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暗的火》中的解构主义特征

2014-11-27苏丽颖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解构

苏丽颖

摘 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罗斯出生的美国小说家,以新颖别致,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而闻名于世,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小说家。本文以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时间、结构和语言的解构上来深入分析小说中的解构现象,以此对这部小说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纳博科夫;《微暗的火》;解构

《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所有小说中最奇特的一部,讲述的是一位在大学里教赞巴拉语的老学究金伯特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在小说中,纳博科夫使用的是更为彻底的后现代主义解构理念,不但要将小说文本彻底解构,而且还要将挑战读者的阅读心理,解构读者的阅读习惯,将读者也拉入到小说的创作中来。

1.时间上的解构

在《微暗的火》中,我们首先注意到的纳博科夫对时间的解构。不同于常规小说,作者采用了非线性时间的叙述方式。严格来讲,整片小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读者必须通过组合故事的碎片来重塑作者的叙述时间。因为故事叙事者仅仅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些他的评论和个人感受,读者须透过这些评论和感受来重塑故事发生的时间的先后性。

其次,在《微暗的火》中,对时间的解构还体现在金波特对谢德教授长诗评论上。整片长诗描写的是谢德教授对生活和生命的认识,而金波特在取得小说的手稿后强加上自己的评论,迫使整篇长诗与神秘国度赞巴拉有所联系。因此,这种强加式的故事情节在时间上叙述必然是不连贯的,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进行重构。例如,在诗中第12行,谢德教授写到“晶莹明澈的大地”,金波特在评注中写到“这也许是我那亲爱的国家赞巴拉”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国王,这样的描述会使读者想到金波特会接着追忆国王的生活等等,然而金波特却把笔端指向了现实,打破了读者在阅读上对时间的期待。在整篇小说中,作者此种对时间的非常规叙述俯拾即是。

2.结构上的解构

在《微暗的火》中,作者对结构上的解构主要表现在互文性。在这部貌似小说实则更接近于文学评论的作品里,纳博科夫给其作品安排了一个混乱不堪的结构。读者即要理解这首长诗本身,又要理解金伯特为已故谢德的未完成长诗所做的评注,及其诗与评注之间的关联,因此使作品产生了两个重要的互文性:即谢德长诗本身的互文性,长诗与评论之间的互文性关系。

在长诗的四个章节里,诗人谢德从童年一个追求美的少年开始写起,到对人生生与死的痛苦追问,然后悟出了在这场游戏般的人生中,存在着某种相互关联着的模式。到第四章诗人已经成功地悟出了生命真谛,超越了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痛苦灵魂。开始将自我生命指向对“美”的渴望和追求,而这种“美”正是沉积在作家童年记忆之中的自然之美,但这种自然的纯美已经被诗人灌注了精神的内容,成为诗人精神的隐喻和表征,形成了长诗的首尾衔接、相互印证的互文式结构。

而长诗与评论之间的互文性表现在金伯特的注释上。表面看来,金伯特的注释十分详细,但细读下去会发现,其实这些注释与诗文本身并没有多少关联,它是在讲叙一个完全不相干的赞比亚国王的流亡故事。金波特正是捉住了诗中的一个个单词和词组,开始了他冗长的评论,他把诗中的任何一个单词与现实生活里的一个事件、一个时间相联结造成了时空上的严重混乱。如一个简单的“今天”一词,金伯特却把它与谋杀格拉杜斯的日期联系在了一起,而一句“我们已经结婚40年了”金伯特也把它与王后迪莎失败的政治婚姻联系起来。在这些看似零乱的评论背后,因其相互的解释而形成了模模糊糊的情节顺序,从而形成一个充满多种可能性的、意义不确定的文学世界。

3.对语言上的解构:

在金伯特对谢德长诗的评注中,出现了许多对语言的戏谑成份。10在对诗的评注中,金伯特并不关心诗句的完整,而任意地将诗句拆分成单词或词组,断章取义地按照他的意思来解释。金伯特在任意地切分句子后,又穿插进去了冗长的不连贯的另一个人故事,使两种叙述语言随便地扭结在了一起。如对1—4行诗句“我是那惨遭杀害的连雀的阴影”的评注里,金伯特先是讲了几句与诗句相关的话,然后大量地评注都在说他的鸟类知识和一些与诗句毫无关系的生活细节,表述的语言完全是散文式的;更多的地方,纳博科夫让自己这混乱的评注也停止下来,而用“参见第某条”来使评注看起来更加错乱,读者在阅读本文时更加无序。纳博科夫这种语言的分解与重组的目的,在于颠覆语言固有的连贯性和风格上的统一性,造成一种新的语言排列秩序,形成一种阅读的新体验和读者再创造的可能空间。

我们不得不承认《微暗的火》是一部熟练运用解构技巧的巅峰之作。作者在小说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解构理念贯穿全篇,并对小说的结构起了重大的作用。因此,在《微暗的火》里,纳博科夫使用的是更为彻底的后现代主义解构理念,不但要将小说文本彻底解构,而且还要将挑战读者的阅读心理,解构读者的阅读习惯,将读者也拉入到小说的创作中来。

参考文献:

[1]McCarthy, Mary. “A Bolt from the Blue.” New Republic, 146.4 (1962): 21-27.

[2]Nabokov, V.. Lectures on Literatur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9.

[3]Pale Fire. New York: First Vintage International Ed. 1989.

[4][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著,《微暗的火》,梅绍武 译,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

猜你喜欢

解构
解构者的颠覆与深邃——探索后摇音乐的艺术精神
还原
解构“剧本杀”
解构与建构——张曼君导演美学研究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高校大学生网贷需求解构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论高兹对经济理性的批判和解构
张爱玲的逆“不及物”叙述以及对群体意识的解构
巴金家庭小说对“家”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