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工业遗址区更新设计初探

2014-11-27阎波苏锐

安徽建筑 2014年1期
关键词:组团厂区城市更新

阎波,苏锐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1 概 述

在国际化的城市建设洪流中,我国城市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然而这种激进的生长方式在近些年的城市更新实践中却日益表现出其对物质功能逻辑的简单应对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多年时间,中国城市几乎全面复制了西方国家城市更新历程中的失误和反省,导致城市形态的国际化趋同和场所感的严重缺失。21世纪以后,中国开始反省“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手段,文化更新、文化再生、文化传承等概念逐渐受到重视,文化概念也在旧城更新中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国家“退二进三”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不少城市中的工业区由于经济、环境等问题,逐渐迁出城市中心地带,原有的厂房因而被闲置下来,与周边的生活配套及服务设施共同组成了工业遗址区。工业遗址区的更新作为旧城更新的一部分,在物质形态和文化特性上有着更多的特殊性,使工业区的更新成为城市综合议题进而得到广泛关注。

2 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

全球化的进程导致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导致不少西方国家城市面临着内城衰退的问题,针对此状况,西方各国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旧城更新计划。

以文化为引导的城市更新运动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将文化艺术与商业、休闲、办公相融合进行混合布局,使文化在旧城更新项目中发挥了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作用,这种方式也逐渐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随着城市更新运动的兴起,文化导向模式(Culture-led)的更新方法成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主流手段。近些年来,以文化引导的国内城市更新项目也日益增多,上海M50创意园、北京798艺术区、中山歧江公园等在激活旧城活力和传承城市文化两方面都收到了显著成效。

3 工业遗址区的文化特质

工业遗址区更新作为旧城更新的一种特定形式,有着特殊的文化基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图1 “三点一线”功能布局

图2 三线文化展示区鸟瞰图

图3 区域文化资源的共建

3.1 遗址区的文化区位优势

不少工业区被迫外迁,其遗址区所处位置多处城市中心,使该区域在交通、公共设施、人文资源和商业文化氛围上都有着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建国初期工业区的水路运输、隐蔽建设和原料开采需求,不少早期建设的工业区都依山依水而建,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山水资源作为城市有限的自然要素,往往被利用于旅游景区开发或者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从而在不少旧工业区周围形成了景区文化游览路线和城市文化休闲组团。在工业遗址区的更新中能否整合城市文化以形成共建效应,成为验证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3.2 城市历史记忆的再现

工业大生产时期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代表了一个时代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勇气。虽然不少旧工业建筑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但这些遗留下来的生产厂房、备料场地、运输管道等,无不承载着历史的痕迹,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今城市的国际化潮流下,这些工业遗存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市民城市归属感的感情寄托。

3.3 工业建筑的审美价值

张永和教授在《向工业建筑学习》一文中提到,“工业建筑由于没有受到过多审美及意识形态的干扰,也许比民用建筑更接近建筑的本质”,并由此引申出基本建筑的概念,可见在建筑学范畴内,工业建筑早已成为一种艺术语境来表达建筑与空间的本性美。工业建筑和工业空间所表现的美学张力,以及在后续开发中所呈现的艺术感和文化性已逐渐得到市民的认可。自19世纪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到北京798艺术区的建设,这种工业文化对于城市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导向作用在不断被印证。

4 工业遗址区更新中的文化策略——以绵阳市朝阳厂工业遗址区更新项目为例

朝阳厂前身是三线建设时期绵阳重要的大型兵工厂,位于绵阳市游仙区的朝阳片区,随着上世纪末“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朝阳厂宣布破产倒闭,厂区因此被闲置下来。随着绵阳“5.12”灾后重建工作的进行以及城市产业结构再调整,绵阳市政府启动了朝阳片区整体改造项目的城市设计编制工作。

4.1 工业遗址区的区域文化本底

从朝阳厂本身来看,做为绵阳甚至整个西南地区三线建设时期重要的兵工企业,朝阳厂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是绵阳城市发展历史上光荣的一页。厂区建筑多以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为主,厂房形态多变,且保留了部分苏联援建期间的苏式建筑,使厂区有着艺术和历史的双重内涵,是西南地区三线建设文化的杰出代表。在生产时期,朝阳厂生产区配套有居住区、医院、市场、工人俱乐部、露天剧场等,朝阳片区成为城市中一个可以独立代谢的有机组织,在自身的秩序下运作和发展,保留下来的俱乐部、露天剧场以及部分红砖房建筑,无不体现着三线期间的居民文化。随着朝阳厂的倒闭,虽然生产厂房和生产设备被闲置,但朝阳人对老厂区的依恋和归宿感却根深蒂固的保留下来,这种场所精神逐渐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在城市文化层面,朝阳片区恰处《绵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三国文化走廊”的位置,其南侧为绵阳最大的三国文化游览组团——富乐山景区,北侧为渔父村自然生态游览组团和金牛古道游览组团,西侧是展示科技文化和核工业历史的科技馆以及科学家公园,三国文化、涪翁文化、古道文化、科技文化将厂区三面包围,但由于厂区的现状道路不能有效连接临近组团,导致各景区之间相互独立。

4.2 工业遗址区的文化更新策略

4.2.1 文化更新思路

将朝阳片区视为一个整体,由于其地理区位和文化区位上的孤岛地位,首先要做的是将片区与周边的城市道路连接起来,拓宽原有的西侧道路和入口,在北侧和东侧建立与城市主干道的联系,南侧完成与富乐山景区道路的对接。其次,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完善“三国文化走廊”的建设,在片区西入口处形成引向性的文化和空间形态,与富乐山景区共建三国文化组团;借助山体绿地,在北侧设计游览路径连接渔父村、金牛古道文化组团。最后,建立新的文化组团,借助朝阳厂区特有的三线文化底蕴,在生产区以及居住区分别建立三线建设文化和三线居住文化组团,削减厂区的孤岛地位,通过旅游线路的合理规划,整体激活片区活力。

4.2.2 文化更新手段

规划采用“三点一线”式的功能布局,“三点”即遗址区西入口的三国文化展示区、中部的三线居住文化展示区以及生产区三线建设文化展示区,“一线”是连接三个文化组图的文化景观长廊,其作用是将西部的主要城市人流从三国文化引入到三线文化组团,进而如同核子裂变一样的向临近文化资源扩散。

在三国文化组团设计中,挖掘当地蜀汉时期的建筑特点,利用廊院、三合院、四合院、回廊等形式构建古风建筑群,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肌理。于片区主入口设阙,并布置休闲广场和停车场,从而在入口处建立鲜明的文化形态。引入商业、休闲、文化消费产业,将不同阶层的社会人群引入遗址区内部。

三线文化组团分为居住区和生产区两部分。居住区保留了承载历史记忆的俱乐部、露天剧场、红砖住宅等,并予以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加固,在功能上进行适当置换以丰富市民的休闲和交流活动,根据所处山体的地形特征,布置叠拼式住宅,在拆迁政策上坚持原著居民优先还迁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居民的场所感情。生产区内根据建筑年代、形态、质量确定不同的改造方式,主要手段包括保留加固、改建加建、拆除表皮、全部拆除等,利用现代材料和技艺重构厂区空间肌理,在新旧对比中营造特色活动空间,并通过文化、餐饮、旅游、住宿等功能的引入和置换,利用遗留的建构筑物和废弃设备设计特色景观及小品,从而将人的活动融入到工业文化氛围中。

文化景观长廊自三国文化街末端开始向东延伸至三线文化组团入口处,利用立体绿化、军工文化雕塑、历史剪影墙、科教广场等再现三线历史文化,其主要功能是文化展示和休闲健身,并为东部的三线文化区起到引导作用,促进游客进入内部展览组团。

通过对片区文化要素的梳理和整合,在城市区域层面形成了三国、三线、古道、涪翁、科技文化共同组成的旅游文化群,并在内部道路及游线的引导下形成有机联系,从而发挥出城市文化组团的触媒效应,大大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

5 结 语

绵阳作为西南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城市,同时又是三国古文化的传播地,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高速建设、理论匮乏、特色缺失的诸多国内城市中,从城市深层的文化根基出发,以内在动力促使城市更新活动的有机发展,不单是一种城市层面的人文主义关怀,更为国内的旧城建设提出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手段。

[1]任志远.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2(5).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易晓峰.从地产导向到文化导向——1980年代以来英国的城市更新方法[J].城市规划,2009(6).

[4]张永和,张路峰.向工业建筑学习[J].世界建筑,2000(7).

[5]洪祎丹,华晨.城市文化导向更新模式机制与实效性分析——以杭州“运河天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1).

[6]阎波,邓蜀阳,顾红男.2010世博会背景下城市滨水工业遗址的更新思考[J].中国园林,2009(8).

猜你喜欢

组团厂区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社会力量如何“组团”——蓝田推行“六融六共”
TOD/城市更新
小型开关设备厂厂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承载厚重记忆的莲花山老厂区
兵器组团“打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