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应激事件、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

2014-11-28景璐石田远德顾荣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性生活量表

景璐石 冯 军 徐 涛 田远德 王 铮 徐 科 顾荣莉 徐 平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相当严峻,犯罪比例越来越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根据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四大类。大量研究表明,应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情绪和行为问题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很少从应激的角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进行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攻击行为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某些人口学因素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2年1-2月在成都市某少教大队,运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对50名在押学员进行筛选,筛出具有攻击行为的少教学员30名作为实验组。同时,在成都市某职业中学筛选出无攻击行为的学生30名作为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居住地与实验组相匹配。

1.2 方法

1.2.1 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OAS)[2]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科和外科学院精神医学系的Yudofsky 等人于1984年编制而成的,后来Kay 等人用更为科学的设计和大样本测试资料对OAS 进行了更为全面和合理的修订。1991年,中文版的MOAS 由谢斌、郑瞻培首先翻译使用。该量表按0~4 共5 级评分,设置了各类行为的加权分,即言语攻击分×1、对财产的攻击分×2、自身攻击分×3、体力攻击分×4;总分为全部加权分之和,可用以表示攻击行为的总体严重程度。测定结果总分≥4 分者为有攻击行为倾向者,小于4 分者为无攻击行为倾向者。该量表信效度良好。

1.2.2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由刘贤臣等在综括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所扮演的家庭社会角色,于1987年编制的,适应于对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进行评定。量表由27 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含有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6个因子,采用5 级评分,将每个因子所包含的项目得分相加,即得因子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

1.2.3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4]由姜乾金教授主持编制的自评量表,由20 条反映应对特点的项目组成,包括2个方面: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前者的全国常模为(21.25±7.13),后者为(30.26±8.74)。是用于反映被试者面对困难挫折时的积极与消极的态度和行为特征。各项目答案从“肯定不是”到“肯定是”采用(1~5)5 级评分。修订后的信度效度良好。

1.2.4 施测 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发放前统一培训调查员,统一指导语后由调查员亲自发放问卷和解释填写方法,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然后调查员对问卷的每一条项目逐渐检查,发现有无漏填及错填项,并及时指正修改。实验中对两组人员共发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7份(97%)。在年龄、性别、地区相匹配的基础上,筛选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再严格按照实验要求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两组人员进行施测。

1.3 统计处理 最终数据运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青少年人口学因素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 见表1。

表1 变量赋值(±s)

表1 变量赋值(±s)

表2 显示:人口学因素中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和与父母的关系这3个因子进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地、父母受教育程度进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表3 中,以是否存在攻击行为为因变量,对单因素分析中P<0.05 的3个变量进行非条件多元逐步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只有受教育程度一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

表2 青少年攻击行为人口学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n=30)

表3 青少年攻击行为人口学因素非条件多元逐步logistic 回归分析

表4 实验组青少年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的相关(r)

2.2 青少年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 表4显示:实验组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5个因子均与攻击行为分值成正相关;丧失因子与攻击行为分值无相关性。实验组的消极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成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无相关性。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负性生活事件的差异性分析 表5 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出现负性生活事件的因子项中,除了丧失因子没有显著差异之外,其余5 项均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表5 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负性生活事件的差异性分析(±s)

表5 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负性生活事件的差异性分析(±s)

2.4 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应对方式的差异性分析 表6 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因子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在积极应对方式上两组无显著差异性。

表6 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应对方式的差异性分析(±s)

表6 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应对方式的差异性分析(±s)

3 讨论

众所周知,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迅猛,但心理发育处于逆反期,面对来自各方面生活事件的压力,如果再加上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将会出现系列不良行为[5]。

3.1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人口学因素 国内有学者[6]对少教所男性服教人员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将少教所男性服教人员分为有攻击行为组和无攻击行为组进行人口学因素的比较,发现在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人员在年龄、性别、居住地相匹配的情况下,从青少年一般调查量表的20 项条目中选择出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5 项因素进行统计处理,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其受教育程度显著相关,即青少年受教育程度越低,攻击行为就越多。

3.2 青少年攻击行为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 Berden 等在一项为期2年的前瞻观察研究中,发现负性生活事件与儿童少年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变化有显著性联系[7]。Dixon 等也发现创伤暴露与精神症状和反社会行为密切相关[8]。国内学者陈启等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影响较大[9]。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他5个因子,均与攻击行为成正相关。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结果中,以上5个因子的差异性显著,由此看出负性生活事件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较大。排列在前3 位的生活事件依次为:不喜欢上学,受批评或处分,与人打架,提示他们有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为厌学情绪和人际间冲突,同时还经常遭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与指责。而人际关系不佳和各种指责与批评又可能会反过来加重他们的不良行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是造成他们日后攻击性行为增多的重要因素。

3.3 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 应对方式是个体为缓冲应激源的影响,应付压力或挫折,摆脱心理冲突引起的自身不平衡的紧张状态,从而产生的认知性适应过程[10]。有研究显示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状况[11]。本实验结果显示,青少年攻击行为与消极应对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大多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说明青少年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遇到问题缺乏现实适应性应对方式,易倾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应鼓励青少年正确面对各种生活应激事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现阶段他们面对服刑这一应激事件,应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防止行为问题的加重和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应激的角度对品行障碍进行了研究,发现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应激生活事件、不良应对方式有关。未来可进一步将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家人和社会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关怀,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应激生活事件,采取更为积极的应对方式,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1]戴久淳,关慕桢,黄申,等.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对青少年暴力风险性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10-712

[2]谢斌,郑瞻培.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行为医学量表手册,2001,10:195-196

[3]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34-36

[4]姜乾金.特质应对方式问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行为医学量表手册,2001,10:36-37

[5]肖崇好,谢亚兰.自我监控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1719-1721

[6]王俊杰,路翰娜,孙星海,等.具有攻击行为的男性违法青少年的人格特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1):1325-1327

[7]Berden G F M G,Althaus M,Verhulst F C.Major life events and changes in the behavioral functioning of children[J].Child Psychol Psyciatry,1990,31(6):949-959

[8]Dixon A,Howie P,Starling J.Psychopathology in female Juvenile offenders[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4,45(6):1150-1158

[9]陈启,代迎军.未教所问题少年生活事件调查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22(21):207-208

[10]侯红波,白倩.应激相关因素与首发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0):124-125

[11]周杰,景璐石,蒋宪君,等.成都市劳教人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170-172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性生活量表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性爱和谐有秘诀
几个月没有夫妻生活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