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池、风府穴位注射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60例*

2014-11-26龚国胜朱以蔚康小燕汪卫萍王建利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颈性风池针刀

龚国胜,朱以蔚,全 坤,康小燕,汪卫萍,王建利,祁 嘉,鲍 飞

(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湖北十堰442004)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部病变压迫椎动脉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交感神经兴奋出现的以头晕、头痛为主的一种综合征。常伴随视物不清、恶心、呕吐、心律不齐、心慌、眼球震颤、记忆力减退、精神抑郁、猝倒等症状。临床上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一般都具有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为此,我科自2010年1月1日~2013年8月1日对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纳于科研项目进行临床研究。现总结出风池、风府穴位注射、针刀松解结合静脉给药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科研课题组的120例患者均系在我科就诊病人,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风池、风府穴位注射结合针刀治疗(治疗组)60例,针灸治疗(对照组)60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40~70岁(平均55岁),病程6天~360天,平均84天,所有病例均有颈椎间盘CT、脑血流图、颈椎X线片、正侧片、左右斜位及张口位片,其中58例示C3~7椎间盘突出(或膨出),57例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2例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张,50例显示骨质增生,12例显示环椎后结节上翘,4例寰枢关节半脱位。主要症状头晕伴恶心26例,耳鸣耳聋17例,头痛8例,颅内占位性病变1例,颈肩部疼痛13例,肢体麻木、感觉异常6例,猝倒1例,视物不清、horner征2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45~70岁(平均57.5岁),病程7天~300天,平均80天,其中50例示C3~7椎间盘突出(或膨出),51例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0例颈椎生理曲线变直、反张,49例显示骨质增生。主要症状头晕伴恶心32例,耳鸣耳聋17例,头痛9例,颈肩部疼痛15例,肢体麻木7例,短暂意识缺失1例。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转侧尤甚,可伴头痛,恶心呕吐,短暂弱视或失明、耳鸣,感觉或运动障碍,颈部酸痛、僵硬;②全部病例均经X线摄片发现有颈椎关节增生,椎体前后缘变尖,骨刺形成,椎间盘变性,或CT扫描诊断为颈间盘突出;③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TCD)提示椎动脉供血不足。

1.3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患者;②有颈椎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的患者;③耳源性、高血压、颅内占位、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穴位注射 患者颈部备皮,取俯卧位,在后发际正中线直上1寸处(中医手指同身寸法,1寸约2 cm)取风府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相平处取风池穴,用龙胆紫药水记号笔做穴位标记,常规消毒后,将2%利多卡因2 ml、当归注射液2 ml、麝香注射液2 ml混抽于10 ml口腔专用注射器内,在风府穴处直刺0.5~1寸,待酸麻胀感明显后(针灸学称得气)推注药物2 ml,在两侧风池穴处针尖微朝下向患者鼻尖方向斜刺0.8~1寸,两侧风池穴各注射2 ml。

2.1.2 穴位针刀 穴位注射2~5 min后,风池、风府穴局麻效果凸显,常规消毒,在无菌操作下,用4号针刀沿穴位注射的角度及深度,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提插切割、松解分离,术毕用创可贴贴刀口处。

2.1.3 静脉给药 第一组: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盐酸丁咯地尔针0.2 g;第二组: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盐酸川芎嗪针80 mg;第三组: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黄芪注射液30 ml;10日为一疗程。

2.2 对照组

采用针灸治疗。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取百会、风池、天柱、大杼、四神针、太阳、印堂及颈椎两侧夹脊穴。腧穴部位常规消毒后,用28号1寸毫针。百会穴向后顶方沿皮下平刺0.8寸,风池向鼻尖方向刺0.5寸,行平补平泻法,患者需有酸麻胀感。余腧穴常规刺法,得气后接达佳牌6805-AII,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25 min,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采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2],该量表包括眩晕程度8分,眩晕频率4分,眩晕持续时间4分,颈肩痛2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6分,满分30分。分别对治疗组及对照组的60例患者治疗20天后进行疗效评价。

3.2 统计方法

对治疗前后评分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统计治疗后的效果。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功能评分为14.74±3.36,治疗后25.74 ±1.14。对照组治疗前功能评分为 14.14 ±3.67,治疗后20.17±3.61。对各组组内的治疗前后评分进行两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两组对改善眩晕、头痛、视物旋转等症状均具有明显作用,而风池、风府穴位注射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更确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功能评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功能评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20天后治疗组14.74 ±3.36 25.74 ±1.14对照组 14.14 ±3.67 20.17 ±3.61 t-0.175 7.634 P 0.872 <0.01

4 讨论

颈性眩晕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症状复杂,好发于中老年人,并且近年的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3]。大多数认为颈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导致血流障碍,使脑供血不足遂产生缺血性眩晕症状。近年来较多学者[4]认为颈椎不稳、颈交感神经兴奋紊乱与颈性眩晕有密切关系。当头部过度后仰或过度侧屈、旋转,易诱发颈椎中的钩椎关节囊及小关节、椎动脉壁、颈椎后纵韧带等部位的交感神经末梢产生兴奋,同时颈椎的失稳,刺激了颈部的交感神经纤维引起血浆神经肽(NPY)释放增加[5]。或椎间盘突出压迫或刺激颈交感神经,或长期的颈椎退行性变,使颈椎正常的力学平衡、代谢平衡打破,促成炎症因子、组织胺、缓激肽、五羟色胺等化学物质堆积,若刺激交感神经则产生异常兴奋,若刺激神经根则产生疼痛,导致椎基底动脉反射性收缩,引起后循环供血不全,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风府穴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约2 cm)处,解剖结构由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韧带、黄韧带构成,穴区内有第3颈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再深层有硬脊膜和脊髓。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中风等症。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相平处,解剖结构由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构成,内有枕小神经、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长期的颈椎病患者,容易导致头颈部慢性损伤,局部可产生炎性渗出,形成瘢痕、粘连、挛缩和堵塞,引起同组织内部、不同组织、或相邻组织器官之间的运动轨迹不同。也就是针刀医学认为的动态平衡失调。当颈部风池、风府穴周围软组织运动时,就会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6]。所以要想使动态平衡恢复,首先用2%利多卡因、当归注射液、麝香注射液各2 ml混抽于牙科专用的10 ml注射器内,后注射于风池、风府穴。其中,牙科专用注射器具有针头细而长,与针灸针粗细及长短接近,易于得气,不易伤及神经、血管、周围组织等特点,患者易接受。另2%利多卡因局麻药,具有起效快、作用强而持久、穿透力强及安全范围较大等特点,同时无扩张血管作用,对组织几乎没有刺激性[7]。当归注射液含有挥发油及水溶性成分,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蒿本内酯、当归酮,水溶性部分会有阿魏酸、琥珀酸、多糖、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促进造血、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扩张血管、降压、增强免疫力、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主治眩晕、心悸、风寒湿痹[8]。麝香注射液主含麝香酮、麝香吡啶、多肽、雄激素等,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兴奋和抑制的双重作用,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的作用[8]。以上3种药物合用于风池、风府穴,发挥治疗眩晕、抗炎止痛、活血通经、开窍醒神的功效。

穴位注射2~5 min后,局麻效果凸显,用针刀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四部进针法,在风池、风府穴处进针刀0.8~1寸,纵行疏通剥离、提插切开剥离、横行剥离、切割松解等刀法以恢复颈部动态平衡。术毕后,让患者极目远眺,一般会有眩晕消失、头脑清醒、精神倍增的效果。

静脉联合用药中,盐酸丁咯地尔为肾上腺受体拮抗剂,能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改善红细泡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增加氧分压的作用。主要适应症是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耳聋、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减退、定向障碍等[7]。川芎嗪注射液在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是氧化反应,代谢产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药理作用有抑制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镇静镇痛、平滑肌解痉等[8]。黄芪注射液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等功效[8]。该3种静脉药联合使用,可有效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微循环及脑供血不足。

从以上治疗方法可以看出,在风池、风府穴注射抗炎止痛、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用小针刀纵疏、横剥、提插、松解,解除局部软组织瘢痕、粘连、挛缩和堵塞;用丁咯地尔等药物扩管降压、增强造血及心肌收缩、抗脑缺血、镇静安神,最终达到降低颈交感神经兴奋、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解除颈性眩晕的目的。其方法简单,便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198

[2]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3]王君鳌,陈文治.传统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J].中医正骨,2004,16(11):49 -51

[4]Denaro V,Di Martino A.cervical spine surgery: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1,469(3):639 -648.

[5]杜协彬,张军,齐越峰,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缩血管活性肽类物质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骨伤,2003,16(5):262 -263

[6]吴绪平,张天民.针刀医学临床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8-39

[7]杨宝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6-125

[8]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47-220

猜你喜欢

颈性风池针刀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抽动障碍儿童风池气池色泽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墨风池诗词选
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