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孔子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的相似性

2014-11-27陆军,杨红娟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观孔子

陆军,杨红娟

摘 要:孔子,我国春秋鲁国人,大约在30岁左右开始讲学,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从文化背景上来看孔子与苏霍姆林斯基一中一西,并且生活的年代相差近2500年。但是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人却有着共同点,他们都是"教育思想泰斗",对教育所持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

关键词:孔子;苏霍姆林;教育观

1 有教无类,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没有很大的差异,从之所以成为各种不同的人,人的道德和知识水平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距离,都是后天的影响造成的,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从这一理论出发,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革新自我,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与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信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这和孔子的"听其言,观其行"来了解学生,再进行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是相通的。当然,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

2 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成功

从教学思想方面看,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为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确立了总的原则,给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全民教育的层面上,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从而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水平偏上的人,可以讲高深的道理;中等水平偏下的人,不可以讲高深的道理。这种区分"中人"上限、下限接受能力高低,安排不同教育内容的做法,符合教育对象的实际。在孔子身体力行"因材施教"下,其弟子各有专长,在不同的领域中成为了一代英才。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 ,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3 循循善诱,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孔子在教育中注重循循善诱,不断进行启发式教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就是不把学生的情绪激活就不可能启发思维,这样以后才能把知识学活,由已知类推未知,由此及彼,进而"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上灵活多样。他把运用民间童话故事作为自己在学校教育的方法之一,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一个关于苏霍姆林斯基对一个叫做安德烈卡的学生的教育就是运用了这个方法。(故事较长,不在此展开)苏霍姆林斯基采用这种讲童话故事的方法,使小学生易于接受,并从类比中受到了应有的教育。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其实,我们发现,无论是孔子还是苏霍姆林斯基,他们能够耐下性子循循善诱甚至讲童话故事,都充分尊重的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这无疑更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4 合作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在教育中十分注重生活实践,他重视"六艺"教育,旨在培养一代通才。在其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以学以致用为目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中富者有冉有、子贡,贫者有颜渊、原思,孟懿子为鲁之贵族,子路为卞之野人,曾参鲁讷、高柴愚直等等。面对这些性格迥异,才艺各长的学生,孔子运用综合的、实践的教学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言语的有宰我、子贡;长于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文学造诣深者有子游、子夏等等,可见孔子实践课教育的丰硕成果。孔子注重综合实践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现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研究性学习"理论中提到:让学生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开发智力,培养合作精神,当然,这里所从事的劳动,并不是因为物质需要而进行的一般意义的劳动,而是苏霍姆林斯基精心挑选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能获得丰富知识的、甚至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情感动力、能推动一个人在其它领域中获得理想的成就的积极的劳动,简言之,这些劳动必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所提到的劳动,就是我们现在所要大力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小志.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思想及启示 [J].河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教育观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美国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的兴衰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