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高位颈髓横断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

2014-11-27雍春燕李江山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颈髓腧穴神经节

雍春燕,陈 姝,陈 恒,初 晓,张 超,谭 程,叶 兰,李江山*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 长沙410208)

针刺作为一种外界刺激,其所产生的对内脏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是由于直接作用于穴位的各种神经组织,通过相应的传入系统到达脊髓,首先在脊髓的相应节段对来自体表的针刺信息进行初级整合,向脊髓上中枢或下位脊神经进行传递,而高位颈髓(C1-C3节段)为脊髓上各级中枢和下位脊神经节段之间的中间环节,在内脏信息的传递及调制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 本研究通过横断高位颈髓(C3)后,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内关穴以及胃俞穴三个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胃内压的影响,比较和探讨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高位颈髓横断模型大鼠胃内压调节作用的差异性及其可能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健康成年SD 大鼠24 只,体质量为(300±20)g,雌雄不限,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湘)2011-0003,实验前禁食12 h,饲以浓度5%葡萄糖盐水。

1.1.2 主要仪器 BL-420F 生物信息分析实验系统 (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G-6805 电针治疗仪(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 华佗牌30 号 (直径0.32 mm)0.5 寸不锈钢无菌针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动物编号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 组,即足三里组、内关组、胃俞组,每组8 只。

1.2.2 穴位定位[2-3]内关:前肢内侧,离腕关节约3 mm 左右的尺桡骨缝间;足三里: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 mm;胃俞:第12 胸椎棘突下旁开5 mm。

1.2.3 针刺方法 各组穴位均采用电针刺激,使用G6805-2 电针仪。 刺激参数:疏密波(疏波4 Hz,密波20 Hz,脉冲密度0.5 ms,输出电压2~4 V),以大鼠肢体轻颤为度。 取大鼠双侧穴位足三里穴、胃俞穴、内关穴。

1.2.4 胃部球囊安置术 大鼠于腹腔注射20%乌拉坦(50 mg/kg ip),予以麻醉并仰卧位束缚于鼠板上,上腹部剪除毛发,于剑突下沿正中线纵向依次切开腹部暴露胃体,在距幽门约0.5 cm 的十二指肠处避开血管剪一小口, 置入球囊并推至胃窦部,适度充气,切口皮包缝合,球囊经聚乙烯软管引出体外,缝合伤口。聚乙烯软管(用12 号针头与三通管相连)连接的压力换能器与BL-420F 生物信息分析记录系统相连,记录大鼠胃内压。

1.2.5 脊柱手术造模 脊柱手术造模[4]:将放置球囊后的SD 大鼠俯卧位固定于鼠板,颈部备皮,沿棘突做约4 cm 的纵形切口, 切开皮肤及筋膜并皮下游离,手术刀片紧贴棘突骨面两侧做椎旁肌纵形切开,显露C3棘突,显微撑开器撑开两侧椎旁肌,暴露椎板后用显微咬骨器咬除C3棘突,显露椎板,由尾向前咬除椎板直至完全暴露脊髓,切开硬脊膜。 然后先行针刺足三里、内关、胃俞穴,观察其对胃内压的影响。 随后分别用眼科剪尖端轻轻切断脊髓,用针轻轻挑起脊髓两端以确认其完全横断,待波形稳定后,再次针刺以上腧穴,观察其对胃内压的影响。

1.2.6 胃内压记录 手术后连续记录30 min 胃内压,待动物胃蠕动波稳定后开始实验。 记录不到基础蠕动波时通过注射器经三通装置调节胃内水囊大小。 胃内压由插管经三通装置输入压力换能器,将液体压力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经生物放大器放大后,输入BL-420F 生物信息分析实验系统。

1.3 统计学分析

前期采用BL-420F 生物信息分析实验系统对数据图片进行整理分析, 后期使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针刺前后数值比较做配对t 检验。 横断前后差值比较方差齐者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则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针刺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高位颈髓全断大鼠胃内压影响的比较由表1 可见。 (1)针刺前后比较:横断前,针刺足三里组、内关组,胃内压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胃俞组,胃内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正常情况下针刺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胃内压具有兴奋效应而针刺同神经节段腧穴则具有抑制效应; 高位颈髓(C3)横断后,针刺足三里组、内关组,胃内压升高不明显,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胃俞组,胃内压降低,其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提示高位颈髓横断后针刺不同神经节段腧穴, 其兴奋效应消失,而针刺同神经节段腧穴其抑制效应仍存在。 (2)横断前后差值比较,针刺足三里组、内关组,与横断前相比,胃内压差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胃俞组,与横断前相比,胃内压差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失去高位颈髓及脊髓上中枢的支配后,同神经节段腧穴仍能有效地调节胃内压,而不同神经节段腧穴的调节效应则明显减弱,表明高位颈髓及脊髓上中枢对不同神经节段腧穴调节胃内压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

表1 针刺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高位颈髓全断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 (n=8,±s,mmH2O)

表1 针刺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高位颈髓全断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 (n=8,±s,mmH2O)

注:与针刺前比较*P<0.05;与横断前比较△P<0.05。

穴 位足三里内关胃俞时间横断前横断后横断前横断后横断前横断后针刺前5.05±2.09 5.39±1.69 5.21±2.43 6.71±2.45 6.88±1.98 6.54±2.43针刺后10.08±4.46*6.64±3.59 10.11±3.78*7.96±3.74 4.89±1.59*5.13±1.48*差值5.03±4.27 1.25±3.28△4.90±4.43 1.25±2.18△1.99±2.19 1.41±1.66

3 讨论

经脉(穴)脏腑相关理论认为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之间,体表的上下、左右、前后之间,脏腑和脏腑之间,彼此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经络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密切联系,相互协同,相互制约以维持机体器官之间、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统一平衡。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并不只局限于“一脏一经”的对应关系,多经(穴)亦可共同调控一脏。

足三里穴、 内关穴以及胃俞穴是临床上调节胃功能的常用穴位。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取足三里以健运脾胃、升降气机、补中益气。 临床上用针刺或穴位注射足三里穴可有效改善各种原因所致的恶心呕吐[5]、呃逆[6-7]、消化不良[8]等症状。 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其络穴,常用于治疗呃逆、呕吐、胃痛等症。 在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内关穴位按摩刺激可以有效预防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的发生[9]。而作为胃脏背俞穴的胃俞穴则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能和胃降逆、运化水谷。 实验研究证明电针胃的俞募穴对胃扩张模型大鼠胃内压有增强作用,且俞募配穴具有协同效应[10]。可见以上三个腧穴虽归属于三条不同的经脉,但在调节胃功能、治疗胃肠疾病方面具有相似或协同作用,这正是“多穴(经)调控一脏”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之一。

从现代形态学研究来看,足三里、内关、胃俞又分属于三个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穴区的传入冲动主要投射到L4-S1脊神经节段,“内关” 穴传入神经元主要位于C6-T1,“胃俞”穴的主要传入节段位于T6-T10,而支配胃的神经节段位于T5-T9,由此可见胃与穴区的胃俞穴的传入神经元在下胸部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与足三里穴、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则不在同一神经节段。日本学者Sato[11]通过研究针灸样刺激对内脏功能反射性调节作用的神经机制,证明针刺的反射性调节作用有节段性和非节段性的特征。 脊髓对节段性反射是至关重要的,而脊髓上中枢是非节段性反射的关键所在。 因此本实验中针刺同节段的胃俞穴,与横断脊髓前相比,胃内压无明显变化;而针刺非节段的足三里穴和内关穴,与横断前相比胃内压显著降低。

这种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在脊髓横断前后所表现的不同效应可能与不同神经节段的传导的神经途径不同有关:针刺与胃同近节段神经支配的穴位降低胃内压的效应可能是通过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完成的;当针刺与胃的神经节段较远的穴位升高胃内压的兴奋性效应可能是由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完成的,并需要脊髓上中枢的参与[12]。神经解剖学认为支配胃的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起始于C8-L2脊髓侧角神经元,支配胃的迷走神经的节前纤维则起自脑干。 结合前期的研究[13-14]推测针刺足三里、内关等不同神经节段腧穴调节胃内压可能经历了这样的传导途径:针刺腧穴,兴奋针感点的末梢神经并将针刺信号转化成神经冲动,经脊髓初步整理分辨后,在高位颈髓进行汇聚,到达脑干孤束核,经孤束核的初步整合后, 上行投射激活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有直接的纤维向脊髓进行投射,经自主神经到达胃,以神经传导及神经内分泌等方式对胃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 而同神经节段腧穴—胃俞穴调节胃内压的针刺信号则上传至支配胃的T5-T9脊髓侧角区后,直接经脊神经节前根和白交通支到脊髓旁交感干的椎旁神经节和腹腔神经节换元,其节后纤维会随神经丛分布到胃的平滑肌,以此调节胃内压。 因此高位颈髓横断后,足三里穴和内关穴的针刺效应的非节段反射通路被阻断,其对胃内压的兴奋效应明显减弱。 而针刺胃俞穴的节段性反射通路仍完整,其对胃内压的抑制效应仍存在。

综上所述,高位颈髓及脊髓上中枢对不同神经节段腧穴调节胃内压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 高位颈髓的完整性可能是保证不同神经节段腧穴针刺信号传导的关键, 而对于同神经节段腧穴则影响不大;且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神经节段腧穴调节胃内压的神经传导途径不同有关。

[1]Qin C,Chandler MJ,Jou CJ,et a1. Responses and afferent path—ways of C1-C2 spinal neurons to cervical and thoracic esophageal stimulation in rats [J]. J Neurophysiol,2004,91(5):2227-2235.

[2]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55-256.

[3]哈丽娟,朱新龙,崔 晶,等.大鼠“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规律:荧光双标研究[C].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二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27-30.

[4]汪克明,王月兰,刘 婿,等.脊髓通络与针刺“足三里”效应关系的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1):31-32.

[5]严 权.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性肝炎所致呕吐18 例[J].河南中医,2012,32(3):337-338.

[6]李芳梅,周启昌.胃复安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43 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3):287.

[7]应雪琴. 温针灸加胃复安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35 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9):652.

[8]兰 蕾, 常小荣, 严 洁, 等. 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功能——消化不良30 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0(1):66-69.

[9]暨 玲,叶百亮,屠金夫,等.内关穴位按摩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J].渐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745.

[10]王 浩,汪克明.电针中脘、胃俞对大鼠胃运动及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4):37-39.

[11]Sato A,Sato Y, Uchida S. Reflex modulation of visceral functions by acupuncture—like stimulation in anesthetized rats[J].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2,1238:111-123.

[12]Li YQ,Zhu B,Rong PJ,et a1.Neural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modulated gastric motility [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5):709-716.

[13]李江山,严 洁,何军锋,等.针刺对胃扩张模型大鼠孤束核cfos 表达及胃内压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5(17):62-64.

[14]陈 姝,雍春燕,陈 恒,等.针刺胃扩张模型大鼠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下丘脑室旁核相关神经元的反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5):675-680.

猜你喜欢

颈髓腧穴神经节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案1则
交通事故外伤及其医疗行为与颈髓损伤间的因果关系鉴定1例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更 正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