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日报》为东北人民传递八载时事政情

2014-11-26李园园

共产党员·上 2014年11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本溪日报

李园园

1945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份大区报纸《东北日报》在沈阳正式创刊。1954年8月31日,《东北日报》随着东北大区的撤销而停刊。在其存在的8年零10个月时间里,《东北日报》不但及时宣传了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英勇作战、节节胜利的消息,同时也对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乃至东北人民积极恢复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作出大量详实报道,在党的新闻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1945年9月底,以彭真为领导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沈阳成立,并提出了依靠“二万干部、十万兵、一张报纸”开辟东北解放区的工作口号,其中这“一张报纸”指的就是《东北日报》。

半公开半地下 隐蔽环境下艰苦办报

抗战胜利后,苏联政府与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根据相关条约规定,苏联驻军不允许共产党在沈阳公开办报出刊。为了让报纸能在沈阳及早安全出版,又能避开与苏方的外交冲突,东北局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在报社地址一栏写上“山海关”三个字,借用“山海关”这个假地址,来掩护“沈阳”这个真地址。就这样,于1945年11月1日在沈阳正式创刊的《东北日报》,从第1期到第10期,报头上都有印着“山海关”字样的社址,直到国民党军队进犯山海关,这个“借用”的地址才在报头上消失。

当时,沈阳社会秩序混乱。为了不被敌对势力破坏,《东北日报》一直处于半公开半地下的状态。社址位于比较隐蔽的浩然里两座不起眼的二层青砖小楼上,报社的大门口挂着“文化社”“辽宁省教材编审处”等牌子以掩人耳目,报社工作人员也大多伪装身份。同时,为了保证报社的安全,东北局还专门派遣了一个警卫连保卫报社。

创刊时的《东北日报》为四开两版,报头是由吕正操将军题写的。创刊号《发刊辞》明确阐明:“本报是东北人民的喉舌,它以东北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以东北人民的意志为意志,反映人民的要求,表达人民的呼声……一切都为东北人民而服务。”发刊辞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共产党的机关报,但就其宗旨和服务对象,事实上就是东北局的机关报。因此,报社也成为国民党的眼中钉,屡遭破坏,报社张贴的标语多次被撕毁,报社还曾被打黑枪。

此外,报社还面临着人手短缺、办报物资匮乏等困难。由于缺少人手,报纸极少刊登地方新闻稿件,主要以新华社的电讯稿为主。最初,报社没有电台,报纸前期的稿件主要来自关内解放区的报纸。由于路途遥远,《东北日报》刊登的新华社消息几乎要滞后十天左右。从第9期开始,报社终于有了自己的电台,报纸上才登出了近日的新华社电头的消息。由于没有足够的印刷设备和固定的印刷地点,《东北日报》有时在原盛京时报社的印刷厂印刷,有时则在伪满洲日报社的印刷厂印刷,甚至还要跑到一百多里外的本溪印刷。报社员工刘登奎在带着制好的纸型去本溪印刷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当时《东北日报》的发行量不大,一般在几千份到两万份之间,发行范围也只限于沈阳市内和周边地区,大部分免费赠阅给机关和部队,只有少部分卖给普通百姓。

漫画成为报纸特色 华君武被列入暗杀名单

《东北日报》的特色之一是漫画。说到漫画,就不能不提华君武,当年报纸上的漫画几乎都是他画的,尤其是他塑造的蒋介石漫画形象,蜚声东北乃至全国。

华君武于1945年参加鲁艺文工团,由延安前往东北解放区,被安排到东北日报社工作。由于当时报社条件简陋,没有制锌版的设备,无法印刷漫画,华君武先在报社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文字记者。为了能写出鲜活生动的报道,他常常深入吉林、本溪、东丰、西丰等一线实地采访,积累了大量真实鲜活的素材。

从1946年5月起,华君武开始在《东北日报》上发表漫画作品。到1947年年底,仅仅一年半的时间,他就在报纸和其他画报杂志上发表了130多幅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磨好刀再杀》。他笔下的蒋介石,身穿一身美国大兵服装,光头、高颧骨、小胡子、凹眼睛,太阳穴上还贴着一块四方形的黑膏药,把蒋介石刻画得入木三分。那时,在哈尔滨等地的街头、火车站,到处可以看见刊登着华君武漫画的印刷品。国民党特务机构把他列入了暗杀的黑名单,罪名是“侮辱领袖”。1947年彭真视察《东北日报》时,特地叮嘱报社的负责人李荒说:“以后华君武上街要当心点,一定要注意安全。”报社就给华君武配了一把手枪,用来防身。

华君武在东北工作的四年半时间,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平均两天就能画一张。据当时一项调查统计,80%的读者表示“喜欢漫画”,“最喜欢华君武的漫画”,华君武也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漫画家之一。

以笔为枪 报道战情鼓舞民众

从1945年11月《东北日报》创刊,到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在这三年里,《东北日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紧紧围绕东北解放进行深度宣传,通过及时报道前线战情及敌后剿匪等内容,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东北解放战争画卷。

报社派出专门的军事记者,对东北解放战争的不同阶段进行及时报道,做到紧跟斗争形势,突出军事宣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使我军由被动变主动,报纸连续刊发战役胜利的消息,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共发表110多篇消息、22篇通讯、4篇评论,同时配发军事地图和战地照片,充分报道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和我军英勇作战的事迹。这些报道不仅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也让人民看到了全国解放的曙光。

报纸既重视前线战场,同时也报道敌后的剿匪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报道,就是1947年2月19日发表的《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后来,曲波根据这个事迹,写成小说《林海雪原》,使杨子荣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此外,《东北日报》还接收部队送来的稿件。1948年7月22日,《东北日报》第一版报道了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消息,配发了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所写的《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的短评,这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对董存瑞进行报道。不久,新华社根据这个线索,加以补充采访,董存瑞的英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

辗转五地 传递八载东北政情

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地区战局几经变化,《东北日报》的社址也随之进行过五次大的转移。1945年11月23日,由于战局改变和苏军要求,《东北日报》随东北局一道撤出沈阳,转移到本溪,在本溪办到1946年2月2日,共出了40期日报和8期号外。因国民党军队进犯本溪,报社又随东北局向吉林海龙县转移,并在海龙县办报两个月。1946年4月28日我军解放长春后,报社迁至长春复刊,并开始使用毛泽东题字的报头。一个月后,由于国民党进犯,5月23日,报社又被迫转移到哈尔滨。在哈尔滨,报社机构人员日渐增多,报纸发行量也迅速增加。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的同时也宣告东北全境解放。《东北日报》跟随东北局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创刊地——沈阳。1948年12月12日,《东北日报》第1051期在沈阳出版。自此以后,《东北日报》进入了平稳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并成为东北人民了解社会政情的重要媒体。

1954年8月31日 ,随着全国行政区域的调整和东北大区撤销,《东北日报》停刊,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本栏编辑/牛泽群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本溪日报
打了疫苗还感染,为何还要打疫苗
两会党报传播力总榜出炉:浙江问鼎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特点分析
灵感日报
挖出来的白云绿水
本溪红叶
本溪以药都之名重振
解放战争时期延边地区的剿匪斗争
本溪水洞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