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心理援助工作的建设性思考
2014-11-25朱媛
摘要:本文基于对心理援助服务工作现状的调查和思考,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地区性青少年心理援助工作的总结经验。明确心理援助的概念内涵,政府主导建立公益性的心理援助体系;针对青少年心理援助,需建立明确的甄别标准和工作程序;地方性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需要整合政府资源,以社区心理服务为切入点,建立专业化的项目、工作程序和资源库。
关键词:心理援助;青少年;社会服务
基金项目:广安市2013年度普教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危机援助中心的建设及突发事件的心理援助研究”(2013-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80
心理援助体系建设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较为成熟的心理援助体系已经把重点放在了预防性干预上,侧重于普及危机教育和建设心理疏导标准程序。政府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需站在统筹的层面上建立公共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索适合地情的公共教育形式,提供权威支持和进行心理应急干预的组织协调,从而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效率。对此,本研究侧重于心理援助软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1 明确界定心理援助对象的范畴
地方性心理援助体系无法针对全年龄段进行一次性建设,基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特殊性和集中性,援助体系首先可以从这一领域出发进行项目建设,待项目成熟后实现经验模式的迁移,对此,明确界定和甄别援助对象是第一要务。为了便于心理援助工作者操作,本研究借助相关研究的结果将需要心理援助对象基于心理工作实践分成六大类型,其中包括:)学业问题、重大疾病、经历家庭变故等重大事件的心理适应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异性交往问题、其他,如有精神疾病史等其他有明显适应性问题的情况[1]。
2 政府主导将心理援助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整合
我国在工青妇团、学校、司法等部门都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各类服务,预设大量基金,但由于资源分散、项目不清晰、服务机构间没有良好合作,服务人员和设施重复设置且任务单一,没有优化资源,使得青少年接受服务的机会、内容和质量都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项目经验,政府主导整合各类基金,根据青少年及其家庭实际需要设计心理健康服务综合项目,以项目方式划拨资金。
一是政府主导统筹各职能部门,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实现资源优化和职能相对分工,确保更多青少年及其家庭有机会获得所需心理健康服务。并从城市规划和社会管理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规划,逐步引导社区卫生机构发挥主体作用,开发建设规范化的服务流程和多元化的社区服务项目,形成一种从管理到服务、从规范到专业的发展模式,完善社区服务扶持政策。同时,允许和鼓励有资质的个体心理服务机构以连锁化经营模式深入社区,丰富服务体系。
二是针对预设性的社会危机问题建设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根据《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建设危机事件分级标准、信息交流平台、专家队伍库、资源库等,形成联动性的工作预案,并加强公众宣传和行为预演。
3 专业机构根据需要建设项目,优化服务内涵
3.1 转变心理健康服务观念,以预防为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环境的健康促进模式
心理援助工作不只是应急,更应建立在日常宣传教育基础上进行发现式工作,引导个体提高认识、检查和发现自身及周围人群潜在心理危机,能较早地解决问题。强调援助的发现性不同于传统方式的自我检查,需要建立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心理健康检测指标,提供科学的全面开放性的检测平台,促进个体及其社会群体功能正确认识问题,主动寻求专业渠道解决问题。同时心理宣传工作可配合专业治疗工作开展支持性服务工作,如鼓励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提供社会支持、健康后的自我持续教育等。
3.2 开发并建设多种心理服务项目
深入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先进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如意大利心理卫生服务建立了社区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其服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家庭治疗、危机干预、康复指导服务,以及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2]。建立系统的援助体系,以预防为主,分级建立援助项目,如三级为宣传教育、文化建设为主,二级以指导建议和初级咨询为主,一级为高级咨询和心理治疗;逐步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心理服务项目可建多元化模块,在设计服务方案时,根据援助对象需要合理选择模块,引导援助对象及其家庭参与到服务计划,建立以儿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团队,采用环绕服务模式确保各个服务机构不脱节,实现工作的对接和互补,在减少患者心理和行为上的症状的同时提升家庭的功能,防止问题的复发[3]。服务中心可与研究机构建立联系,既可培训合格服务者,也可开发更有效的服务方法、提供理论—技术支持等。
3.3 建立基本的援助程序
一是分析常见心理援助问题,针对性地制定主要应对程序,如情况收集的程序、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等常规程序;二是界定社会突发事件的范畴,建立事件应对的准备行动的程序、通告情况的程序、专业工作组行动的程序等,并确认每位工作人员熟悉实施专业心理援助的常规工作程序和突发事件的八项处理程序。同时,建立心理健康的具体指标,从认知、情绪、行为层面了解个体对危机问题的看法、情绪反映和行为应对情况;三是从量、质、外在影响因素三个角度,了解个体心理机能受损范围、程度以及个体所受文化影响,以明确的指标去鉴别和实施工作。
4 以社区心理服务为切入点,深入一线开展实际有效的心理服务
有研究表明从社会工作入手进行心理援助,具备几个有效的工作特点:一是确定受助对象非心理—病理取向;二是对重大灾难,深入现场打破专业界限;三是社会援助中把现实问题解决放在第一位;四是援助中适当进行心理评估,发现创伤者给予特别关注,并建议其接受针对性的心理干预[4]。心理援助打破“坐等式”模式借助社会工作深入社区、家庭提供干预和服务,这可打破中国内敛文化对个人表露的约束,促使个体提早发现问题,找到途径解决问题。服务体系的建设需从宏观管理思路入手,将社区个体心理健援助与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和水平、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可从社区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入手,充分考虑到个体的社会影响因素,形成多种心理援助渠道,如青少年健康促进教育、老年人生活品质建设、特殊人群工作项目等。endprint
4.1 建立发展性专业援助人力库
心理援助的专业性强,要求干预者有良好心理素质,能利用专业心理知识和技能准确找到问题并给予疏导,避免产生二次创伤。因此建立专业性的心理援助队伍十分必要,但人员组成需多元化以提供综合服务,如意大利心理健康中心模式,其中心的工作人员包括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社区精神病护士、职业的治疗师和康复治疗师等[3]。同时,还需重视队伍的动态性发展,建立政策和途径激励专业人士加强心理援助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借助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等工作平台,定期组织和引导个体学习提升,形成不同技术方向的心理援助工作者。
4.2 建立多类型物质资源库
梳理并整合市级现有心理援助资源,如不同类型诊疗室或器材,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分配和科学使用器材。定期清点和维护资源,确保资源不被闲置或浪费,对于缺乏的资源及时补充,对于闲置资源建立项目促进运用。其次,建立心理援助评估资源系统,可建立一个全市性心理普测工作平台,以便了解学生和发现问题,同时建立心理发展档案,为危机学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针对退(辍)学学生,建立特殊服务平台,因为退学学生除去贫困原因多数因早期有心理援助需要但没有主动寻求救助而产生了各类行为问题,从而影响学业和生活导致退学[2]。最后,还需建立事件资源库,包括心理咨询案例资源库,突发事件处理案例库等,促进专业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
4.3 建立心理援助电子平台
当前是网络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手机、电视媒体,因此建立地方性的网络心理宣传——援助平台,实现对青少年群体的信念支持。电子平台的建设首先要选择正确的、多元的传递媒体。其次是内容需打破传统说教式宣讲而基于个体发展的需求提供行动措施,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要视野是基于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所设计的解决方案。专业人员的支助,主要基于个体具体问题的对点解决。同群体的互助,即以共生成长机制引导同类青少年互助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宏宇.构建大学生心理援助对象的有效评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30(10):75-76.
[2] 高红英,苗元江.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29(8):98-99.
[3] 邱成平,杜李琴.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3):220-222.
[4] 贾晓明.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的新视角[J].中国建立心理学杂志,2009,17(7):882-884.
作者简介:朱媛,本科学历,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