,分角色体会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就容易了许多。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对有些问题,如作品中的悲剧意蕴等,我有选择地回避了,但突出了教学重点即人性美与人情美,合理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对课堂资源的优化性选择,会让庞杂的教学内容更为集中,也会让课程结构更为紧凑!

四、化单一为多样,结合现代与传统

从视觉效果与情感熏陶的角度看,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不可取代的优势,但也有诸多局限,有可能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喧宾夺主,图文脱节,干扰学生视听,分散学生注意力;本末倒置,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但可以合理解决。我认为只要能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思想,以延展和启发学生思维为目的,灵活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传统启发引导,就一定会让学生们有所收获。

反观我们传统的语文常规课教学,教师只需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这是任何现代技术都不能代替的,它代表的是这位教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学体验。更别说诵读、默写、做题等必要的巩固环节,你能因为课改又或是素质教育去一味否决吗?因此,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试图以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无论传播媒体怎样先进,不管它的功能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我们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更应引导学生,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课堂,这样的四十分钟才是满载而归的一段好航程!

(作者单位:天门中学高二语文组)

猜你喜欢

汉字多媒体同学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汉字这样记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这样记
浅谈HTML5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