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12 地震后灾民死亡态度与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2014-11-28王宁霞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专灾民灾区

冯 春 王宁霞 翟 瑞

5.12汶川地震已过去4年,国内有大量学者对受灾群众进行援助和科学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灾区群众心理状况及危机干预研究,比如灾后社会工作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生命价值观、社会支持等;二是对心理应激、心理康复等行为现象背后的认知神经功能、脑结构和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大量的灾后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中学生、教师、儿童、等群体;在心理援助方法上,主要以危机干预、团体辅导为主。但已有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如缺少对于灾民死亡态度、安全感等方面的研究。

安全感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个体乃至社会生存的重要因素[1]。研究发现,死亡态度的描述影响到灾民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同时安全感、社会支持也与个人的自杀意念有着相关[2],安全感和死亡态度的描述都可能会影响着一个人对生命的看法[3]。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死亡态度与安全感进行研究可以了解亲历地震的灾民在地震4年后如何看待死亡以及了解他们的安全感现状,为灾后心理重建提供相关的实证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新北川县亲历汶川地震且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灾民为研究对象,用“安全感-不安全感”(MS-IQ)问卷以及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对灾民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22份,有效问卷270份(83.9%)。性别:男性146人,女性124人;年龄:18~25岁85人,26~35岁74人,36~45岁94人,45岁以上17人;教育程度:大专以上90人,中专或者高中72人,初中文化108人。

为了与非灾区成年人的死亡态度描述与安全感-不安全感进行对比,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成都市青羊区、上海市嘉定区等非汶川地震重灾区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安全感-不安全感”(MS-IQ)问卷以及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共发放300份,回收问卷271份,有效问卷256份(94.46%),性别:男性102人,女性169人;年龄:18~25岁88人,26~35岁60人,36~45岁77人,45岁以上31人;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共计102人,中专或者高中70人,初中文化84人。

1.2 方法

1.2.1 安全感-不安全感量表(MS-IQ)曹中平等人根据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修订编制了适用于具有初中以上水平的对象,主要从安全感及其各个维度全面考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在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上取得了良好的实证效度。该量表修订后共有题目44 项,量表包含3个大维度: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自我安全感。计分方法采用3 级记分。将所有相应维度或总问卷的题项得分相加即为相应维度或总分的最后得分。总分得分越高,表明相应安全感越高。修订后的量表有着较高的信效度,其α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72。

1.2.2 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本量表是由Wong 等人编制的死亡态度描绘修订版DAR-R 并由廖芳娟中译编制而成[4]。该量表共有32个条目,包括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5个维度,采用Likert 氏5 点量表计分,以单题平均3 分为标准。量表并不加计总分,而是视各分量表的得分为多少,依各分量表得分多少来解释,在每个分量表中平均数越高,代表越有此倾向的死亡态度。量表的信度α 为0.85,信度良好[5]。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灾民死亡态度的统计与分析 对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年龄被试在死亡态度上进行差异检验,发现不同性别的灾民在死亡态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只呈现有显著差异的数据,见表1。

表1 灾民死亡态度的一般状况分析(±s)

表1 灾民死亡态度的一般状况分析(±s)

注:* P<0.05,***P<0.001,下同

表2 灾民安全感的一般状况分析(±s)

表2 灾民安全感的一般状况分析(±s)

由表1 可以看出,灾民在死亡逃避与自然接受上平均数均大于非灾区被试,而在逃离接受维度上,灾民的平均值则小于非灾区被试;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灾民在死亡逃避这个维度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的灾民<中专或高中<初中文化的灾民;不同年龄的灾民在死亡逃避这个维度上具有统计学意义,18~25岁灾民及46岁以上的灾民<36~45岁的灾民。

2.2 灾民安全感的统计与分析 对在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年龄被试在安全感上进行差异检验,发现不同年龄的灾民在安全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情况见表2。灾民与非灾区被试在情绪安全感、自我安全感均有显著性差异,灾民的平均值均高于非灾区被试;不同性别的灾民在自我安全感这个维度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平均值大于女性的平均值;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灾民在情绪安全感这个维度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在情绪安全感维度上,初中文化灾民<大专以上灾民<中专或高中灾民。

2.3 灾民死亡态度与安全感的相关分析

表3 灾民安全感与死亡态度描述的相关

由表3 可以看出:情绪安全感与与自然接受呈正相关,而与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则呈负相关;人际安全感与死亡逃避、自然接受呈正相关,与逃离接受呈负相关;自我安全感与自然接受呈正相关,而与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则呈负相关。

3 讨论

对灾民死亡态度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灾民更容易接受死亡,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灾民逃避与死亡相关的话题或事件,比如,不喜欢提到“死”字。非灾区的人们更容易把死亡看成一种今生负担的解脱。究其原因可能有3个方面:首先,影响死亡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接触死亡经验的情形,研究表明接触死亡经验越多则自然接受的态度较高。在汶川地震中,极大部分灾民或是亲身经历过死亡,或是亲眼目睹过死亡或伤残。接触死亡的经验可能是他们能自然接受的原因。其次,影响死亡态度因素的研究发现家庭里谈论死亡的频率越低死亡逃避则越高[4]。灾民不愿意提起亲人和朋友的死亡是人本能的心理反应。第三,近年来,大量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和心理专家队伍入驻灾区,为灾民们提供心理援助。据统计:仅2008年涌向灾区的心理志愿者达2000 余人,四川省科技厅派出13 支专家队伍实施心理援助,截至2010年底,中科院共组织了2100多人次投入到地震灾区进行心理援助工作[6]。这些心理援助工作为灾民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使他们能接受灾难导致死亡的事实。

灾民死亡态度的人口变量学统计分析发现,灾民在男女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这与已有的研究不一样,这可能受到实测工具的影响,不过,有关性别与死亡态度的关系研究无统一定论[5]。

年龄在36~45岁的灾民比年龄在18~25岁与46岁以上的灾民更不想提到“死”,回避与死相关的现象。研究表明,年龄越大表现出来的死亡逃避也越明显,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一致[7]。但是45岁以上灾民死亡逃避下降,这可能与死亡焦虑有关,正如Thorson和Powell 的研究,死亡焦虑年龄曲线到中老年期反有下降趋势[8]。这个结果也证明了关注中年人的心理是我们心理重建中的重要环节。

在死亡逃避维度上,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的灾民低于大专或高中以及初中文化的灾民。可能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的教育机会较少,容易受到迷信、巫鬼文化等的冲击,而更排斥死亡。这与董佩芳的研究结论相一致[9]。

对灾民安全感的基本情况分析表明灾民的情绪安全感与自我安全感高于非灾区被试。这个研究与刘玲爽[10]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国家对灾区的物质支持与心理援助,满足了灾民安全感的需要。而且,灾区民众的消极情绪较少[11]。正如“心理台风眼”效应,人在风险越大越集中的情形下越发冷静平和。地震灾民可能也有相似的心理效应。

灾民安全感的人口变量学统计分析发现,男性比女性的自我安全感更高,这与张萍的研究一致[12]。因此,对灾区的心理重建也应更关注女性的自我安全感。中等受教育程度的灾民安全感更高,可能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的教育机会较少,容易受外界影响,安全感较低。但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的灾民情感安全感低于中等受教育程度的灾民,说明受教育程度与情感安全感只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

灾民死亡态度与安全感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灾民的情绪安全感越低,就越对死亡感到惧怕焦虑,觉得死是一种现世负担解脱,或是会通向来世的通道。反之,情绪安全感高则越容易接受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现象;灾民的人际安全感越高,就越容易接受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现象。反之,人际安全感越低,则会觉得死是现世负担的解脱;灾民的自我安全感越高,就越容易接受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现象。反之,则越对死亡感到惧怕焦虑。

4 结论

灾民在死亡逃避、自然接受、情绪安全感和自我安全感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灾区被试,但在逃离接受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灾区民众;年龄段在18~25岁与年龄段在46岁以上的灾民在死亡逃避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年龄段在36~45岁的灾民;男性灾民的自我安全感好于女性灾民;受教育程度程度大专以上的灾民在死亡逃避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受教育程度中专或高中、受教育程度在初中文化的灾民;在情绪安全感维度上,初中文化灾民的得分小于大专以上灾民、中专或高中灾民灾民;安全感与死亡态度有很好的一致性。灾区民众的安全感在4年的物质精神援助下已经恢复常态,加强生死教育更有利于安全感的巩固。

[1]George F Kawash,Elizabeth N Kerr,Janet L Clewes.Self-esteem in children as a function of 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J].Journal of Psychology,1985,113(3):235-242

[2]石统昆,施丽娜,周丽琴,等.大学生死亡态度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6):68-70

[3]李彦牛,王艳芝.领悟社会支持及安全感与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141-143

[4]朱海玲,史宝欣.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6):569-570

[5]蔡长衡.生死取向之生命教育研究~以小学五年级学童对死亡概念与态度之实证分析[D].新竹:国立新竹师范学院,2003

[6]王文忠,张侃.汶川地震心理援助的实践与经验(3)[OL].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1586619.html,2010-05-13

[7]廖芳娟.台湾警察的死亡态度研究[D].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2000

[8]Thorson J E,Powen F C.A revised death.Anxiety Scale[J].Death Studies,1994,507-521

[9]董佩芳,沈晓如,金莉莉,等.216例老年住院患者死亡态度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84-86

[10]刘玲爽,汤永隆,张静秋,等.5·12 地震灾民安全感与PTSD 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9(3):547-550

[11]吴胜涛,王力,周明洁,等.灾区民众的公正观与幸福感及其与非灾区的比较[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579-587

[12]张萍,毕重增.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350-352

猜你喜欢

大专灾民灾区
利用简单几何原理 制造可作为灾区紧急避难所的帐篷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人大专询民生事 审计问题改好没
Transwind Shipping Co.,Limited
Transwind Shipping Co.,Limited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