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如何策划一项受教师欢迎的教研活动
2014-11-26胡新秀
胡新秀
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区域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大有裨益。但长期以来,学科教研活动大多数都是由教研员选一个主题、定一个时间、找一个地点、指定几位教师上几节课,会议通知一发,教师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最后由几位专家教师做出点评。这种自上而下、参与程度不高的教研活动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教研员如何才能策划一项受教师欢迎的教研活动呢?
一、理念引领,准确定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课改以来,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师角色发生明显的转变: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身为“教师之师”的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常常作为专业引领者,为教师提供具体的学科帮扶与业务指导,理应在课程变革中一马当先。因此,在教研活动策划时,应当走出“教学指导者”的身份,改变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从重统一、重规范走向专业引领、学科示范,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的一员,积极参与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共同营造“合作研究、平等对话、经验共享、资源共建、质量共赢”的教研学习文化;同时,教研员需转变教研活动的“学校本位”意识,立足于“基于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教研价值取向,将教研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科课程改革实践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学科校本研修提供专业支持,让教研活动真正扎根于学校,落脚于学科组,并逐步以点带面,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区域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合理选题,以研促教
学科教研中活动的策划,关键是选题。有了好的选题,活动就成功一半。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有太多的需求有待满足,但是我们又不能期待通过一次教研活动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突出重点,合理选题成为教研员策划一项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一环。教研员需要反复和经常性思考:哪些问题是教师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教师的哪些需求是最需要满足的、哪些需要可以满足的?教研员如何做到一次活动“影响一阵子、带动一群人”?这些都需要教研员在日常教研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充分调研、论证和取舍。事实上,任何一次教研活动,都会有一个问题背景。问题在于我们能否从中提炼出适切的教研问题和议题,进而提炼为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适切的教研活动选题应当明确具体,紧贴一线教师之所急,与活动参与者的专业需求一致;同时,选题还应根据参加活动对象不同,在定位和导向上有所差异。比如:
笔者所在区域内一所中学在开展“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校本教研活动时遇到阻力,教研组长向教研员求助。教研员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发现教师们对校本研究本身并不排斥,由于对现有的教学问题头绪较多,缺乏问题筛选和聚焦的能力,导致在具体教研活动实施方案上显得无所适从。考虑到该校在全区属于中等水平,若选择在该校开展校本课程培训具有普遍意义,于是笔者在该校精心策划了一场“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教研活动。活动前,教研员安排该教研组内教师结合教材、教参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照“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个人备课,修订导学案,并要求每位教师在第二天的集体备课中必须发言。活动当天,教研员带领全区骨干教师前往该校,参与集体备课,为教师们答疑解惑,献计献策。有的教师在发言中提出“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符合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教研员首先肯定了该教师看法的合理性,以民主和开放的姿态,拉开了本次教研活动的序幕。
由于事先对“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做了充分研究,随后教研员指出“361”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课改精神和新课标理念可谓相当契合,得到了在场的各位专家、老师的一致认同。接着,教研员因势利导,指出该校在开展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研时,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并抛出结合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开发“具有英语学科特色”的“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活动伊始,教研员就站在理论高度巧妙地将校本教研中的难题转化成了教研契机,化解了教师们的畏难情绪。接下来,教研员和专家教师们对该教学模式的修订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课堂上自主自学和互助互学应该怎么处理;课堂设计中如何体现分层教学;班级间的分层教学该如何处理;教师课堂提问怎么设置等。思维的碰撞使教学设计和导学案的内容逐渐充实。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指导,教师们对学校的校本教研从怀疑、困惑到充满信心。
坚持以研促教。在集体备课结束时,教研员安排了经验比较丰富的两位教师先上示范引领课,再帮助他们“磨课”,进而持续组织听课、评课。教研员同样全程参与,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宝贵意见。在这种浓厚的研究氛围下,一些教师还主动写了教学反思和课例评析,这种自觉的行动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更可贵的是,由于安排了全区骨干教师参与,这场教研活动在全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开展自己的校本课程研究,全区上下“以研促教”已蔚然成风。
三、丰富活动,全员参与
以往的教研活动,从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常常是上课教师在忙,评课专家在忙,听课教师很清闲,只需带着耳朵当看客,对那些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特殊群体教师,更是成为教研活动陪客。作为区域教研活动主持者与策划者,教研员应努力使每次教研活动成为触发每位参与者思考、研究问题的契机,让教师通过活动展示和交流,推动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为了丰富区域教研活动形式,提高普通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广度,依托网上教研平台,开展校际教研活动的创新,已成为许多教研员的主动选择。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教研员的教研方式发生了转变。有的教研员为本学科设置了学科公开邮箱、学科QQ群,微信朋友圈,促进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教研活动全员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在2013年暑期,笔者所在区域引进了省级中学英语教师“引智培训”项目。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一线教师与外籍老师形影相随,耳濡目染,充分体验了美国的第二外语教学的特点,进一步加深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特征的认识与理解。为了捕捉参训教师在英语现场教学过程迸发的思维火花,在培训期间,教研员要求每位参训教师及时记录自己的培训心得,由教研员整理后发布在区域英语学科教研平台上,供本区其他英语教师学习、交流和讨论。譬如:以词汇教学为例,以往教师们总是抱怨“牛津”教材词汇量大,学生缺乏语境,学习效率低下,却从未对自己的词汇教学方法进行检讨——通过多媒体呈现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造句,这些就是“在情境中呈现词汇”吗?这样的英语词汇教学有效吗?在外籍教师的课堂上,学员们采用小组学习的模式,通过词汇搭配、造句、绘画、表演等各种活动,自己探究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汇学习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随后的“编写小故事”并制作活动插图的过程中,许多学员开始有意识地将所学的词汇用到了他们的生活故事中,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这种体验式的培训项目,要让教师在活动交流、实践中,逐步体会和认识到: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从本次“引智培训”活动效果看,该项目的活动在全区英语教师中反响热烈。究其原因,学科教研活动方式的改进,突出现场教研、实景模拟,小组教学。全区初中英语教师对“引智培训”项目的认可度有了很大提高,通过优化教研活动的组织流程:“聚焦问题、合理选题,提炼主题,优化过程,人人参与,保证实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客观上说,通过教研方式的转变,笔者发现初中2014年暑期的“引智培训”项目参训人数和培训质量都有显著提升。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学习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之时。因此,作为教师之师——教研员,应在策划教研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动其参与教研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项教研活动成为促进教师“微成长”的契机,在支持教师成长中成就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