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飞行员人格特征调查报告
2014-11-28王洪芳李成飞
王洪芳 李成飞
随着我军现代化军事装备的发展,对于飞行员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飞行人员在其特殊的职业活动中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1],所以加强飞行人员的身心健康要从多方入手[2],而人格特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飞行员的人格特征对维护飞行员的心理健康,保障飞行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今年来我院体检的飞行员162人,皆为男性,进行年度健康大体检及心理测评。平均年龄(21.89±1.29)岁,文化程度:全部本科学历。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测评方法 采用第四军医大学研制的多项心理测量仪VI 型(DXC-VI),集体或个别的形式测试,入院进行大体检的同时,由专业的心理医生组织实施。
1.2.2 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3]共有187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10 分评定,采用3 级评分,问卷以16 种基本人格因素(即主要因素)、4 种双重个性因素和4 项社会预测因素(即8 种次级个性因素)评价个性特征。其中主要因素包括: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和紧张性(Q4);次级因素包括:适应与焦虑型(X1),内向与外向型(χ2),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3),怯懦与果断型(X4);心理健康因素(Y1),专业成就因素(Y2),创造能力因素(Y3),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Y4)。
1.3 数据处理 所得结果应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Spearman 相关分析。
2 结果
表1 空军飞行员16PF 的因子均分与中国军人男常模比较(±s)
表1 空军飞行员16PF 的因子均分与中国军人男常模比较(±s)
注:* P<0.05,**P<0.01,***P<0.001,下同
2.1 飞行员16PF 的因子均分与国军人男性常模[4]人格特征的比较 除H,I,M,X3 因子外,飞行员在A,B,C,F,H,Q3,χ2,Y1,Y2 因子得分高于中国军人男常模,差异非常显著;L,O,Q2,Q4,X1,Y3,Y4 因子得分低于中国军人男常模,差异非常显著,见表1。
2.2 飞行员应用预测个性因素与次级个性因素的相关 飞行员应用预测个性因素与次级个性因素大部分存在显著相关(P<0.01和P<0.001)。其中心理健康与内外向型成最大正相关,而心理健康与适应焦虑型成最大负相关(P<0.001),见表2。
表2 飞行员应用预测个性因素与次级个性因素的相关(r)
3 讨论
16PF 对16 种基本的人格因素及其各种次级因素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选用16PF 进行飞行员的个性特征测试,是深入了解飞行员人格特征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结果显示飞行员性格外向,乐群,自律,敢为,情绪稳定而成熟,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理智、沉着、有自信心,人格特征多属外向开朗、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型,与以往研究发现飞行员多属于性格外向型、情绪稳定型[5-6]结果一致。这些特征与职业、性别所给予的角色有关,是个体在学习训练中形成了与军队飞行要求一致的性格特征。但因为职业活动中对飞行员心理生理产生较大的干扰,容易出现不良的人格特点,需要引起注意。
本调查的相关结果显示,飞行员性格外向、开朗,适应能力强,安详警觉,焦虑程度低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性格内向,容易焦虑,感情用事的专业成就与成长能力方面容易受限制。
飞行员良好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乐观开朗的性格、成熟稳重的处事能力有利于飞行安全;刘传勇[7]等人的研究,外向、稳定的性格也许更能胜任飞行职业特殊的要求。因此我们对飞行员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为维护飞行员心理健康,保障飞行安全,提高飞行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1]张青,黄黎明,陈志娟,等,住院飞行人员心理问题与健康维护[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175-1177
[2]王洪芳,赵晓燕,胡乃鉴.疗养空勤人员身心健康调查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03-704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31-36
[4]国愉,张大均,冯正直,等.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问卷中国军人常模的建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8):750-753
[5]董燕,施承孙,周晓梅,等.飞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5,14(8):757-758
[6]刘军,宋华淼,陈强,等.飞行人员个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评价[J].航空军医,2002,30(4):139-141
[7]刘传勇,顾一伟,娄振山.空军飞行员个性特征调查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2):1137-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