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脑膜瘤的CT、MRI诊断
2014-11-25韩松岩
韩松岩
(盘锦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辽宁盘锦 124010)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占15%~20%,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多为良性,中年以上多发[1-2]。恶性脑膜瘤少见,仅占脑膜瘤的1%~2%左右[3]。但2000 年WHO 根据脑膜上皮起源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重新对脑膜瘤作出评价,并按复发和侵袭性生长危险性的高低进行了分级和分型,认为有2%~10%的脑膜瘤(WHOⅡ~Ⅲ级)具有恶性肿瘤的生长特征[4]。故将WHO Ⅰ级称为良性脑膜瘤,将WHOⅡ~Ⅲ级统称为恶性脑膜瘤[5]。恶性脑膜瘤与良性者缓慢生长不同,具有明显的侵袭性,且生长速度较快及术后易复发的生物学特点,其复发率和存活率主要取决于手术的彻底性和其恶性程度,术前明确诊断对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6]。本组收集我院2005—2013年收治的120 例脑膜瘤中的恶性脑膜瘤11 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 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术前均行CT 平扫,8 例增强扫描,且11 例均行MRI 平扫加增强检查,其中6 例经CT 的MPR 重建,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性4例,女性7 例,平均年龄49 岁(19~68 岁),病史7 天~1年,均为单发病例,其中原发恶性脑膜瘤10 例,恶性脑膜瘤术后复发1 例。发生于顶枕部5 例,颞部3 例,鞍区2例,桥小脑脚区1 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颅高压及局部定位体征,头疼、恶心、呕吐6 例,视力下降伴单侧视乳头水肿2 例,肢体偏瘫、无力2 例,1 例复发者头部可触及肿物并失语。
1.2 CT 检查方法 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 扫描仪,横轴位扫描,标准重建参数,螺距1.5,120 Kv,300 mA,层厚3.0 mm,层距3.0 mm,FOV 350 mm,MPR 层厚1.25 mm,层距1.0 mm。8 例行CT 增强检查,由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欧乃派克80~100 mL,流速3.5 mL/s。
1.3 MRI 检查方法 采用Signa Ovation 0.35T 永磁型MRI扫描仪,头颅线圈,采用SE、梯度回波、水抑制等序列。T1WI:TR 2069 ms、TE 11 ms;T2WI:TR 4580 ms、TE 89 ms,矩阵256 ×256。全部病例均行MRI 增强扫描,经肘正中静脉注射GD-DTPA,剂量为0.1 mmoL/kg 体重,流速2.0 mL/s,注药后即行常规矢、冠、轴位扫描。
1.4 图像分析 图像分析及影像征象的确认由两名高年资医师独立完成。影像评价指标包括:肿瘤的部位,瘤体的大小(仅测量长×宽)、肿瘤的形态,肿瘤的密度及信号的变化,肿瘤的强化程度及模式,有无瘤周水肿,有无脑膜尾征,有无骨质破坏及颅内外侵犯等。
2 结 果
通过11 例患者恶性脑膜瘤CT、MRI 影像观察,分析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11 例恶性脑膜瘤的CT、MRI 影像资料分析
11 例中瘤体最大者直径10.5 cm,最小者4.2 cm,平均6.2 cm。边界清晰10 例(91%),不清晰者1 例(1%)。肿瘤形态不规则或边缘呈分叶状7 例(63.6%,包括复发1例),形态规则,呈椭圆形或类圆形4 例(36.3%)。
CT 及MRI 均呈混杂密度及信号,平扫T1WI 呈不均匀等~低信号的10 例(90%),较均匀的等信号1 例(1%),T2WI 呈不均匀等~高信号的10 例(10%),较均匀高信号的1 例(1%),其中瘤内可见坏死囊变的3 例(27.3%);CT 上可见瘤体内钙化的2 例(18.2%)。增强扫描11 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的3 例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1 例均有瘤周水肿,其中明显水肿的10 例(90%),轻度水肿的1 例(1%)。骨质明显破坏的3 例(27.3%),未见确切骨质破坏的8 例(72.7%)。脑膜尾征的6 例(54.5%)。
3 讨 论
3.1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颅内原发恶性脑膜瘤又称蛛网膜帽状细胞瘤,好发于脑表面富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是原发于颅内脑膜上的肿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11%,具有生长快,侵袭性强,易复发、转移等特点[7]。分局部性恶性脑膜瘤和原发性恶性脑膜瘤,前者为良性脑膜瘤恶变的结果,以成人多见,后者肿瘤开始即为恶性,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8]。有报道认为第2 对染色体异常与脑膜瘤的发病有关[9]。根据WHO 2000 年脑膜瘤分类,将脑膜瘤分为Ⅰ、Ⅱ、Ⅲ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低度恶性,Ⅲ级为恶性。恶性脑膜瘤在组织病理学上有如下特点:(1)细胞成分增多;(2)核呈多形性;(3)有丝分裂活动增多;(4)局灶性坏死;(5)出现脑侵润和肉瘤区域;(6)转移。恶性脑膜瘤细胞呈梭形,类似肉瘤,具有富细胞成分,肿瘤内没有典型的脑膜瘤结构,核分裂、坏死、侵润、分化不良,核染色粗糙且深染。临床上,恶性脑膜瘤不但具有脑膜瘤的压迫和颅内压增高症状的特点,还可产生局部侵袭破坏及远隔转移的症状。切除术后复发率高,且易发生脑内或远处转移。目前恶性脑膜瘤的转移途径尚有争论,大多认为通过静脉系统远处转移,常见部位是肺、骨骼,其他部位有脑膜、肝脏、淋巴结等[10]。
3.2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恶性脑膜瘤与良性者具有相同的好发部位,具有脑外肿瘤的生长特征,多呈不规则的低密度肿块,包膜不完整,边缘多见分叶及结节,密度不均匀,本组有10 例(10/11)。此种表现与良性脑膜瘤截然不同,这也说明了肿瘤生长迅速及具有侵袭性的恶性生长方式,本组有7 例(63.6%)为此种表现。与良性脑膜瘤对周围骨质产生压迹、使骨质变薄或增厚不同,恶性脑膜瘤可以对周围骨质产生明显的侵蚀破坏,本组3 例(3/11)。瘤周水肿明显,水肿带不规则,本组10 例(10/11)。水肿边缘可呈指状向脑内延伸,占位效应明显。因肿瘤生长迅速,瘤体常有出血坏死,本组3 例(3/11)。对钙化的显示CT 具有绝对优势,可为点状及条块状钙化,本组2 例(2/11)。MRI 平扫:肿瘤信号不均匀,较混杂,T1WI 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等~高信号,本组10 例(10/11),与脑组织界限不清,肿瘤向外生长可使脑静脉窦受压、闭塞。对于瘤周水肿的显示,MRI 较CT 更为清晰确切,表现为大片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水肿形态不规则,界限欠清晰。无论CT 与MRI,都可清晰显示肿瘤向颅内、外侵犯的征象。增强扫描:CT 及MRI 均表现为明显强化,本组为100% (11/11),多表现为明显的分叶状、斑片状及结节状不均匀强化,瘤体内的坏死囊变区无强化。明显的不均匀强化是恶性脑膜瘤的重要征象。有人认为肿瘤形态不规则是恶性脑膜瘤的特征性表现,边缘不规则呈“蕈伞状”及分叶状,肿瘤内部有囊变坏死等都强烈提示恶性脑膜瘤的可能。瘤周水肿原因可能是由于静脉回流障碍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尽管有学者认为瘤周水肿与肿瘤的良恶性并不相关,对良恶性的鉴别无特殊意义,良性脑膜瘤也可以产生较为明显的瘤周水肿,但多数学者仍认为,明显的、大面积的瘤周水肿是恶性脑膜瘤的征象之一。本组病例中有10 例有非常明显的瘤周水肿,占90.1% (10/11),支持此观点。有研究显示恶性脑膜瘤的脑膜尾征出现率为82.6%[5]11,高于良性脑膜瘤的61.8%,本组脑膜尾征的出现率为54.5% (6/11)。
3.3 鉴别诊断 恶性脑膜瘤主要应该和良性者相鉴别,这也是影像诊断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良性脑膜瘤大多形态规则,边缘光整,多以实质成分为主。临近颅板时颅骨以增生硬化为主,骨破坏罕见,瘤内坏死囊变很少见。增强扫描时,大多为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而恶性脑膜瘤由于其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所决定,其必然要具有恶性的影像征象。通过对本组11 例恶性脑膜瘤CT 及MRI 征象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当脑膜瘤具有以下征象时,应考虑为恶性可能:(1)肿瘤实质成分较少,外形不规则,呈分叶状、浅分叶状及结节状;(2)肿瘤边界模糊不清,并向脑实质内侵犯;(3)瘤周有明显不规则的水肿;(4)明显不均匀强化;(5)伴有颅板骨质侵蚀破坏,甚至向外穿破颅板,形成软组织肿块;(6)瘤内有囊变、坏死区;(7)短期内复发,或经多次手术仍复发者。杜凤山等认为由于硬脑膜受侵,致使增强扫描时硬膜增强带连续性中断或呈斑片状强化,是恶性脑膜瘤的有力依据[11]。但本组病例并未发现此征象。由于恶性脑膜瘤可以对脑实质进行侵犯,可以使肿瘤周围产生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尤其是当肿瘤广泛侵润而定位不甚准确时,易于和脑内胶质母细胞瘤相混淆,应加以鉴别。胶质母细胞瘤具有脑内肿瘤的特点,不具有脑膜瘤的好发部位,平扫表现为低、等、高的混杂密度及信号,内部常有囊变、坏死,由于肿瘤血供丰富,有时在瘤体内部可见流空的血管信号,并可见各个时期的出血灶。增强扫描时呈显著不均匀花环样强化,并且常累及胼胝体。
总之,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主要还是依靠影像学资料。CT 扫描可以提供较为详细的病变信息,可清晰显示肿瘤对颅骨的侵犯及瘤内钙化。通过MPR 重建等技术的应用,更能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及大小形态评价,可以达到初步诊断的目的,一般作为重要的诊断检查方法。MRI 图象可更加清晰地反映肿瘤本身的特征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对水肿的显示也比CT 明确,同时还可以清晰显示瘤周血管的结构。但是在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上,无论CT 还是MRI都没有绝对的优势,某些征象虽然具有所谓的鉴别意义,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具有绝对的特异性。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仅仅根据一种影像征象就作出诊断,要综合多种表现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客观的评价其内部征象、边缘征象和周围组织情况,以便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1]吴恩惠.头部CT 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7.
[2]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9.
[3]孙振平.恶性脑膜瘤的CT 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60-61.
[4]Louis DN,Scheithauer BW,Budka H,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Lyon:IARC Press,2000:176-184.
[5]张祎年,何宁.MRI 征象在恶性脑膜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8:11.
[6]周永红,潘恒,符有文.恶性脑膜瘤的CT 与MRI 诊断和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5.
[7]吉慧军,孙鹏.原发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探讨[J].齐鲁医学杂志,2009,10 (24):5.
[8]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 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98.
[9]李坤成,张念察.比较神经影像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5.
[10]Rawat B,Framchetto AA,Elavathil J,et al.Extranial metastases of meningion ma [J].Neuroradiology,1995 (37):38-48.
[11]杜凤山,蒋博民.恶性脑膜瘤的CT、MRI 影像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8,12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