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隆寺题记

2014-11-25王永奇邱柏涵

黑龙江史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圣殿重修兴隆

王永奇+邱柏涵

兴隆寺是黑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少年来,关于兴隆寺的沿革、兴隆寺的建造年代、命名年代一直是专家学者研讨的课题,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偶得兴隆寺“题记”,就此揭开了兴隆寺的神秘面纱,今付诸纸上,以正视听。

一、唐朝渤海国时期应称护国寺

佛教,早在渤海国建国之前就传入靺鞨地区。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了地方民族自治政权——渤海国。唐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大祚荣受唐睿宗册封,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渤海国正式隶属唐王朝管辖。唐开元二十六(公元738年)唐玄宗赦天下州郡各建一所大寺,以祈求国泰民安,渤海皇家寺院——(现称兴隆寺)就建造在这一时期。渤海三世国王大钦茂,动用国家财力,人力,物力来建造这座寺院,就是用以教化民众,维护国家利益,达到国运昌盛,长治久安的目的,此寺院始名不详,应称护国寺就名正言顺了。护国寺——渤海国的皇家寺院是由一重大殿(石佛殿)和殿前的石灯幢(俗称石灯塔)加之东西配殿组成的。

二、辽金时期称石佛寺(也称大佛寺)

辽天显元年(公元926),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大军一举灭掉了渤海国。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后,出于政治目的,于公元928年下令烧毁上京城(大辽东丹国天府城),将该城之民迁往东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只有这渤海皇家寺院劫后余生,得以保存下来。在辽国的二百多年里,人们习惯称护国寺谓石佛寺或大佛寺。

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南)建立了大金国。公元1125年灭掉了大辽国,占据中国半壁江山。金代女真人对佛教的崇信超过了宋朝和辽代。到了金末,这座远近闻名的寺院,除大石佛和石灯幢完好无损外,庙宇已是坍塌了,也急待有人出资重修。据《宁安县志》记载:“石佛寺在城西南七十里······相传金时建······按此石佛寺即今之兴隆寺,盛京志载相传金时慈圣太后所建······”慈圣太后是金哀帝之生母,到金哀帝时,大金国的江山已摇摇欲坠。慈圣太后大概是因信奉佛教,出自保佑大金江山的目的,回归故里来重修这座寺院。慈圣太后在修复了石佛殿的基础上,又增建了四大天王殿三楹,弥勒佛殿三楹,石佛殿左右十八罗汉殿六楹,东西配殿各五楹,禅堂三楹。重修后称石佛寺,此称谓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

三、清代称兴隆寺

石佛寺,经历了元,明两代四百余年的风雨剥蚀,虽庙宇已是断壁残垣,部分佛的造像已损坏,但石佛寺中的大石佛依然跏趺在石佛寺的殿堂上,石灯幢还依然屹立在石佛殿前。清初流人张缙彦在他撰写的《宁古塔山水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城以南有石浮屠,高丈六,佛面虽有风雨侵蚀,过之者尚稽首焉。前有石塔,八面玲珑。庄严精巧,尤非塞外所有。”这段珍贵重要的记载,足以说明,清初的石佛寺还在,人们还时常到石佛寺拜佛敬香,但石佛寺已失去大金时期的辉煌。

石佛寺究竟是哪年改称兴隆寺的呢?兴隆寺在清代有几次大的修建?宁安县志对兴隆寺的记载只寥寥数语,不尽其详。笔者在遍查《宁安县志》的基础上,又查阅了清代流人杨越之子杨宾所著《柳边纪略》,吴桭臣撰《宁古塔纪略》的同时,偶得重修兴隆寺的两块“题记”,就此揭开了兴隆寺的神秘面纱,捋清了兴隆寺的来龙去脉。

清代对兴隆寺的修建共有三次。

第一次修建是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宁安县志》对这次修建是这样记载的:“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有人出资对石佛寺进行了维修”。对这次修建,在杨宾撰写的《柳边纪略》里有详细的记载。《柳边纪略》记载:“已巳年(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六月,宁古塔蓝旗固山大巴黑塔阿妈病且死,梦石观音至其家,遗命长子吴达哈为屋以盖之。吴达哈出资五十金,属西关吉林下观音庙僧净金董其事。净金又募得数十金。冬十二月入窝稽伐木庚午年(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二月初六破土,此余所目击者也。”《柳边纪略》补充了《宁安县志》对兴隆寺第一次修建的记载。

第二次修建是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这次修建,《宁安县志》上就根本没有记载。1982年8月,由于接连几天天降大雨,造成三圣殿(原石佛殿)后坡房盖的部分坍塌。8月25日中午,在维修房盖时,在正脊上意外发现了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修建兴隆寺的题记。此题记写在一块长二米九三,宽六厘米,厚四厘米的木方上,钉在三圣殿正脊的檩子上。此题记上部分是这样记载的:“大清康熙岁次重壬寅年庚午月吉日仝立功德施主满洲人氏赵俊德等”;题记下半部分记载:“盛京锦州府锦县儒一徐二甲人氏壬寅年出家三十七岁住持僧赵传悟”。此题记对修建兴隆寺的记载是比较详细的,不容置疑的,也是最具权威性的。此题记填补了《宁安县志》关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修建兴隆寺记载的空白。

第三次修建是在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2002年5月16日,兴隆寺的三圣殿开始落架大修,在正脊的下面发现一块维修兴隆寺的题记,此题记和1982年发现的题记一样,都是正面朝上钉在正脊上,从下面是不能发现的。此题记上半部分记载的是孙晴拜佛许愿,下半部分记载的是孙晴得病还愿。上半部分记载:“道光二十八年佛殿突被火灾神像堆残弟子孙晴系山东登州府海阳县邢村岩坦四甲民人至佛前处叩酬有意重修其财力不足虽然大工未动心以诚矣后佛光应照屡年加庇力足修理盖造塑化金身”;下半部分记载的是:“咸丰三年弟子孙晴身得病症心间想起在佛前口愿至今并未修造亲到佛前拈香祝赞病退急速重修至五年病愈于三月间修理至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共竣经理人山西太原府祁县东观镇六甲民人王泉”。在题记的中间写有八个大字:“千年不朽,万古流芳”。这个题记详细记载了孙晴许愿,还愿重修兴隆寺的全过程。孙晴在修复了原有的三圣殿,大雄宝殿,四大天王殿,又新建了关圣殿,马殿(现为送子观音殿),钟鼓二楼。重修后的兴隆寺,在同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马殿(现为送子观音殿),关圣殿,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原石佛殿)五重大殿,在马殿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这一完整的建筑群体,可谓是宁古塔佛教文化的代表。为了记载这流芳千古的不世之功,以昭示后人,在关圣殿前立了高一米九五的一块重修兴隆寺的功德碑,一直保存至今,重修兴隆寺的碑文清晰可见。

兴隆寺是哪年由石佛寺改称兴隆寺的呢?据《宁安县志》记载“……惟殿右悬古匾额一方。上题兴隆寺三字,字体秀健似当年寓贤之手笔,旁款书康熙癸巳仲秋月(康熙五十二年八月,公元一七一三年八月)副都统马齐·……”。这段记载中可以断定,宁古塔副都统马齐仲秋节游历石佛寺,把石佛寺改称兴隆寺,并请寓贤书写寺名“兴隆寺”,悬挂在庙门之上。从此把石佛寺改称谓兴隆寺,其意是取大清国运兴旺发达之意吧!从康熙五十二年起(公元1713年)由石佛寺改称的兴隆寺一直延用至今。

从兴隆寺的沿革看,无论是唐朝渤海国时期的护国寺,还是辽金时期的石佛寺,清代的兴隆寺,她们是一种历史佛教文化的传承,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宁安县志》

[2]张缙彦撰《宁古塔山水记》

[3]杨宾著《柳边纪略》

[4]吴桭臣撰《宁古塔纪略》

猜你喜欢

圣殿重修兴隆
瓷片
失踪的圣殿骑士团巨宝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兴隆湖初冬
欧洲最早金融集团:生于战争,毁于金钱
特别的生日礼物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手上的证据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