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征入伍青年心理检测362例分析
2014-11-28刘爱楼刘贤敏
刘爱楼 刘贤敏 许 俊
在以信息化作战为主要方式的现代战争中,指战员的心智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对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掌握水平,关系到部队的团结和谐与整体战斗力的生成水平,继而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1]。为了在应征青年中选拔高素质人员,提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增进部队的安全稳定,我国从2006年开始在征兵体检中增加了心理检测项目,弥补了原有征兵体制中仅有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缺乏智力和精神健康相关检测所带来的弊端,使得征兵检查手段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备,可参考性和权威性更强。
开展应征公民心理检测,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筛查智商低的人员,避免其入伍后因智力水平低下而难以适应部队的环境;二是发现曾经或者正在罹患精神疾病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员,避免出现新兵带病入伍的情况,尽可能从源头上降低由此造成的各种损失。笔者对362例应征青年的心理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各项人格因子来全面了解应征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心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2012年湖北省某市区应征青年362名,其中2011年177人,2012年185人,全部为男性,年龄17~24岁,文化程度高中315人(87%)、大专33人(9%)、本科14人(4%)。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通过第四军医大学编制的《全国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系统(高中以上版本)》单机版来进行检测。对于机检不合格或者检测结果无效者,再进行纸笔智力测验或结构式心理访谈。计算机检测包括智力测验和性格特征测验两部分:智力测验设有数字运算、数字搜索和词语推理等3 项,分别检测应征公民的数学、操作和言语能力;性格特征测验(共计298 题),全部为选择题。检测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病行为,另一个是逆反社会人格特征、情绪爆发和行为冲动特点以及人格形成过程中偏离正常轨迹的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检测工具包括T(掩饰)、S(诈病)、D(防御)、Set(敏感特质)、Net(神经特质)、Dit(分离特质)、Dev(偏离特质)、Imp(冲动特质)和Ant(悖逆特质)9个分量表,并统计漏答的题目数(P 分)和答题前后矛盾的题目数(C 分)。
1.2.2 评价指标 机检结果分为4 种类型:“1”表示智力测验和性格特征测验均合格;“2”表示3 项智力检测中至少有1项不合格,需进行相应的纸笔智力测验;“3”表示性格特征测验无效或(和)不合格,需进行结构式心理访谈;类型“2、3”表示2 项智力测验中至少有1 项不合格并且性格特征测验无效或(和)不合格,需依次按照类型2、类型3 进行相应的处置。纸笔智力测验的目的是对智力机检结果进行验证,排除由于不熟悉计算机操作造成的假阳性,检测内容与机检智力测验相同,每一项测验时间为120 秒;结构式心理访谈由心理或精神专业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经统一培训后按照访谈提纲对受检者询问,并填写《应征公民结构式心理访谈记录表》,检测包括10个访谈内容,检测时间约20 分钟。结论只有“合格”或“不合格”,纸笔智力测验或结构式心理访谈中任一项不合格即视为心理检测不合格。应征公民如有任意一项结论不合格,即不具备入伍资格。
1.3 统计处理 使用SPSS 11.0 软件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362名应征公民进行心理检测,结果为:类型“1”(合格)275例(2011年133例、2012年142例),占76%;类型“2”(智力检测至少有一项不合格)24例(2011年11例、2012年13例),占6.6%;类型“3”(性格特征检测不合格)56例(2011年31例、2012年25例),占15.5%;类型“2和3”(智力检测至少一项不合格,并且性格特征检测不合格)7例(2011年3例、2012年4例),占1.9%。类型“2”的24例,经过纸笔智力测验后,只有3例不合格;类型“3”的56例,经过结构式心理访谈后,有5例仍然不合格。心理访谈不合格的5例中有3例同时纸笔智力测验不合格。总不合格率为1.38%。
2.2 人格各因子检测结果统计 本研究发现,2011、2012年的人格各因子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从中位数、四分位数等方面表示这些因子的数值分布范围。人格各因子的数值范围、最大值、最小值等见表1。
表1 人格各因子检测结果统计(±s)
表1 人格各因子检测结果统计(±s)
2.3 人格各因子分值超出正常范围的人数统计 2011年177例结果中人格因子分超过正常范围的人数占总数的1.13%~8.47%,2012年185例结果中人格因子分超过正常范围的人数占总数的1.08%~4.32%,各因子异常率情况见表2。
表2 人格各因子超过正常值结果
2.4 人格各因子相关性分析 2011与2012年人格各因子得分的t 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统计结果表明近两年应征入伍青年的人格因子得分不存在明显差别,故本研究将两个年度的人格检测分值放入一个样本中进行了人格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 分与S、Set、Net、Dit、Dev、Imp、Ant 成显著负相关(P<0.01);S 分与Set、Net、Dit、Dev、Imp、Ant 成显著正相关(P<0.01);D 分与Dev、Ant 呈显著正相关(P<0.01);Set、Net、Dit、Dev、Imp、Ant 各因子间成显著正相关(P<0.01)。Net和Dit 相关性最高(r=0.87,P=0.00),其次是Dev和Imp 的相关性(r=0.85,P=0.00),见表3。
表3 人格各因子相关性分析(n=362)
3 讨论
3.1 参检青年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心理检测结果异常率呈下降趋势 此前的心理检测研究认为,有2%~3%的应征青年不适宜在部队工作。刘艳丽等1995年对11000名新兵的心理检测发现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者3.1%[2],贾金鼎等2009年对河南驻马店811名应征青年的心理检测,其中不合格率为14.9%[3]。本研究结果中总不合格率为1.38%,低于以往的文献报道。这可能与征兵心理检测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对应征青年前期筛查工作越来越细致有关,同时与应征青年对心理检测的重视程度有关。应征公民心理检测工作自2006年开始全面推行以来,被接受和认识的程度越来越高,也越发正规。
人格各因子分超出正常数值的比例,2011年177例的检测结果其范围为1.13%~8.47%,2012年185例的检测结果是1.08~4.32%;人格因子总异常率2011年为32.77%,2012年为22.16%,2012年较2011年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
3.2 人格各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符合人格特征的基本规律,且与以往的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 分(掩饰)与S、Set、Net、Dit、Dev、Imp、Ant 成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人格各因子越正常的人在测试中越容易出现掩饰的倾向;S 分(诈病)与Set、Net、Dit、Dev、Imp、Ant 成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S 分与Dit 的相关性最高,为0.78,说明人格特征越倾向于异常的人越容易出现诈病;D 分(防御)与Dev、Ant 呈显著正相关(P<0.01);Set、Net、Dit、Dev、Imp、Ant各因子间成显著正相关(P<0.01),Net和Dit 相关性最高(r=0.87,P=0.00),人格因子相关性分析与以往的统计分析相一致[3-4]。Dit 侧重分析是否存在分裂样特质与异己特质;Net和Set 体现了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异性格改变和类神经症最为常见的特点[5],因此,Net与Dit 的高度相关共同评价了受检测者的分裂样人格的可能性。
3.3 人格测验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和针对性,测验目标集中在心理障碍发生率最高的心理品质上人格各因子异常率检测结果表明,2011年人格因子异常率最高的为T(掩饰性),达8.47%,其次为Dev(偏离特质)和Imp(冲动特质),分别为6.78%和5.08%;2012年的检测结果最高的同样为T(掩饰性),达5.95%,其次为Imp(冲动特质),为4.32%。人格因子异常比率排序与2011年大致相同,最高的为T(掩饰性),其次是Dev(偏离特质)和Imp(冲动特质)。我国学者黄悦勤等对10039名中学生调查发现[6],5.6%存在人格偏离;有人格偏离的人在特殊环境下容易诱发精神疾病或产生适应障碍[7],称其为“易患素质”。而2011、2012年人格检测结果中筛查率较高的人格品质即为Dev(偏离特质)和Imp(冲动特质),对于有精神障碍倾向的“易患素质”人群检出率较高,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心理障碍发生率高、环境适应能力差的青年进入部队,保证军队的安全稳定和军事训练质量。
3.4 纸笔智力测验和结构式心理访谈通过率高,是对机检的有效补充 2011、2012年机检测试发现,智力异常24例,人格异常56例。但经过纸笔智力测验和结构式心理访谈后,只有3例未通过纸笔智力测验,5例未通过心理访谈,纸笔智力测验和结构式心理访谈通过率高。其原因可能包括:参加机检的应征青年不熟悉测试程序和电脑操作,导致在限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全部题目;一些青年迫于父母的压力才报名参军,本人并没有入伍意愿,测试时怀揣“自我淘汰”的想法来答题,所以胡填乱写。而纸笔智力测验和专家面对面的心理访谈弥补了不熟悉计算机操作和不理解测试程序所带来的缺憾,同时在结构式心理访谈中被访谈者往往不愿意被医生判断为有家庭精神病史,从而把因不愿当兵而诈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因此,纸笔智力测验和心理访谈对于机检不合格者是非常必要的,是对机检的有效补充。
总之,应征公民心理检测是征兵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具备有效的筛查作用。但针对应征青年的心理研究还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如智力因素与性格特征的交互作用,不同教育程度和家庭出身的应征青年性格特征的差异性分析等等,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探求和解答。
[1]武圣君.中国征兵心理检测系统对入伍战士的预测性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6
[2]刘艳丽,郭庆兰,田英军,等.新兵心理检测表的编制和应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6):619-621
[3]贾金鼎,余学,姜华,等.2009年驻马店市驿城区应征入伍青年心理检测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40-43
[4]王晶晶,郭昭红.2006年应征公民心理检测411例结果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7,5(3):202-204
[5]沈渔邨.精神病学[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74-580
[6]黄悦勤,刘宝花,刘肇瑞,等.北京市高中一年级学生人格偏离的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338-340
[7]Elaine W,Lisa K,Annie B,et al.Schizophrenia:Etiology and course[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4,55:4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