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身更需养心

2014-11-27张笛

月读 2014年7期
关键词:良方亚健康养心

张笛

不知何时开始,打开电视机,会发现随时都有少则一二档,多则十数档养生节目在播放。主讲者要么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中医”,要么是品貌正派的中年“专家”。打开微信朋友圈,养生文章也是很多人转发分享的重要内容,诸如“癌症开始前两年就有症状”之类的文章不断出现在朋友圈。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张口闭口都是穴位、经络,吃什么、补什么。

虽然近些年,不少“养生专家”“治病良方”被证明是受利益驱动的冒牌货,但“养生热”仍然一波赛过一波。“养生热”大行其道有其社会基础。越来越多的人渴求所谓养生之法,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养生的焦虑是来自普遍出现的亚健康状态。特别是现如今,很多人迫于工作的压力,饮食不规律,常常熬夜,缺乏体育锻炼,而且精神也经常处于紧绷的状态,情绪紧张焦虑,睡眠质量不高等。职场猝死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而且越是发达的地区,和情绪相关的疾病患病率就越高。所以人们才会对养生如此关注,想要尽快找到将自己从亚健康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方。

元朝《丹溪心法》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养生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前,先成为了一种生存需要。但是,我们也会看到,有人双目无神地下班挤地铁赶去做瑜伽,有人宁愿吃各种小药片却不肯按时吃饭,有人热衷参加禅修养生班却在回家后熬夜上网——不得不说,有时贴着生活方式标签、印在广告牌上的“养生”,不过是“被养生”而已。

身处在现代社会谈养生,与其要“养身”,不如说更要“养心”。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本义为保全天性,从而让生命以最自然的方式发展,不被扭曲。此外,“养生”在古代还有奉养父母、维持民生的意思。道家的养生观历来主張形神兼养,与道家哲学紧密结合。如“清静无为”的概念,并非指让人们无所作为,而是要心神宁静,养精神,调情志。还有“贵柔”“返朴归真”,强调物极必反,无欲以达虚静,纯真状态有益于保养生命。可见,养生本就不专指于身体方面,还有心理方面。

养心,在于有珍惜、善待身体的观念。如果你一边熬夜,一边喝红牛;明明已经累得半死,还要赶一场瑜伽课程,恐怕再多的保健品和健身课也难以让你健康。复旦大学因乳腺癌去世的青年教师于娟在生前曾坦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自己患癌的主要原因,她在博客中反思自己十年来的生活方式:“回想十年来,基本没有十二点之前睡过,学习、考GT之类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证书、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与此同时,网聊、BBS灌水、蹦迪、K歌、保龄球、一个人发呆填充了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个夜晚,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一个人对待身体的方式,反映出他的人生追求。如果非要等到生命尽头才能悟出人生的本质,那未免太过遗憾。

养心,更在于从容处世的态度。《黄帝内经》认为“养心”应“恬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心灵是需要营养的。这种营养可以从亲情、友情中获得,更可以从各种文学艺术中汲取。在人生追求与身体健康之间找到平衡,需要一颗面对自己内心的平常心。

(选自《支部生活》2014年3月10日,有删节。荐稿人:刘文晓)

猜你喜欢

良方亚健康养心
苦味食物未必都养心
夏季,中午睡个“养心觉”
探索“Z世代”城市治理良方
苦味未必都养心
跟踪导练(一)
本草纲目
我已找到了死的良方
跟踪导练(一)
青年人群亚健康与肥胖的关系研究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