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隐形负债的成因及对策
2014-11-27孟宪吉王晴
孟宪吉++王晴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债危机便以不可遏制之势席卷全球,给各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都积极采取各项经济政策,以设法从危机中解救自己。我国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地方政府均出台了应对欧债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但与此同时,我国也迎来了偿债的高峰期,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地方政府隐形负债的成因及对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政府 隐形负债 成因 对策
1 地方政府隐形负债的概述
1.1 地方政府负债的涵义 所谓地方政府负债,就是指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预算单位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精神,举借或担保的、由政府部门偿还的内外债务的总和。其中,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必须按时偿还债务,自觉规范其借贷和偿贷行为。一般地,人们习惯将地方财政赤字作为衡量地方政府负债水平的主要指标。而实际上,现行统计指标所衡量的财政赤字是不完全的[1]。
1.2 隐形负债的涵义 隐形负债,首要前提就是它仍然是属于负债,不过这种负债是指不容易被人们发现的,且在资产负债表中没有记录的一种债务。具体表现为:①对地方金融机构未偿债务的最后清偿;②对地方国有商业银行的救助;③对非公有部门债务的清偿;④下级政府的财政缺口和债务;⑤政府性基金违规运作形成的亏损;⑥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超常救援。
1.3 地方政府隐形负债的现状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由地方债券和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组成。其现状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描述:①各级政府财政矛盾迭出。目前,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级别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数量和债务风险水平存在较大差异[2]。②地方债务规模大,投融资平台太多。③地方政府债务不透明,管理效率低。
2 地方政府隐形负债造成的危害
收支矛盾突出、投融资平台虚增、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等原因,最终导致了政府形成了巨大的财政漏洞,隐形负债与日俱增。
①误导投资行为,使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和拍脑门工程大量涌入市场。②有损政府形象,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③影响地方财政和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④地方政府负债严重挤占社会资源、社会负担难以降低。
3 地方政府隐形负债的成因
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下面主要从经济制度和政治建设层面作具体的总结:
3.1 经济制度层面 ①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金融体系遭受重创,各国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遭受重挫,企业利润下降,地方税收减少。同时,随着中央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提出,地方政府加大了相关配套投资,财政支出规模增加[3]。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危机的危害是持久的,从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形成了财力向上集中,向下分散的趋势,导致地方政府的财力匮乏,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加深。③基本建设举借大量债务。地方各级政府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都明显加速了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上马了一大批项目,这些项目超前的支出超出了政府承受的范围 ,最后形成大量负债。④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政府收支矛盾,为了化解矛盾,只能大量举借外债,以化解矛盾,无形之中地方政府的负债增加。
3.2 政治建设层面 ①中央的税收减免政策,对地方的财力产生直接影响。中央为了鼓励企业发展,保证经济稳增长,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政策。②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开列财政赤字。我国《预算法》暂不允许地方政府开列财政赤字,地方政府正规合法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③政府关于债务管理制度的规定较少,制约力小。从我国1994年财政体制实行分税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对于债务管理的认识一直很淡薄,未能及时制定措施加以整改。
4 防范和解决地方政府隐形负债的对策
4.1 宏观制度层面 ①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给予地方政府以财力支持。②深化体制改革,从制度上控制隐形负债的产生和转化。a深化财政体制改革。b加深对银行的体制改革。c加快对投融资体制的改革。d改革行政管理机制。
4.2 地方政府自身建设层面 ①地方政府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地方政府负债来源众多,债务有增无减,控制好政府的债务无疑成为了当务之急。一是改革政府的投资方式,对于不能保证盈利的项目,政府应该以补助的方式,鼓励民间投资。二是不准政府部门擅自举债。严格控制政绩工程的投资,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要量力而行,避免超出财政承受能力[4]。②地方政府应积极主动化解处理不良债务。a地方政府应做大经济总量。b地方政府应制定出详尽的偿债方案。c地方政府应努力拓宽偿债渠道。③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政府工作人员应积极主动学习党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确保在思想上与时俱进,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减少政府的负债规模,减轻政府的债务负担。④地方政府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风险预警机制中,由上到下逐级的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各级政府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偿债规划,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控制下级政府的举债规模。
参考文献:
[1]付庆红.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2]戈文鲁,芮晔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07(5).
[3]陈峰,钟丽娟.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及对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37-39.
[4]梁萍,李新,江羽翔.对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业,200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