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就业质量分析
2014-11-27付朝干
付朝干
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组对比的研究方法,研究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学生学业表现,个人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学业表现、是否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及找工作过程有无亲戚朋友帮忙无显著联系,而是与学生选择的就业地点有关。
关键词:就业质量 高职 大学生 金融专业
0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成为反映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成为教育部和省级高等教育的有关部门定期公布的一项指标。事实上,“就业”不仅包括“是否”能找到工作,即初次实业率的高低,而且还应包括就业质量的高低问题。本文关注的是高职金融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状况,即在毕业的半年①内,他们是否能找到工作,所找到工作的质量如何?毫无疑问的是大部分院校设置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能够在金融机构从事一线岗位的业务操作与管理工作。通过对就业市场的了解,现实的情况是: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招聘的过程中已人为的设置学历的限制,即学历是本科及以上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应聘,只有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在县级以下机构面向高职层次的毕业生开放。此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由于提供了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较为稳定的工作也成为毕业生追求的“香饽饽”。在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的就业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把金融机构的工作、高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工作、成为体制内(包括事业单位或成为公务员)的一员作为高职金融类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相吻合的工作或者说高质量的工作,那么,什么类型的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能在此阶段的职场追逐中获得高质量的就业——这就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1 文献综述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探索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基础。大部分的研究分别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三个角度来进行(Niall O,Higgins,2002)。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都存在问题。就数量而言,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与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不一致,当缓慢的工作岗位增长速度无法吸纳快速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时,就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工作岗位的供应也会受宏观经济起伏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就业调节器”。就就业结构而言,经济社会上既大量存在着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达不到要求而无法从事的职业。从供给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就业能力的不足。对具体的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取决于他们配置和使用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Hillage,J.&Pollard;,E.1998)。从供求匹配角度看,就业服务是关键。
国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是有关在校大学生收入预期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有Betts(1995),Dominitz和Manski(1996)。他们的研究方法各异,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但都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高校学生通常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也就是会表现过度自信。
国内已有的研究主要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角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学的文献一般是研究大学扩招后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国家、高校与学生如何调整相互的关系、角色。陈岩松(2004)通过向毕业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杨伟国(2004)从基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分析大学生就业出现的供求困境: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与不愿到艰苦地区就业的矛盾。认为国家应通过提供外部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到艰苦地区就业。社会学的文献一般更注重从学生的个人属性上来探讨对就业各方面的影响,如就业期望、就业途径等,相关的文献有潘锦堂(2001),瞿振元等(200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曾湘泉(2004)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大学生就业发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赖德胜(2001)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宋福进(2002)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指出替代程度与价格弹性不同是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三个层次就业率不同的原因。此外,也是学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李颖等(2005)从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工作兴趣相适度等多个方面比较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分析得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会影响就业质量的结论。
总结上述的研究发现,国内外现有的研究重点放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及解决上,还较少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更鲜有从学生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本文拟研究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率,就业质量以及学生的特征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2 研究的方法
我们以广西南宁某高职院校2013届67名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毕业生的籍贯,从事的工作,所在单位(或公司)的性质、规模,第一份工作及获得的途径,当前工作及获得的途径,当前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收入状况,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或是否参与过社团活动等内容。截止至2013年11月底,回收有效问卷52份,问卷回收率为77.6%。我们把学生的就业质量按收入、职业的稳定程度、职业类型进行分组,把学生在校期间的总成绩作为学生学业表现的衡量变量,采取对比研究的方式研究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3 研究过程
3.1 就业分布状况
2013年,该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去向
■
从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包括专升本)为96%,比全国高职院校毕业半年后的89.6%(2011年数据)高出6.5个百分点,主要流向是民营企业,其次是银行类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进入到金融机构的学生比例占到22%。
已就业的学生工作的内容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调查的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
■
从上表可以可出,超过70%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远高于全国高职院校40%(2011年数据)的比例。对样本学生半年的就业经历进一步的考察,从事过或正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人数有28人,占比58.3%,部分从事过本专业工作然后放弃的主要以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贵金属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销售代表为主。放弃的原因在于工作业绩的压力大,收入没有保证。
已就业学生的月收入状况,如表3所示:
表3 已就业学生的收入状况
■
从毕业生的收入水平来看,毕业半年后的毕业生月收入水平集中于1000~2000,2000~3000的水平,收入水平与行业有关,同时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本次调查样本学生集中于广西地区就业。而收入水平处于月收入3000~4000及4000以上的样本学生从事的行业有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地产。
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目前所从事工作的获得途径,如表4、表5所示:
表4 第一份工作的获得途径
■
表5 目前工作的获得途径
■
校园招聘是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主要来源,原因在于校园招聘是绝大部分学生第一次参加招聘会。毕业半年后所从事工作主要来源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及参加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占比较低。在与社会磨合初次就业的过程中,校园招聘会提供的职位还满足不了毕业生的心理预期,亲戚朋友的介绍及直接参加社会招聘更能促进毕业生与就业职位的匹配。
3.2 就业质量及影响因素
为了考察就业质量与学生特征的关系,我们把已就业学生按收入、职业的稳定程度、职业类型进行分组,收入位于区间3000~4000,4000以上及就业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国有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公务员及国有企业的定为高质量组,其他的定为一般质量组,同时把自主创业的独立出来。并考察他们的成绩、参加社团活动的实践及就业所在地等学生特征。成绩按学生在校区间的总成绩来排序,把排在前十位的定为优良,排后十位的定为差。参加社团活动的实践用是否担任过班干部、学院的学生会干部或社团活动来衡量。如表6所示。
通过对比就业高质量组及一般质量组的情况可以看到,学业成绩、是否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及亲戚朋友的帮忙对毕业半年后的高职金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而考察就业所在地、入学所在地与毕业生的籍贯的关系,因有部分学生籍贯、大学所在地及就业所在地是重合的,重新整理数据可以发现一般质量组学生有60%放弃回到籍贯所在地工作,90%是选择在入学所在地南宁工作;高质量就业组的学生中,超过90%是选择在籍贯所在地工作,80%的学生籍贯与大学所在地不同,选择回到原籍工作成为高质量就业组学生与低质量就业组相区别的显著性因素,这是因为大学所在地南宁是广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就业的竞争激烈,高职生的竞争力不强。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广西某一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①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金融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就业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表现在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低,当然这其中部分原因也包括:a多数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招聘条件设置上把高职类学生排除在门外。b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提供业务类岗位工作业绩压力大,与资本市场周期性密切相关,留不住资源匮乏的毕业生。
②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学业表现、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及是否有亲戚朋友的帮助关系并不明显,而回到原籍工作的学生反比留在大城市就业的学生能获得较高质量的工作。因此,鼓励学生回原籍就业是提高就业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③校园招聘会在学生毕业半年后从事的工作获得途径所占比例程度低,意味着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办学层次有待提高。提高办法层次才能引入提供高质量岗位的企业。
当然,本文尚有一些有待改进或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如哪些学生会愿意选择回原籍就业,回原籍就业与留在大城市的临界点在哪里。另外,样本数据容量还不够大,没有办法揭示经济周期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注释:
①选择毕业半年后是为了与省级教育部门公布的初次就业率时间相吻合。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4).
[2]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3]宋福进.我国高校不同层次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2(3).
[4]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5]Julia R.Betts,1995,What do Students Know about Wages?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Undergraduates,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February,1995.
[6]Julian R.Betts,1995,What do Students Know about Wages?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Undergraduates,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February,1995.
[7]Jeff Dominitz,Charles F. Manski,1996,Eliciting Student Expectations of the Return to Schooling,working paper No. 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