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三届台胞社团论坛·文化分论坛侧记

2014-11-27文丨肖军编辑丨安东邮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台声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台胞文化交流交流

文丨肖军 编辑丨安东 邮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9月12日至13日,在台胞社团论坛·文化分论坛中,来自海峡两岸、香港及海外的近80位社团领袖及嘉宾会聚一堂,从加强两岸文学、艺术、媒体和创意产业交流,加强两岸社区文化交流、青少年交流、抗日文化交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交流等角度切入,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全国台联副会长江尔雄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作为主持人及引言人,其精彩、到位的点评,幽默、深入的互动,将短短两个半天的文化分论坛一次次引向高潮。

一脉相承 文化助力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中华文化中和合思想一以贯之、爱国精神世代传承、民族认同根深蒂固,是凝结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而海峡两岸同胞血同缘、书同文、语同声、民同俗,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也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精神纽带和寄托。

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在论坛中提出两岸文化合作交流的3个关键词:文化、深化、机制。他认为,两岸交流的实践证明,经济合作虽然可以为两岸人民带来福祉,但却不能代替思想的沟通和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的心连心,更能带来一家人的感受,更容易消除两岸长期的心理隔阂和偏见。对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化,他表示全国台联和台胞社团组织做出了不少努力和贡献,但目前两岸文化交流领域尚有散、浅、弱等问题需要改变。他认为,必须牢牢抓住深化文化交流的内涵,只有深化两岸的文化交流,才能够让两岸文化深植人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成观念上的共识,化解歧异、偏见,形成文化共同体的理念,产生两岸一家亲的感觉,促进共同的文化认同感的凝聚。因此,他建议,台胞社团之间建立文化交流机制,增加凝聚力,提高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质量。同时,他也提出,建立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支持机制。整合各方的资源,汇集各方力量,促进两岸文化大交流。

台湾《海峡评论》杂志总编辑王晓波教授则从两岸文化的历史关系与交流形式的角度,从河洛文化切入论证了两岸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他还从恢复两岸文化的历史记忆角度出发,提出了8项建议。台湾中华文化协会理事长范光陵认为两岸文化交流中“深化”问题很重要。他认为深化交流应从具体可行的文化大项目着手,要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同时他也强调两岸文化交流应加强艺术、媒体,尤其是创新创意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全国台联副会长江尔雄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主持文化分论坛

文学艺术 两岸先行

两岸开放以来,文学、艺术领域交流蓬勃发展。尽管1949年之后,两岸文学、艺术在不同的发展空间里,但都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传统,创作出一批能够穿越政治语境的艺术作品,延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取决于共同持守的价值观,而价值观的载体之一是文化,文化的母体和表征则是占领精神制高点的文学艺术。

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辉在论坛中以老子《道德经》中“守静和居下”的哲学思想联系到两岸文学的交流。所谓“守静”就是用平和清淡的理性心态来面对复杂的社会。所谓“居下”就是要像江河那样有包容性,同时也取得丰富性。他认为,“守静和居下”的哲学思想对两岸文学艺术界应有启发的意义。台湾新地文学总社总社长郭枫在论坛中提出大陆的文学作品要推广到台湾岛内、要推广到青年阶层、推广到岛内最基层的台湾同胞之中。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两岸的工艺美术交流蓬勃发展,多次在大陆和台湾举办各种类型的工艺展览,使得两岸工艺美术节有了更多的互动和了解,对未来的交流合作也充满了信心。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周郑生认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延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正是源于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他呼吁两岸工艺美术同仁共同传承中国工艺美术文化的优秀传统,共同塑造中国工艺美术文化的时代形象,共同构建两岸同胞的民族和文化认同,共同推进两岸的工艺美术文化交流和继续合作。台湾工艺美术发展既弘扬了传统,又具有深厚中华历史文化的底蕴。台湾工艺美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鲜明的台湾特色。台湾工艺发展协会理事长卿敏华女士在论坛中呼吁两岸联手建立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台。

社区交流 建言献策

在社区日益成为两岸居民扩大社会交往、深入社会生活、维护社会权利的重要渠道的今天,加强两岸社区的交流合作,变得日益重要。为了进一步推动两岸社区共同发展,本次论坛特别加入“加强两岸社区文化交流”这一话题,供与会嘉宾交流心得,以便进一步加深两岸同胞的融合。

台湾原乡文化学会理事长李赫通过介绍4个不同风格的社区——以生态为核心的桃米社区、白米社区,以文化为核心的梅隆社区,以照顾老人为特色的蔡家村社区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了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经验。她表示,整体来讲,台湾居民心情上是安定的,社会是充满活力的,而且有很多志工。这种经验,让整个台湾的社会呈现一种很特别的风貌,我觉得这个经验特别值得跟大陆作交流。

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表示,厦门台胞都非常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治理,不断将台湾社区的好经验分享给大陆。他强调,台湾社区很活跃,有台湾的优势,大陆的社区组织化程度很高,动员能力很强。双方共同合作,才能推动社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台湾的社区是一个非常活力充沛的地方,台湾社区有一些它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一块。在社区文化的发展中,或者跟文化本身相关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的因素。”台湾世新大学客座教授林孝信为大家介绍了台湾过去十几年来非常特殊的、也是相当受到台湾社会瞩目的一个社区模式——社区大学。社区大学从1998年在台湾开始出现,到现在为止16年了。它从成立不久,很快就获得了台湾社会广泛的注意,将教育和社区集合在一起,产生了不一样的火花,因此,在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时,要特别关注民间的、社区的文化这一部分。

两岸青年 最佳组合

“青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围绕如何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会嘉宾们纷纷指出,需要进一步深化两岸青少年交流,特别是借助新媒体平台促进两岸青年人的交流合作。

台湾中华青年数位文创交流协会理事长李国杰深入分析了当下台湾青年的现况后表示,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台湾青年也以创新精神闯出了一片天,其中文创产业是创业热点。他认为,这一代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创意营造着属于他们新一代的流行文化。新媒体青年之所以重要,因为他们将在10年到20年之间进入传统媒体互联网络,这些人将会成为同侪领袖,他们将创新思维,并传播概念。他也进一步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两岸的新媒体青年拥有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资产,也具备同文同种的合作优势,可以在新媒体文创领域率先促成两岸青年的合作。

范周在论坛中,对比了两岸在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方面的差别。他指出,虽然存在着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和实践平台创设等方面的差别,但两岸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培养符合现代文化规划的人才资源,并通过建立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助力两岸文化人才发展。他也呼吁全球台胞社团领袖为两岸文创人才搭建更多交流的渠道和平台。

两岸青少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多年来,各级各类组织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两岸青少年交流,影响越来越大。由全国台联,全国少工委与台湾中华企划人协会共同举办的“两岸和平小天使”互访交流活动已经开展了22年,已成为目前两岸青少年交流互访持续时间最长、年龄层次最低、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活动。台湾中华企划人协会名誉理事长翁林澄在论坛中表示,希望在未来把两岸和平小天使这项两岸青少年活动的品牌活动,用经营的方式推广出去,增加活动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活力。

血脉相连 勿忘国耻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两岸首次共同在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明年又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70周年。缅怀两岸抗日先烈、追思两岸抗日记忆也成为了本次文化分论坛中与会社团领袖及嘉宾们热议的话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表示,在中华民族整个抗战历史过程当中,从来没有缺席过台湾同胞的抗争,而且台胞总是表现出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我们要用这段历史来凝聚,来加强我们两岸的血脉联系,因为这个血脉联系是鲜血铸成的,因为两岸都属一个中国,是一个国家。李宗远也表示,明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今年8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台湾抗日亲属协进会共同举办了“甲午风云—宝岛悲歌”展览,活动得到两岸各界的支持,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希望把这个展览在岛内进行巡展一年。

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理事长丘秀芷,在论坛中介绍了该协进会成立的宗旨和近年来从事的工作,表示应进一步弘扬广大台胞的爱国主义传统、增进两岸抗日文化交流。台湾《祖国文摘》杂志社社长戚嘉林则在论坛中表示,日本殖民台湾50年间台湾同胞都视中国为祖国,并期盼回归祖国。他也强调岛内同胞应传承抗日战争中这段刻骨铭心的祖国记忆,共同形塑恢复台湾先贤视中国为祖国的国族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两岸政治互信,开展政治对话,走向和平统一,实现台湾先贤的“中国梦”,两岸共圆祖国雄飞世界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台胞文化交流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台胞宋志平的“田园梦”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携手打造女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