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会馆的家、国、梦——写于重张四周年之际
2014-11-27文丨张立峰编辑丨安东邮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文丨张立峰 编辑丨安东 邮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昔年为在朝为官的台籍官员购置,原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移至前门大蒋胡同127号,即今日大江胡同114号。
2010年5月,这座已有百多年历史的台湾会馆在北京最为繁华的前门地区重张。复建后的台湾会馆,既具有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又不失闽南文化元素,三组院落相映成趣,就像他深厚的底蕴一样,娓娓讲述着情牵两岸的家、国、梦。
家
老北京有句话“东富西贵,南穷北破”。过去北京的南城,穷手工匠人、艺人、各地进京赶考的穷举子大多落脚、居住于此,催生出形形色色的会馆、驿站,形成了著名的宣南文化,台湾会馆也在那个时期被赋予了驿站、客栈、同乡会、家的功能。时光荏苒,重张后的台湾会馆依然秉承“台胞之家”的传统,成为台湾乡亲抵京后必到、必访、必经之地。
台湾会馆重张以来,成为在京乡亲座谈联谊、京台两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台胞聚会、节日联谊、兴趣小组的活动,使会馆欢声笑语不断。京台两地的各种书画、摄影、工艺品展示,台湾知名学者的新书发布会、影视开机发布会、艺术团体演出、服装展示会等等,不断丰富着会馆的功能定位,赋予它勃勃生机。
随着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更多展现两岸民俗、为台湾同胞喜闻乐见的交流活动在会馆这一多元化的平台上异彩纷呈——儿童节为在京中小学生演出台湾布袋戏、歌仔戏;邀请在京台商台生端午节在会馆包粽子、立鸡蛋;中秋节邀请台南“雅乐十三音”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上演非遗项目的“合璧”演出;春节期间,邀请两岸书画家共绘花灯、书写春联;支持北京首个两岸主题邮局“飞鱼邮驿”落户前门地区;联手北京人艺为台湾会馆构思话剧蓝本等等……台湾会馆在京台两地的交流活动中,不断探索新的形式,丰富家的内涵,谱写两岸交流的一组组新旋律。
国
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台湾会馆迄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不仅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也见证了在京发生的一些重大涉台历史事件。1895年清政府被迫同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前,在京赶考的台籍举人联合在朝为官的台籍官员上书督察院代奏光绪帝反对割台议和,是为“五人上书”。如今会馆北侧伫立着5人铜像,站立持笔者目光坚定刚毅,是参与“五人上书”的台籍举人汪春源。
台湾会馆建成不久,宝岛台湾即被日本侵占,台籍学子便再未有机会来到此地。不过,两岸的往来却从未中断,来京探亲访友、经商的台胞,仍常居于此。今日的台湾会馆,从邀请老台胞热议岛内社情、舆情,到组织台籍中青年进行学习培训;从举办纪念“开罗宣言”专题座谈,到邀请汪毅夫、林毅夫、孙亚夫举办“三夫论坛”;从“中华缘,京台情”长期展示,到《台湾会馆与同乡会》的编写出版;从举办“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专题展览,到“科举制度在台湾”专题展览的两岸巡展,一项项研究成果丰富了台湾会馆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台湾会馆重张的这些年中,京台两地越来越多的大事、喜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此呈现,人们也通过台胞之家满怀欣喜地展望着两岸和平发展大事的新气象。
梦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攒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驻足在台湾会馆门前,遥想百多年前,万里迢迢赴京赶考的台湾举子是怀揣着怎样的梦想?半个世纪前,少小离家投身祖国大陆建设的台湾郎是怀揣着怎样的梦想?
去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来访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表示,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
是啊!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这是两岸13亿中华儿女朝思暮盼的梦想,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夙愿,是两岸骨肉同胞几十年不懈的追求。中国梦,富强的梦,两岸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承载着先辈的梦想,继承着光荣的传统,饱含着浓浓的深情,台湾会馆终将成为见证两岸同胞梦圆、团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