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 “自噬”效应障碍:机理、风险与对策

2014-11-26丁长青

中国科技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自噬商业模式效应

张 宇,丁长青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2.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1 引言

传统“互补”效应理论认为,企业通过提供范围更广和速度更快的创新产品或服务,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降低成本,增加客户忠诚度。该理论对激励和推动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笔者认为,持续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技术、工艺、产品或服务之间除了存在“互补”效应外,还存在“自噬”替代效应,它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具有一定阻碍作用。百年化学影像巨人“美国柯达公司”,早在1975年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由于担心该技术会“替代”其核心业务胶卷,而延迟开发,最终在数码技术竞争中失败并破产。在视频游戏领域,任天堂也曾因担心“自噬”效应而延迟推出16位机,最终让世嘉一度成为美国视频游戏市场领导者[1]。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范围越广、速度越快,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竞争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客户忠诚度;另一方面,却因不同技术间的“自噬”效应而增加沉没成本,侵蚀既有技术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增加既有技术成本回收风险。这可以说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一个“困境”。本文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自噬”效应机理、风险与对策展开研究,以期为企业摆脱“自噬”效应“困境”提供有益参考。

2 文献回顾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2]。他提出持续技术创新思想,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性的事实,就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即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3]。向刚指出企业持续创新,就是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一般为10年以上),持续不断地推出和实施符合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项目,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商业化,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4]。他认为企业持续创新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时间持续性、经济效益增长持续性和企业发展持续性[5]。夏保华认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结构就是企业从产品家族创新到战略技术创新再到新产品家族创新的循环往复过程[6]。理查德·福斯特研究指出在面临技术极限即进入技术间断期时,通常新进入者更容易战胜在位企业[7]。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研究指出,基于投资者利润和消费者认可的企业资源配置原则,不利于在位企业开发破坏性技术[8]。国内外在“自噬”效应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低端或多品牌产品间自噬效应问题[9-11];②传统渠道和电子商务渠道间的自噬效应问题[12-14];③新产品推出时机选择问题[15-16]。在技术创新持续性研究上,过去主要基于“互补”视角开展研究,而对“自噬”替代效应关注极少。在“自噬”效应的研究上,主要从品牌、渠道、新产品推出时机选择等方面开展研究,而对技术“自噬”效应研究少见。本文试图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中的“自噬”效应进行研究,揭示其形成机理和存在的风险,探索其解决对策。

3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自噬效应障碍的产生机理及概念模型

3.1 产生机理

(1)速度效应维度上的自噬效应。企业在技术创新速度的竞争中,既要应对竞争对手技术创新的加速还要处理客户产品技术需求的快速变化。技术创新速度太慢,则无法满足顾客需求,防御竞争对手;而技术创新速度太快,则技术创新成果又会过快“侵蚀”或“替代”原有技术成果,产生自噬效应。对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技术变化水平和速度的预期,若高于其实际水平,而快速推出技术产品,则会产生较高的自噬效应。这种自噬效应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软件产业,如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手机操作系统软件、各种应用软件等不同版本的快速升级换代。企业因担心自噬效应而低估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技术增长速度和水平,进而放慢技术创新步伐,则会失去顾客支持,输给竞争对手。

(2)多样化效应维度上的自噬效应。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成长性,塑造品牌形象,逐渐同时向多个目标市场提供不同技术组合的多样化产品。这种不同技术组合的多样化产品模式,对于充分利用共性技术,降低单项产品的技术创新成本,发挥范围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目标细分市场之间并不独立,对应的技术产品之间除了具有“互补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相互“侵蚀”和“替代”性,即具有自噬效应。这种技术多样化自噬效应较为突出的表现在手机、计算机、随身听等终端设备产业上。

(3)破坏效应维度上的自噬效应。企业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或破坏性创新。渐进性创新主要指连续的、较小的创新,它不改变主要技术基础或技术的组合方式。而根本性创新或破坏性创新则改变过去的技术基础或技术组合方式,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突破性或破坏性技术创新具有两种结果形式:一种是新技术产品对旧有技术产品没有替代性,另一种是新技术产品对旧有技术产品具有替代性。第一种结果形式,不会产生自噬效应,企业只需要克服路径依赖的障碍。而第二种结果形式,企业除了需要克服路径依赖的障碍外,还需要克服新技术带来的自噬效应。

(4)商业模式效应维度上的自噬效应。商业模式创新是较为高级的技术创新形式,其对企业的冲击最大,自噬效应最为明显,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最为突出。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或命题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其理念的改变也引发企业的运营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例如,在杀毒软件行业,杀毒软件企业过去一般通过光盘、软件包或在线安装的方式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并向终端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获得经济收益。一家杀毒软件企业率先向终端用户免费在线提供杀毒软件,并承诺终身免费升级。该企业通过免费使用,快速获取大量终端用户,产生网络效应,通过向广告商或第三方插件接入方收取费用及提供其他增值服务,获得经济收益。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对其产品提供方式、经营模式均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种自噬效应是极其巨大的。再如电子商务企业对传统零售业的商业模式产生了致命的冲击,国内家电连锁企业纷纷尝试转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3.2 概念模型

Foster[17]和夏保华[6]等人研究发现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进步呈相互交替的 S型路径(见图1),这种S型技术曲线模型对研究技术生命周期及技术扩散具有积极意义。但笔者认为,该S技术曲线模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技术创新产品往往是多种技术组合的产物,相同或相近的性能下,通常包含多种技术组合的创新产品,故图中曲线应该表示为曲线束更为合理,例如冰箱性能除了容积大小、结构设计外,还可能涉及电机能效等其他技术;②从模型看,只能反映技术创新产品的性能落差,还不能反映技术产品的市场适应情况,根据市场细分理论,顾客需求具有差异性,不同技术组合产品,具有不同的目标顾客,并不是性能最佳者就能获胜,有时技术供给过分高于市场需求水平,也会导致失败,如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许多国外知名学者也强调技术组合的重要性,如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就提出价值网的概念[8],而Ron Adner则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18]。

笔者结合S技术曲线模型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需要,对原有的S技术曲线模型进行扩展,构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自噬效应障碍产生机理概念模型 (见图2)。扩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将S曲线修订为曲线束;②将“性能-时间”二维结构扩展为“性能-时间-市场三维结构”。扩展后的模型,能够体现技术创新的组合性特征,同时也能够与市场细分理论相兼容,对现实现象也具有更好的解释力。

图1 S技术曲线模型

图2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自噬效应障碍产生机理概念模型

扩展后模型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自噬效应障碍产生机理的解释。在图中A1技术组合产品与A2技术组合产品,在技术上具有一定交叉性,其对应的终端用户,也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即目标市场具有一定交叉性。这两种产品对应市场之间的交叉部分A,即为两种技术产品产生自噬效应的区域,在该目标市场上,它们相互“蚕食”、 “替代”。这种自噬效应也就是我们前面所阐述的技术多样性维度上的自噬效应。技术组合B1和B2,其技术组合结构基本不变,而相应性能提升,但由于更新速度太快,B2对B1的市场具有自噬效应,对应的交叉区域B,就是其发生竞食的目标市场。这种自噬效应,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述的速度效应维度上的自噬效应。而模型中对应的C1到C的转变,就是技术轨迹发生了跃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技术组合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对企业而言就是面临根本性或破坏性技术创新的挑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破坏维度上的自噬效应。从D1到D,涉及范围更广更为彻底的技术变革,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商业模式变革,这种自噬效应就是我们所说的商业模式维度上的自噬效应。

4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自噬效应障碍的潜在风险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速度过快,则会对旧有技术产品产生自噬效应,甚至可能导致旧技术产品的前期投入成本难以收回。而若技术创新过度追求多样化,则会产生不同技术产品之间的自噬效应,新技术产品可能会快速侵蚀横向技术产品的市场,导致被侵蚀产品的前期投入难以收回,范围经济难以发挥,增长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破坏效应下除了导致技术产品自身的自噬外,还对设备资产、人力资本等专属性资产产生破坏性影响,处理不好会导致企业面临生存的风险。商业模式效应维度上的自噬效应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深刻,如若企业不能顺利转型,则企业要面临生存风险。以下从速度、多样化、破坏和商业模式四个效应维度总结自噬效应障碍的潜在风险 (见表1)。

表1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自噬效应障碍的潜在风险

5 对策分析

根据以上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自噬效应障碍的产生机理及潜在风险的分析,为了帮助企业克服这种自噬效应障碍,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对策建议:

(1)在竞争对手和市场需求之间平衡创新速度。企业持续技术创新速度,既不能低于竞争对手,也不要过度高于竞争对手的发展水平,只要略微超过竞争对手,满足市场需求即可。过度满足市场需求,即产品技术供给高于市场需求水平,也不可取。要在这两个约束条件下取得均衡,一方面高度关注和刺探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情况。这样可以避免速度效应维度上的自噬效应。

(2)降低技术产品之间目标市场的重叠性。技术产品的技术组合,尽量能够在性价比、个性化等方面拉开一定的差距,从而分别获得不同层次和个性特征的用户群的支持,从而避免目标市场重叠而产生“多样化”效应维度上的自噬效应。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对客户需求进行细致调研,并分类,将其分类与技术产品的特征结合起来,尽量避免相互之间的重叠。

(3)高度关注技术极限及潜在的替代性技术。当企业通过长时间、大量研发投入,而技术提升缓慢时,就要考虑技术极限产生的可能性。一旦技术极限出现,就要高度关注潜在的替代性技术。一般这种新型的替代性技术,一开始并不直接和主流产品在主流市场上竞争,而是在一些新兴或边缘市场上出现。而且出现之初,其性能往往也并不高于主流产品的性能,但其经过发展,会慢慢超过主流市场产品的性能,进而逐步侵蚀主流市场。一旦发现潜在的替代性技术,由于替代性技术出现早期,其市场规模较小,单纯从事这一替代性产品,难以支撑大主导企业的增长需要,往往可以兼营主流产品,并设立独立机构或公司从事潜在技术的开发和生产,以避免破坏效应维度上的自噬效应发生。

(4)密切注意价值网或创新生态系统内的相关产业的技术变革。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总会面临价值网或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其他产业的技术革新,一旦价值网或生态系统内的其他产业发生技术变革,往往会催生企业的商业模式变革。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奇虎360在杀毒软件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即快速通过免费服务获取用户,并通过永久提供便捷在线免费升级留住用户,在没有互联网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你很难想象360能如此迅速占领近几亿人的市场。再如,当前的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的挑战,也需要互联网和物流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1]Robert A Burgelman,Modesto A Maidique,Steven C Wheelwright.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向刚等.持续创新:重要性及基本概念[J].经济问题探索,1996,(6):4-7.

[5]向刚.企业持续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夏保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结构[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7]理查德·福斯特.创新:进攻者的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8]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9]K Sridhar Moorthy,I PL Png.Market Segmentation,Cannibalization,and the Timing of Product Introductions[J].Management Science,1992,38:345-359.

[10]Charlotte H Mason,George R Milne.An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Cannibalization within Product Line Extensions and Multi-brand Strategi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4,31:163-170.

[11]杨宏浩.多品牌战略中的同类相食现象分析[J].财经论丛,2007,(5):97-101.

[12]Frederick JRiggins,Sridhar Narasimhan.Overcoming Product Cannibalization in the Online Channel using Personalization Technology,Community Access,and Intertempor al Price Discrimination[EB/OL].Working paper,November,2001,http://misrc.umn.edu/workingpapers/fullPapers/2001/0123_110101.pdf.

[13]Jill Avery,Thomas JSteenburgh,John A Deighton,Mary Caravella.Adding Bricks to Clicks:The Contingencies Driving Cannibaliza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in Multichannel Retailing[EB/OL].Working paper,February,2011,http://www.hbs.edu/faculty/Publication%20Files/07-043.pdf.

[14]Joseph Pancras SSriram,V Kumar.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Retail Expansion and Cannibalization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J].Management Science,2012:1-18.

[15]Harald Jvan Heerde,Shuba Srinivasan,Marnik G.Dekimpe.Estimating Cannibalization Rates for Pioneering Innovations[J].Marketing Science,2010:1024-1039.

[16]张红琪,鲁若愚.高技术服务业产品侵蚀时机的选择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0):41-44.

[17]Foster R.Innovation:the Attacker's Advantage[M].Summit Books,New York,1986.

[18]Ron Adne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98-107.

猜你喜欢

自噬商业模式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商业模式从0到N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自噬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亚精胺诱导自噬在衰老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自噬在不同强度运动影响关节软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
2006-2007年度商业模式未来之星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