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探究性问题设计策略

2014-11-28张德昌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本探究设计

张德昌

语文课堂探究是对文本进行质疑、探讨,生成探究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又能有所发现和思考。这一形式根除了教师满堂灌的弊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受学生喜欢,因而成了高效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成了各种观摩课、赛教课、常规课必备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探究题目设计的随意性、散漫性,致使课堂成了“热闹的集市”,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那么,在设计课堂探究问题时应注意哪些细节?

一、探究要有针对性

1.求本。本,就是文本,探究要依据文本,是对文本的深化和延伸。立足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围绕文本的教学目标(目标是“纲”),依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拓展生成问题,可以就文本的某个部分设问,也可以就文本的整体设计探究,还可以围绕文本的结构、艺术手法提问。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依据文本宏观处设计“林黛玉见贾母、王熙凤、贾宝玉时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能否依据各人的性格推测林黛玉与他们会发生哪些故事?”也可以从细微处设计,“全文描写了林黛玉几次笑?几次哭?每一次有什么作用?”针对这一课,有的老师设计了“林黛玉见贾宝玉为什么要一惊,而宝玉见黛玉为什么是一笑?”这一问题与探究文本关系不大,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交代前面“木石前盟”一章的情节,而这是教师在介绍文本背景时必须要交代的。

2.求实。实,就是真实,即追求探究问题的真实性,探究的问题要真正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明白探究是想解决学生哪一方面的问题,是想提高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是想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想丰富学生的知识,亦或是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我们应踏踏实实,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紧紧围绕学生学习中的疑惑设计问题。如探究《荷塘月色》“我”的行踪路线,从中可以分析作者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过于空虚,实际是文章的整体感悟,没有多少实际效果。如果换成为什么要写“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一问题交待了月色朦胧的原因及作者看到的心情,是作者描写荷塘月色的点睛之笔,抒写作者“偷得此刻逍遥”的喜悦,设计这道题一方面是检测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检测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作者思想进而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

3.求精。精,就是精要。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题时不贪多求广,每节课有一道高质量的探究题即可,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一节课只有45分钟,需在老师的引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时间不能随意浪费。授课前,教师应仔细研究文本,在众多的问题中寻找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有所提高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做一些无谓的分析、探究和交流。

二、探究要有参与性

1.求全。全,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探究题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的问题切口要小,逐层铺开,使大部分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思考。如《动物游戏之谜》一文这样设计探究题:“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你赞同哪种或哪几种假说,如果你都不赞同,请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探究题每一名同学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要真正达到思考的高度就有点欠缺。因而问题要能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进而提出真知灼见。如《动物游戏之谜》一课探究题如果改成,“你认为动物有智力吗?这一课作者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些研究成果吗?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你又受到什么样的启发?”这一问题就能够引发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人们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能潜力、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本身就是知识上的进步。人类将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2.求趣。“趣”就是“兴趣”,也就是探究的问题要有兴趣性,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有探究文本的强烈愿望。教师设计问题时宜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分享成功的喜悦,问题一提出能让学生跃跃欲试。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设计探究“作者总共描写了几次笑?描写了几次哭?各有什么作用?”学生可能也看过多遍文本,但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问题一出来,马上就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很快能够发现全文描写笑的句子共有25处,描写哭的句子共有6处。“笑”,反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微妙的感情变化。在深入阅读中,有学生通过研究“笑”,看出贾府礼仪的繁复,看出黛玉的“笑”是装出的,看出宝玉的“笑”是率真的。而有的学生又会从人物的“哭”中, 发现“哭”既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求活。“活”就是灵活,也就是探究的问题要灵活,富于变化,不呆板。问题绝对不能是泛泛地从文本中随便提出,应来源于文本,是文本的深化和拓展,最好能够将文本的问题和现实生活联系,让学生自然能够从文本过渡到现实问题,文本教学也就有了现实性。问题还应有开放性,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观点,每个同学都感到有话可说,不必拘泥于某一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运用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计问题时既可以从正面设题,也可以从反面设题,旨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要有挑战性

1.求新。新,就是新颖,探究问题要有新鲜感,要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唯新才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唯新才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做到题型新,问题新,尽可能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文本,设计出新颖的探究问题。学生喜欢追求新,也乐于在新中展示才华。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相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文中秦国已答应给赵国城邑,且秦王已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庭,相如却“归璧于赵”,相如言行一致吗?问题比较新,对学生固有的蔺相如的勇敢提出质疑,学生依据文本提出各自见解。在求新时,将文本主旨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考虑不同的文本特点,不能搞极端化,为一味求新而标新立异,只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眼球,不管问题是否适合,这样的问题毫无探究意义。

2.求深。深,就是深刻。问题要有深度,能启迪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激情,引领学生思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感知到探究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当然,这一“深度”要把握好,提前给学生做好铺垫,而不能让学生茫然不知所答,否则就失去了问题存在的价值。

3.求异。异,就是不同,就是奇特。探究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给一部分思维敏捷、语文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索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需要单独的设计问题,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多设计几个挑战的角度,从中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如讲授李清照《醉花阴》,探究抒情主人公为什么愁?你又是怎样看待抒情主人公对丈夫深切的思念这一行为的?学生大多回答没有愁是不行的,因为抒情主人公太爱自己的丈夫了,丈夫就是她生活的中心,也是他们爱情的体现。当然,对这一问题要辩证分析“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生活中做任何事既要专一,也不能太死板,该放手时就放手,人世间一切事莫不如此。后面的回答只能是那些思想深刻,又有辩证思想的学生才能回答出来的,这些学生也能给其他学生的思维以启迪,激发他们更加认真、全面地思考问题。

探究题不是高效课堂的点缀,它是高效课堂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舞台。设计好课堂探究问题能够达到新课程改革“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的要求,让课堂真正高效,让学生真正乐学。

(作者单位: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探究设计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设问引导探究
BUBA台灯设计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