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因素如何影响产学研合作倾向:基于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据分析

2014-11-26蒋展鸿朱桂龙曹浩生

中国科技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共性产学研

蒋展鸿,朱桂龙,曹浩生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1 引言

在产学研合作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中,企业的所属行业被验证会对企业与学研机构的合作倾向产生影响:刁丽琳等 (2011)[1]对现有关于行业因素的国外文献进行整理后认为:从行业效应看,每个行业有自己特殊的知识来源和创新模式,对知识的传递方式也有特殊的要求。因此,部分研究如车维汉和张琳 (2010)[2]认为政府应该结合行业特点动态调整政府介入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制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效率。

然而,行业因素究竟是如何作用于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具体机制却并未得到深入探讨,进而如何根据行业因素的差异进行政策制定也就缺乏理论支持。因此,本文基于国家科技奖励中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简称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不同行业的产学研合作表现以及其产学研参与主体相关特征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试图探究行业因素如何影响产学研的合作倾向。

2 数据来源与收集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数据范围为选定行业 (经筛选,本文所选用的行业包括:采选业、轻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先进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医药制造业)在2000—2012年期间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选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作为研究样本的优点是:①时间跨度较大且项目数量多,能充分了解各行业的获奖变化情况;②其对获奖单位的信息记录要比其他国家科技奖励更加完善;③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对象是已经实施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实现了重大价值的科技项目,因此其相应的各行业产学研合作项目都反映了其行业内的前沿产学研合作特征,极具参考和研究意义。

在完成一手资料的检索后,对各获奖项目的所处行业、参与主体及数量等进行二次处理,最终形成本文的数据分析样本,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确定国家科技奖励中获奖项目的编号所对应的行业分类,选择从2000—2012年均有获奖项目且其数量较多具备统计价值的行业作为选定行业;第二步,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处搜集选定行业的获奖数据,并剔除部分与行业分类关联度较低的数据;第三步,根据项目参与主体的性质将主要完成单位资料细分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的数据,并把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的项目作为产学研项目。

最终,本文收集了10个行业共1034个获奖项目,其行业分布信息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样本行业分布信息

3 国家科技进步奖视角下的我国产学研合作倾向现状

对于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历史研究过程,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多种阶段划分方式:①基于时间轴上的国家科技政策出台以及产学研合作网络等宏观特征的变化,把1996年、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作为阶段转折点[3-5];②基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划分为单部门单链合作、跨部门单链合作、复合部门多链合作三个阶段[6];③基于技术形成过程涉及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不同阶段[7-8]。

在应用我国科技进步奖进行产学研合作现状分析的过程中,由于在选定行业中某一年的数据样本较少,为了确保统计过程的可靠性,本文在针对选定行业进行深入统计的过程中,将参照上述阶段划分的启示,把2000—2012年的科技奖励划分为 2000—2002年、2003—2005年、2006—2008年和2009—2012年四个阶段对数据进行处理,既确保了统计过程的可靠性,同时帮助发现不同阶段间的产学研合作表现是否存在突变现象。

3.1 产学研合作倾向趋势分析

截至2012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选定行业的1034个获奖项目中,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完成的数量共有653个,占比63%,显示出产学研合作对我国科技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由于每年所颁发的国家科技奖励数量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因此本文把年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占年项目总数的百分比作为考察产学研合作倾向的评价指标。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功能定位可大致概括为:解决企业的单元技术问题、促进系统性和复杂性技术合作以及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合作三类,然而目前针对后两者的合作却较少甚至不足[9-10]。我国广泛存在的产业共性技术说法就包括了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等概念,且一般来说技术应用范围越广,使用者越多,其共性就越强[11]。因此,本文同时把一年中有2家以上企业参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占年项目总数的百分比进行了统计,以作为评价以共性技术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倾向的评价指标。图2显示出2000—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以产学研合作形式以及多企业产学研合作形式的项目占比。

图2 2000—2012年产学研合作形式占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变化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以产学研合作形式产生的获奖项目比例总体上呈递增趋势,而且自2000年起,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国家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手段。此外,从2010年开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占比已高达80%以上,确立了其在我国创新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而用于评价共性技术导向的多企业产学研合作倾向指标虽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可是在2009年前增长速度缓慢且存在较大波动。可喜的是,在2009—2012年间,该指标表现出较稳定的高速增长势头,尤其是在2012年更创出了历史新高64%,这与我国在“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积极促进各产业对其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不无关系。可见,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产学研合作困境也逐步得到改善。

3.2 行业差异下的产学研合作倾向趋势分析

认为行业因素会对产学研合作的倾向或模式选择造成影响的文献,偏向于把其发现归因到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差异上:如谢园园等(2011)[12]发现行业类型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医药制造业和计算机软件业;刁丽琳等 (2011)认为产学研合作促进什么类型企业的创新与双方的所属行业不无关系,如高科技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主要以长期合作的产品创新为主,而其他传统产业则更侧重于短期合作的流程创新。

鉴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把所收集到的行业数据划分为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两类,划分原则除了参照《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高技术产业外,还详细研究了各选定行业中的获奖项目主要是流程创新还是产品创新,是否符合高新技术概念等因素 (最终先进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被归类为高科技产业,其余7个行业归类为传统产业)。随后分别统计出它们在四个划分阶段中的产学研合作表现,与3.1不同的是,本节把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与年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比值作为评价共性技术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倾向的评价指标,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行业差异下的产学研及其共性技术合作倾向

从图3中可以看出,传统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倾向总体上要优于高科技产业,但是两者的增长步伐相对保持一致。在共性技术导向的多企业产学研合作中,两者在前两个阶段差距较小,然而在阶段三和阶段四中却分别经历了先升后跌和先跌后升的两种截然相反景象,高科技产业在此过程中的波动尤为巨大,且在阶段四中其评价指标的值首次高于传统产业。上述情况验证了已有文献对不同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存在差异的发现,且两个产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倾向差异具体表现为它们在我国科技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导向及其增长速度两方面。

4 行业因素细分及其作用机制探索

产学研合作中各参与主体的技术能力是本领域较新的研究视角,大量研究认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大小将决定了产学研合作的倾向及其效率,如吴家喜和吴贵生 (2009)[13]以及陈劲等人(2011)[14]认为企业吸收能力是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关系的重要因素,Eom和Lee(2010)[15]通过分析韩国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认为并非任意合作模式都对技术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合作模式的选择需要与企业技术发展阶段相匹配。然而,学研机构的技术能力却较少得到深入探讨。此外,本文认为基于各主体技术能力形成的能力结构将会导致主体间的非产学研活动交互程度差异,最终决定了各参与主体是否选择产学研合作作为创新方式。因此,本节主要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各参与主体的技术能力和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评价,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其中的作用机制。

4.1 产学研参与主体技术能力评价

在评价产学研参与主体的技术能力大小时,本文采用在行业中各参与主体的阶段内获奖项目数与阶段内总项目数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该指标可反映出在某行业内,特定参与主体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能力大小。各参与主体的能力大小将会形成行业内的科研能力结构,即某一个或多个主体成为行业内主要研究成果产出主体。图4显示出在本文划分的产业和阶段内,各参与主体的技术能力大小变化及其整体结构。

从图4可以看出,在传统产业中,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能力都要比高科技产业高,然而高校在高科技产业中的表现却在总体上优于传统产业,即在高科技产业中,高校更有可能通过科研活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高科技产业中的企业技术能力相对偏弱以及高校技术能力相对较强的结构,将很有可能会影响它们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倾向。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在高科技产业中企业的技术能力也逐渐得到提升,而传统产业中的高校技术能力也逐步加强。此外,科研机构的获奖能力相对弱于企业和高校且其在传统产业表现较优,从这里可间接反映出我国自2000年以来的科研机构转制在科技成果产出以及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效果并不理想。

4.2 产学研参与主体互动关系评价

行业内产学研各主体的技术能力结构将会影响他们随后是否选择通过产学研合作或以其他方式 (单独研发或同性质主体间合作)进行科研开发活动的决策,假如其他非产学研合作方式更适合于科技成果的产生,那么相应的产学研及其共性技术合作倾向理应降低。因此,本文分别以阶段内的多企业合作和学研机构合作项目数占阶段项目总数量的比例代表企业间和学研机构间的互动,考察该两种互动是否会对产学研参与主体选择产学研合作产生影响,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图4 行业差异下产学研参与主体技术能力结构变化

图5 行业差异下企业间、学研机构间互动情况

从图5可以看出,在企业互动方面,传统产业在阶段三大幅上升后在阶段四出现轻微下降迹象,即其产业内企业采取独立研发或单独与学研机构合作研发的倾向相对提高,而高科技产业主要在阶段四出现大幅上升。两个产业的学研机构互动差异主要出现在阶段四:在企业间互动降低的传统行业中,学研机构的互动变得更加活跃。相反,高科技产业中的学研机构互动程度降低。除此之外,本文还统计了高校间互动和科研机构间互动作为下一节回归输入变量。

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探究上述基于行业差异下的细分评价指标是否会对产学研及其共性技术合作倾向造成影响,本文使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 19.0,以产学研合作倾向和多企业产学研合作倾向作为输出变量,以行业内产学研参与主体技术能力及其互动关系作为输入变量,对它们进行多元逐步回归计算,数据回归结果发现,促进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在传统产业中,产学研各参与主体的技术能力提升对产学研合作倾向有着直接的正向显著促进作用,根据其标准化系数可判定出,高校技术能力提升最能提高产学研合作倾向,而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作用相对次之。此外,学研机构之间的互动对产学研合作倾向存在负向显著影响作用;而在高科技产业中,产学研参与主体里面只有高校的技术能力提升对产学研合作倾向有直接的正向显著促进作用,且根据标准化系数判断,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企业间和学研间的互动提升。

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只有企业间互动的提升能显著促进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倾向。而以往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因素在此只能作为间接影响因素,它只能对企业间互动提升起到直接促进作用。除此之外,传统产业中的产学研合作倾向提高将会阻碍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倾向。

4.4 结果分析及机制提出

通过对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行业间的产学研及其共性技术合作倾向差异可以由产学研参与主体的能力和互动两个维度共同决定。学研间的互动分别对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起到抑制和促进作用,互动维度对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到自身内部的变化,还要结合能力维度中产学研参与主体的技术能力结构状况,原因是产学研参与主体在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前会根据其行业内能力结构和合作环境综合考虑并作出最终决策。此外,能力维度的变化也会对互动维度造成一定影响,但在回归分析中只能够解释一部分变化。因此,本文认为政策行为是影响互动维度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而共性技术产学研合作倾向不仅与企业间的互动有关,还会受到非共性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倾向影响,原因是其实施难度相对较低,当企业存在通过非共性技术的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水平的机会时将会优先考虑而放弃对共性技术的开发。此外,学研间互动对企业间互动存在促进作用,合理的解释是学研间互动的增强更有可能孵化出先进的共性技术,进而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基于上述一系列发现,本文提出行业因素作用于产学研及其共性技术合作倾向的机制框架如图6所示。其中,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主要差别在于创新类型上:传统产业更着重于流程创新,而高科技产业更着重于产品创新,该差异造成了行业内产学研参与主体的技术能力结构及政府行为的差异。

图6 行业因素与产学研合作倾向的作用机制

5 结论及展望

通过对选定行业在2000—2012年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进行了一系列的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文提出了行业因素作用于产学研及其共性技术合作倾向的机制。基于以上数据挖掘以及机制的提出,本文归纳出以下观点和建议,为政府根据行业差异因地制宜地制订产学研合作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1)行业因素可细分为能力和互动两个维度对产学研合作倾向产生影响。

企业技术能力被大量研究证实是影响产学研合作倾向及效率的重要因素,然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与此对应的能力却没有得到较深入探讨。除此之外,与产学研参与主体的合作环境密切相关的互动维度也较少得到重视。本文的研究成果发现,行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倾向在能力和互动这两个维度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并最终影响了其行业内产学研合作倾向。因此,政府在推动不同行业的产学研合作时也应根据其行业在此两个维度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

(2)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倾向提升,首要任务是确保高校技术能力的健康成长。

研究数据显示,高校技术能力提升是直接促进各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倾向提高的共性因素,而本课题组对多个科技企业进行访谈后也发现: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能力常常达不到企业要求的先进水平,导致企业更希望通过与海外展开国际合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取得先进技术来进行技术升级。为此,高校应该对其自身产出的科技成果进行反思,并积极寻求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方法。

(3)针对不同行业中产学研参与主体的能力和互动特征,挑选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除了高校技术能力提升之外,目前我国不同行业在产学研合作倾向中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传统产业主要由产学研参与主体的技术能力提升驱动,而高科技产业则更多地是由与合作环境相关的互动维度驱动。因此,政府应该根据行业中不同的主体能力结构和互动现状,有差别的推行各种合作模式:如在传统产业中继续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模式,而在高科技产业中则促进以学研机构主导的大学科技园的建立。除此之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然是促进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最佳产学研合作模式,但同时应该积极引导其行业协会的建设,确保企业群体对技术发展路径的认同并加强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

上述研究成果为理解行业因素造成的产学研合作倾向差异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视角,也为政府今后根据行业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提供了一些衡量标准。然而,本文研究数据样本主要局限在较宏观国家科技进步奖中,而在更微观并涉及具体企业的产学研活动以及不同行业中的政府行为是未来可深入的研究方向。

[1]刁丽琳,朱桂龙,许治.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展望与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2):48-57.

[2]车维汉,张琳.上海市产学研合作效率评价——基于行业数据的DEA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3):20-25.

[3]李世超,蔺楠.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的变迁分析与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1):21-26.

[4]刘凤朝,马荣康,姜楠.基于“985高校”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7:178-192.

[5]闫杰,缪小明,张丰,闫斌.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前沿演进趋势知识图谱[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151-156.

[6]彭锐,杨芳.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演进阶段及演进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J].科研管理,2008,29:38-4.

[7]申俊喜.创新产学研合作视角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2):37-43.

[8]葛如一,张朋柱.不连续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演变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3:26-28.

[9]孙福全.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计划分析及其启示[J].技术经济,2008,27(1):59-62.

[10]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概念、分类与制度供给[J].中国科技论坛,2006,(3):45-47.

[11]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12]谢园园,梅姝娥,仲伟俊.产学研合作行为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3):35-43.

[13]吴家喜,吴贵生.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09,27(8):1220-1227.

[14]陈劲,邱嘉铭,沈海华.技术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6):1223-1232.

[15]Eom B,Lee K.Determinants of industry-academy linkages and,their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the case of Korea as a latecomer in knowledge industrialization[J].Research Policy,2010,39(5):625-639.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共性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共性
马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