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六度易名 坐看文明更替
2014-11-27曹劼
曹劼
乌克兰仍然迷失在国运十字路口。在首都基辅的独立广场上,各路政治人马旌旗招展。兴奋的乌克兰人说,一定要在独立广场,让乌克兰改天换地。但对基辅独立广场这个见过几多世事沧桑的“老人”来说,这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从18世纪至今它六度易名,但国运一直没有大的改观,因为给广场改名换姓容易,真正反思历史难。
六个名字六段历史
基辅独立广场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时代。最初的广场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且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大家约定俗成叫“中心广场”。18世纪,这里用俄语取名“山羊沼泽”。此后的300多年,这个古老广场五易其名。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结束前,这里被称为“河腊沙机广场”。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广场的名称则充满了政治色彩。它先是在1919年到1935年期间,被称为“苏维埃广场”,在1935年到1977年,又改称“加里宁广场”。1977年——1991年,这里被称为“十月革命广场”。苏联解体之后,选择独立发展的乌克兰人,将这里正式命名为“独立广场”。
18世纪开始,这座广场的前五个名称,都是俄语的,而“独立广场”则是乌克兰语的,这也是乌克兰想从俄罗斯大国阴影下摆脱的历史佐证。
然而历史印记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来都不是靠改名换姓就能够改变的。当地人说,虽然独立之后的乌克兰,一直努力让国民忘记苏联加盟共和国那段历史,但将这个广场称为“苏维埃广场”的人很多。在基辅,俄语仍然是通行好用的城市语言,尤其是在独立广场四周的不少来自摩尔多瓦等国的商人长期经营的商城里,俄语以及“曾是一家”的聊天背景,是谈成买卖的关键。但当地人说,对于一些广场的老称谓,当地人也心存芥蒂。比如说,“加里宁广场”就不太受当地人欢迎,一些当地人听到这个称呼,往往会还以白眼,说“那是俄罗斯的英雄,你是不是走错城市了?
地上地下两个世界
独立广场是基辅的交通要道必经之地,乌克兰人对国家发展之路的迷失在这里也显露无遗。广场上抗击外敌、重整山河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各路力量自发组织的武装人员高度戒备在不同角落,而独立广场地下却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两层的购物中心,欧美知名品牌服装店、咖啡馆都在安安静静地做生意。对于很多不了解时局,对政治变幻不感兴趣的基辅年轻人来说,一杯咖啡、一块蛋糕就足以消磨一个白天,至于明天谁会是国家的领导人,没人在意。
将广场一分为二的“河腊沙机大街”是基辅最繁华的商业路段,美欧知名品牌服装店、速食连锁店比比皆是。西方文化早已深入乌克兰人的生活。一些基辅老人站在独立广场上慨叹,这样一条越来越像美式风格的大街,割走了不少“独立精神”,而没有了这种精神,如何找到出路?
(丁东宇荐自《环球时报》)
责编:我不是雨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