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存真”的好方法
2014-11-27阳作华
阳作华
相传诸葛亮作《便宜十六策》,其中《察疑篇》提到:“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栝蒌似瓜,愚者食之。”这段话意思是说,许多东西非常相似,愚笨的人分不清真假,必然受骗上当。
但是,真假一时难辨,决不意味着永不可辨,否则,就要陷入“不可知论”和“无是非论”。白居易有两句诗:“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成团岂是珠。”萤非火,露非珠,真假终究可辨别。问题是要不断提高我们鉴别真伪的能力。
去伪存真,首先要有“疑似”精神,听到任何一桩传闻,看到任何一种可疑现象,都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一番,既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也不能偏听偏信、囿于己见。《战国策》中有一个“三人成虎”的寓言,热闹的集市上怎么会闯来老虎呢?一个人说“市有虎”,你不信;两个人说“市有虎”,你开始动摇了;三个人都这么说,“寡人信之矣”!曾参号称贤人,他的母亲本来对他最了解,但“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别人接二连三地来说“曾参杀人了”,她竟然丢下织梭翻墙逃走了。其实,真相是:杀人者与她儿子同名,也叫“曾参”。唯他人之言是听,而不躬亲视事,是很容易受到蒙蔽的。
把真善美同假恶丑這些对立的东西作一番比较,是去伪存真的有效方法。鲁迅在一篇杂文中提到,“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比如乡下人常常把硫化铜误认为金子,空口与他争辩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如果遇到一点真的金矿,只要用手掂一掂轻重,比较比较,他就会明白了。
去伪存真,不仅要有正确的逻辑加工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是要用实践来检验真理。苏轼《石钟山记》,先从对石钟山名的怀疑写起。《水经注》作者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于“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唐代李渤曾做实地调查,“得双石于潭上”,敲击它们即发出宏亮清越的声音,便“自以为得之矣”。苏轼依据日常逻辑,对两种说法均提出质疑,并于月明之夜,乘小舟前去山中,发现两山间“有大石当中流”,大石“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终于把这个问题考察得一清二楚。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要推翻前人的谬说,更需要有深入“虎穴”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