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厂除氧器余汽回收技术改造
2014-11-26孙锡军
孙锡军
摘要:本着节能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对大唐辽源热电厂高低压除氧器进行节能改造,并通过改造后运行情况及效果分析验证节能改造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除氧器 技术改造 节能降耗 环保
1 概述
大唐辽源热电厂于2001年10月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为两台俄产100MW双抽供热机组,配套两台俄产E-420-13.7-560K型锅炉。两台GCM440-Ⅰ型高压除氧器系青岛电站辅机厂生产,两台型号分别为DCM350-
1型 和DCM130-1型低压热力除氧器为长春电力机械厂生产。2001年1月第一台机组发电至2004年10月除氧器余汽始终为对空直排。作为一个一贯重视节能工作的具有80多年厂龄的老厂,始终把节能环保和企业效益放到首位,2004年10月针对其中两台GCM440-Ⅰ型高压除氧器和一台DCM350-1型低压除氧器改造投运后效果良好,回收装置从未发生过故障。
2 改造前运行状况
改造前青岛电站辅机厂生产的两台440t/h热力除氧的除氧器,额定工作压力0.6MPa(表压),工作温度155℃,有效容积100m3,长春电力辅机厂生产的DCM350-1型有效容积为70mm3,高压除氧器(GCM440-Ⅰ型)除氧工艺流程为:从工业抽汽到除氧器的0.8MPa、250℃过热蒸汽与凝结水和除盐水进行接触加热除氧,使除氧水温度维持在158℃,低压除氧器(DCM350-1型)的除氧工艺流程为:厂用减温减压器至除氧器的0.3MPa、温度230℃过热蒸汽与凝结水和除盐水进行接触加热除氧,加热过程中,一部分加热形成的余汽、不凝结汽(气)体和氧气一同被排到室外,其温度高除为150℃;低除为100℃,无论是稳定工况和变工况运行均有水量和热能损失。
3 设计改造情况
为回收利用除氧余汽,在总结及吸取不同形式除氧器余汽冷却装置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制作了三台表面式热交换器。具体参数为:除盐水进水温度:30℃;出水温度:42℃;除氧排汽进入换热器温度:高除150℃,低除100℃;压力:高除0.47MPa,低除0.02MPa;排出换热器温度:55℃;换热面积:高除30m2/台;低除20m2。高除:换热管长度2000mm,换热管外径φ20*1,换热器壳体外径:530mm,低除:换热管长度2000mm,换热管外径φ20*1,换热器壳体外径426mm。均为立式布置。
4 换热器工作特点
本换热器设计工作流程相当于混合式换热器与表面式换热器的组合。当蒸汽进入换热器经换热器管束冷却后,凝结水自上而下的与连续进入换热器的蒸汽直接混合进行热交换,使排入换热器的蒸汽温度降低和部分凝结,凝结的水集到换热器下部集水室,未凝结的蒸汽进入换热器换热管内经表面换热,凝结成水后连续顺管壁下流与进入换热器的蒸汽连续进行混合换热,为保证蒸汽与换热器换热充分,换热下水室保证有一定的水封水位,封住蒸汽以免通过疏水管道直流至疏水箱。保证除氧余汽经冷凝后,进入锅炉低位水箱,经疏水泵送至除氧器进行除氧。
设计中在保证设备使用性以外,重点考虑安全性,保证在不影响除氧器安全运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重新核算了除氧器安全门的排放量,同时,考虑余汽回收装置故障及检修中除氧器应能运行,不影响发电及供热,在换热器出入口加装了旁路系统。设计了防止管束泄漏时冷却水进入除氧器排汽管道引起管道振动的措施。改造后经水质指标和含氧量化验完全符合除盐水的要求。同时制定了运行操作规程,此技术改造一次性投资31300元。
5 竣工后的系统图(见图1)
■
6 改造后运行情况及效果
2004年9月系统改造完毕,10月投入运行,运行参数稳定,运行操作简单,控制方便,运行操作量小,经过二年半的运行实践证明,每年可节约资金:
稳定工况下两台高除:
一台高除余汽排量:1200kg
两台高除回收热量:
1200*2746.3*24*340*2=5.3784*1010kJ
折合标准煤:1835.16吨
入炉煤标煤单价358.00元(人民币)
两台高除年回收热量经济价值为人民币:656,988.00元。
年回收除盐水19584吨;水成本(购水加制水)4.9元/吨
两台高除回收水经济价值: 4.9*19584=95961.6元(人民币)
低除:
700*2746.3*24*340=1.56869*1010kJ
折合标准煤535.3吨
低除年回收热量经济价值:191637.4元(人民币)
低除年回收除盐水:5712吨
折合人民币:27988.8元
合计年创经济效益:972575.8元(人民币)
以上计算未考虑回收凝结水的热量价值,及非工况下效益核算。
参考文献:
[1]张振刚.除氧器余汽回收方案的确定与综合效益分析[J].华北电力技术,2003(01).
[2]崔修强.电站除氧器余汽回收技术方案及效益[J].电站辅机,2007(01).
[3]梁小丽,沈永兵,张同翔.电厂除氧器排汽的余汽回收[J].科技与企业,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