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2014-11-28付俊
付俊
文言倒装句,是文言特殊句式中的一种,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由于古今语言习惯的差异,学生经常混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言倒装句式与英语的一些句式是有相通之处的。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平时在英语方面花的时间远多于语文,他们可能对英语句式语法更重视更熟悉,鉴于这种现状,我们不妨让学生从英语的角度反观语文,迁移运用英语中一些关于特殊句式的语法知识,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从而达到巩固文言文和英语两方面知识点的目的。
一、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在英语中,介词短语往往放在动词的后面,但在译成中文时就要将它们放在谓语动词前面。如:
1.Australia Provide much wool for the world.
译文:澳大利亚【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羊毛。
2.I have to go back by the six o'clock train .
译文: 我得【坐六点钟的火车】回去。
3.I get to work by bus .
译文:我【坐公共汽车】去上班。
在这几个句子中,“for the world”“by the six o'clock train”“by bus”都是充当状语的,但在句子中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而翻译成中文时,又将它们放在了谓语动词前。
在文言文中,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而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结构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些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让它作了状语,人们常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蓝。
2.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在深潭边】得到两块山石。
3.教【以慎于接物】。(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把谨慎地待人接物的道理】教给我。
不难发现这几个句子中“于蓝”、“于潭上”、“以慎于接物”都是充当状语的成分,但是原句中都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作补语,而译成白话文时就恢复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动词前面,让它做状语,这和英语中的句子是相似的。
二、定语后置
在英语中,定语一般是放在中心词前作修饰的,但是在英语语法中也有这么一条规定:短语或从句作定语时则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之后。如:
1.You haven't kept your promise to write us often.
译文:你没有遵守(经常给我们写信的)诺言。
2.Those who want to Tibet are to sign their names here.
译文:(想去西藏的)人须在这里签名。
3.He is the man whom/that I saw yesterday.
译文:他就是(我昨天见的那个)人。
在这几个句子中“to write us often”“who want to Tibet”“whom/that I saw yesterday ”充当的都是定语成分,但都放在了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后面,而译成中文就恢复到了它们原来的位置—中心词前。
在文言文中也有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的情况,这样的句子就被称为定语后置句。如: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主意没有定下来,寻求(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得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译文:(千里)马,一顿饭有时要吃掉一石粟。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能够不改变他们意志)的一般做官的人,天下之大,有几个人呢?
三、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但是,像这样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但在英语中却不多见,也许只有在疑问句中或是需要强调宾语时才能见到。如: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译文:你们在谈论什么?
这个句子中的“What”就是宾语“什么”,它放在了句子的前面,像这样的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句式,文言文中就叫宾语前置句。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句中,否定副词“不”后有代词“余”作宾语,“余”应在动词谓语“欺”的后面,却置于了它的前面,是典型的宾语前置。
2.“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沛公在哪里?
句子中,疑问代词“安”应放在动词“在”的后面,却处于了“在”的前面,这也是典型的宾语前置。
四、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谓语一般是在主语后面,英语中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也有将谓语提前的。如:
1.In came a fat man with white beard.
译文:进来一个胖胖的长着白胡子的男人。
句中谓语“came”就放到了主语“a fat man”的前面,表示强调。
2.There lived an old man.
译文:一个老人住在那里。
句中谓语“lived”就放到了主语“an old man”的前面,表示强调。
在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如: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体现在哪里(“安在”即“何在”“在哪里”)?
2.甚矣,汝之不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不聪明太厉害了。由于现代汉语的习惯这样翻译不顺,因此我们可以译成:你太不聪明了。但它仍然是一个谓语前置句。
(作者单位:定西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