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道者——教师角色的回归

2014-11-25梁维倩

教师·中 2014年11期
关键词:动态化教师角色

梁维倩

摘要: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角色,为文化的传播与知识的创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书育人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普遍认识。这一认识既肯定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指明了教师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传道者。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新的教师角色应运而生,教师角色混乱。然而,这些新提出的教师角色最终也是服务于教师“传道者”这一根本角色的,是时代发展所赋予的教师本质角色中的应有之义。但教师的本质并没改变,教师仍然是传道者。

关键词:教师角色;传道者;动态化

一、教师角色定位“教师是谁?”这是叶澜等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他们认为这是关乎主体参与价值的讨论。[1]“教师是谁”是要探讨教师要做什么和教师做什么才有意义两个问题。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就能理清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何种角色,居于怎样的地位。目前,对教师具体角色的研究相对混乱。大多数的教师角色研究都着眼于细节上教师具体角色的建构,自成一体,但存在角色名称混同、杂乱的特点。多种角色的描述模糊了教师的本质特性,教师角色是唯一的。视角过多是教师角色研究过乱的根本原因,而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才能对教师角色进行最根本的定位。[2]

一般而言,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符合社会要求,所以,教师的角色要以社会学视角来进行定位。北京师范大学郭兴举老师认为,教师可以不是主流社会需要的代表者,可以不是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代表者,但却不能不是社会的代表者。[3]吴康宁教授把“社会代表者”分为“支配阶层”“公共社会”与“任一阶层”,教师既不应成为“纯粹的”支配阶层代言人,也不应成为“纯粹的”公共知识分子。教师所应且所能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但无论是支配阶层还是公共分子,都是社会人,教师的角色是社会赋予的,教师自然要成为社会代表者,向学生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4]现代教师观认为: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者,他们代表社会改造受教育者。[5]朱小蔓教授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社会的代表,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载体,是社会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代表社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是有限的,重要的是,教师必须代表社会而不是他自己(个人)表明某种社会立场、社会主张。[6]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是受社会邀约,为社会培养人才而服务的,教师代言社会实现教育价值是教师的作用。“传道者”是中国教师传统的一个角色定位。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负有传道的社会职责,就是要传递社会道德规范和正统的社会职责。教师本身受社会的委托,按照社会的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其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同样承担着此角色,要教会学生做人,要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打好基础和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服务。另外,从社会关系来审视师生关系,其在根本上首先是教育关系。[7]这就是确认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职责,也肯定了教师传道者的角色。

二、传道者——教师角色的回归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就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选择知识、组织知识、呈现知识和传授知识,同时在一定的情境下创设条件,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和探究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个体智力、情感、品德和体质的全面发展。[8]教师在教书过程中育人,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这是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自古以来,人类的知识和经验的传递离不开教师。在学习途径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可以从其他诸多渠道获取知识,有时学生甚至在某些方面所掌握了解的比教师还要多,教师以往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尽管如此,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仍没有变。较之其他学习工具,教师有评判和筛选知识的能力,呈现给学习者的知识更符合其需求,有益于其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也是其他学习途径无法替代的。进入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但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所以,教师要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将“做人之道”“治学之道”“为业之道”通过自身的言论、行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并启发他们的智慧,解除他们的困惑,在短时期内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全面发展。[9]

纵观新课程推进实施过程中所提出的新的教师角色,这些概念是由于人们认识到教师作为“传道者”这一角色在教学中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很多人认为社会把教师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教书匠”的角色。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教师相应的角色行为表现为知识传授,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内容,让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教材内容;安排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以掌握知识;管理学生的纪律,保证课堂的安静和秩序等。学生被看作知识接收的容器,只要出现教师所期望的学习结果,如对知识的完整再现,能够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就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得到不错的学业成绩。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奖励和惩罚促使学生出现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行为,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都被忽略了。所以,他们认为当今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10]与此同时,为了响应新课改中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等一系列号召,一些新的教师角色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思想应运而生。但是,独断地将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弊端的原因全部归结到教师传道者的角色上是不合适的,是对教师传道过程的曲解。讲授是传道的一种方式,但传道绝不仅仅等同于教师单向地讲授,传道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endprint

现如今,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传道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讲授式的传道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有所变化和提高的是传道的方式和水平,而并非要转变教师传道者角色。实际上,新课改中新的教师角色的提出,其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得教师能更有效地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最终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但却要改变教师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现象。所谓的教师新角色也是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这也正说明了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师角色是服务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职能的,即为教师“传道者”角色服务。

无论教师以何种方式进行教学,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使学生获取知识,这本身就是一种传道方式。所以,即便当教师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姿态出现在教学中,教师仍然是在进行教书育人的活动,依然是在扮演着传道者的角色。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发展进步。在哲学意义上,教师角色本身就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矛盾集合体。教师“传道者”的角色不变,但是教师这一角色下的行为模式却是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教师的传道方式和水平应该随着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断变化更新,教师传道者角色的内涵也有着其自身的发展。

三、教师传道者角色内涵的动态化教师传道者角色的特征和其内涵的行为模式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在教书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达到角色期望,必须采用动态扮演角色的方式,赋予其原有的“传道者”身份更多的延伸发展,以适应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正如石中英所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师角色规范会表现出动态的特点,往往需要必要的观念更新,使之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体现出社会与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由于社会环境变迁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对旧有角色系统的行为范式进行某种程度的更新或改造。“传道者”是教师的基本角色,是教师职业赋予教师的特殊角色,也是教师为了实现来自社会、家长及学生的角色期望而需要扮演的角色。传道者角色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离开了传道者角色,教师角色将不复存在,教师个体也会因无法实现其职业期望而沦为不称职的教师。而在坚持这个基本角色的同时,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要顺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在传道的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新的教学意识,以全新的传道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基本职责。教师可以依据一定的原则,在扮演好这一基础性角色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能动地调整其教学行为,采纳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有效的传道行为模式,以适应教育环境,满足教育需要,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当下,许多教师深感在从教过程中作为“杂家”的骄傲与困惑。骄傲的是,作为“杂家”,亦师亦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生活、情感、心理、就业等各方面帮助学生成长;困惑的是,要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杂家”,并且“杂”得有理、“杂”得有据。随着社会和教育的改革,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对教师传道的过程提出更多更高的期望,要求教师在传道的同时更好地履行育人的职责。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经历的“杂”本身就是顺应社会和教育等各界要求的一种最真实的表现。因此,教师不可能只停留在传统的传道者角色层面上,教师的传道者角色不变,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有所变化,教师传道者角色下的行为模式自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传道者角色所蕴含的行为范式不会一成不变,教师的行为范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呈动态发展趋势,形成新的教师行为范式和传道方法。

教师角色动态化是教师诸多行为的互动关系,是教师依据一定的原则,在扮演好基础角色的同时,根据自身对教育情境和教育任务的认识,而有效运用各种教学行为,从而适应教育环境,满足教育对象期望,进而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过程,其实质反映的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的动态化有别于教师角色转换及教师角色多样化,动态化的过程并不是多种角色不停转换的过程,它是多种角色行为的包容兼并,是在传道的基础上加入更多新的角色行为,以便于优化传道过程,高质量地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教学经验的不断成长、教师角色理论的不断丰富、教育环境变化对教师角色的需求以及教育任务变化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促成了教师角色动态化的形成,同时,教师角色动态化又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和教师专业成长,这是一种正向的相互影响,其最终目标是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目的。但需要明确的是:教师角色动态化并非教师角色全能化。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教师,其在动态化视野下进行着多种角色的行为范式,但这些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围绕教师的基础性角色系统和教育过程而展开的,是为教师的基本角色而服务的,教师能动地运用其支持性的行为可以促进教育过程的顺利开展。我们不应该对教师角色存有全能化的期望,这既有悖于教育规律,也不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可能。[11]

四、结束语教师通过与教育对象、时间、空间、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内容等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关系,在相关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教师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被认为扮演着各不相同的角色。实际上,新课改中所提出的多种教师角色都是服务于教师“传道者”这一根本角色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道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些“新角色”是教师传道行为的应有之义,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师传道方式和水平的新体现,是教师基本角色的动态化衍生。教师的角色是唯一的,现有的多种角色的描述模糊了教师的本质特性。这些教师角色实则是对教师传道者角色下所产生的行为特征的描述,脱离了教师传道者这一本质属性,而去追寻其衍生出的其他特征,显然是模糊了教师的基本角色。尽管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师传道的方式、水平有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内涵也呈现出动态化发展趋势,但教师的角色并没有发生变化,教师仍然是“传道者”,担负着文化传递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林振华.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角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郭兴举.论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与吴康宁教授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01):6—8.

〖=4〗吴康宁.教师:一种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兼答郭兴举同志的“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04):1—8.

〖=5〗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34.

〖=6〗朱小蔓,等.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付静.师生关系在根本上是教育关系——基于现象学教育学理解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8〗李桂兰,等.谈教师角色的调整和转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9〗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51.

〖=10〗王转香.教师角色转变中的反思〖=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11〗张娅.论教师角色动态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态化教师角色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IPDT的动态化编制及其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中的应用
浅析标志的动态化发展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论述
大数据时代下高职英语教师角色定位初探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关于建立经典动态化的文化传播史观:文学史课程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