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翻译史
2014-11-26李仁哲
摘 要:在迎接地球村的时代,翻译这一行为比起任何时期,都要处在重要阶段。如果说翻译的历史与语言的历史同步进行也不言过。因此,绝对无法过低的评价翻译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在现实中的价值。对于这种古老而重要的人类文化,虽然与思想有着紧密关系,但是人们对其还没有本质上的、科学的认知。
关键词:翻译;人类文化
1.引言
“翻译是什么?”,“是艺术、技巧、技术还是科学?”,“翻译的过程是如何形成的?”,“翻译的标准或准则是什么?”,“翻译的方法有哪些?”,“译者的责任到何时?”,“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此外开头的语言和结束的语言之间的关系又如何?”等是翻译研究中最基本的理论上的问题。但对此,至今学术界暂无统一的答案。也就是说,虽然翻译行为在很久以前就已出现,但与此相对的理论还不明朗。
由于翻译的历史悠久,各族人民大致认为翻译是各种语言之间的置换手段。那么,古时的学者们没有意识到关于翻译理论方面的问题吗?并不是那样。我们认为,翻译作为学问,没能够获得较稳固的地位,相关理论未能发展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第一,轻视翻译。常人忽视了翻译在人类文化、科学发展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翻译作为一种媒介的重要性。西洋学者将它称为“译者看不见的特性” 。对于翻译,人们的认知如此的低,翻译师的地位也不是很令人满意,因此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也只能变小。
第二,对语言和翻译的认知与人类的知识水准,且与全世界的知识水准存在联系。同时,翻译研究水准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准的制约。例如情报论,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发展机器翻译理论是无法想象的。虽然,古时的翻译研究被一般性的语言研究所代替,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就是语言科学的发展能够促进翻译科学的发展。但现代语言学的成立也仅仅只有60-70年,因此认为翻译学的形成早于语言学,这是非常困难的。
本文通过详细介绍翻译学发展过程的谭载喜教授的著作《西方翻译简史》一书来观察翻译论及其历史。
2.西方翻译史的研究
2.1 西方翻译实践与理论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是从古时就开始存在的活动。人类思想翻译的历史相当长久,与语言产生的时代相差不久。两个原始部落间的关系,从势不两立到相互友善,无不有赖于语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赖于相互理解,有赖于翻译。《圣经·创世纪》中记述的以色列约瑟兄弟旅居埃及,公元前449年希腊和波斯签订卡里阿斯合约,古罗马帝国为其军队招募日耳曼士兵,也无疑都要依靠译员的作用。在我国,例如孔子周游列国,在各地言语发音不尽相同、彼此交流甚少的当时,也不可能不通过翻译人员以“达其意,同其欲” 。然而,这些译员是谁,史书上并无明文记载,或尚未为历史学家所发现。西方的情况也是如此。因此论述翻译史,只能从有历史见证的时期谈起。
纵观历史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首先是起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喜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后世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在西方,宗教力量历来强大,特别是早期的基督教教会十分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奉的经典。《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罗马帝国末期和中世纪初期,教会在文化上取得了垄断地位,《圣经》和其他宗教作品的诠释和翻译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蛮族”建立各自的国家,宗教翻译便占有更大的市场,《圣经》被相继译成各“蛮族”的语言,有的译本甚至成为有关民族语言的第一批文字材料。
中世纪中期,即11至12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有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原来,早在九世纪和十世纪,叙利亚学者就来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把这些著作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后来,在托莱多译成拉丁语的许多希腊典籍便是从这些阿拉伯文译本转译的。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第四个翻译高潮是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歐各国普遍展开的16世纪及随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年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步“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先后用了17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成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部不朽的文学译著。总之,文艺复兴时期乃是西方翻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终于得到巩固,同时也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的巨大作用。
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其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西方翻译的第六个大发展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二次大战后,西方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经济逐渐恢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是翻译事业繁荣兴亡的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大。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则扩大到了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其次,翻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着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特别是在联合国和欧洲共同市场形成之后,西方各国之间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交往起着越来越大的实际作用。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兴办高等翻译教育,如法国、瑞士、比利时设有翻译学校或学府,英、美、苏等国在大学高年级开设翻译班,以培养职业翻译人员;2、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3、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
2.2 苏联翻译研究中的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
在西方的翻译史上,俄罗斯翻译历史的传统显得较深,因此有必要仔细探讨。必须指出,在欧美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当代翻译领域虽然同样存在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但它们不如苏联这两个流派那么引人注目。原因主要是,在二次大战后的英、美、德、法诸国,语言学派几乎垄断了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现代语言学在2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从40年代末起各种语言学理论更是五花八门,多不胜数。继而,语言学家把这些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各式各样的语言学也逐渐占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文艺学派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阵容,足以与语言学派分庭抗礼。这样,苏联翻译理论的两大流派之间便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新时期苏联理论研究的最大特点。
3.结论
在今天,全世界对翻译的关心程度大大提高是众所周知的。在许多国家设立了各式各样的翻译协会,开设了许多培养翻译类专门人士的学校和学科。在现代各个学科大力发展和专业化的情况下,翻译事业有望形成更为系统、科学性的研究。
从此刻开始,与翻译关联的一些错误的概念应当消失。特别是,在网络等划时代的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翻译这一工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连同科学发展,机器翻译也将会快速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作为独立的学科,也将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書馆.2006.
[2]金静雅. <西方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柳南英. <翻译是什么>.太学士.1991
[4]朴永善. <翻译学历史和理论>.崇实大学出版部.2003
作者简介:李仁哲,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