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麻雀牌的几种起源演变之说

2014-11-25詹弘

黑龙江史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麻将演变起源

詹弘

[摘 要]麻雀牌是一种大家喜爱的娱乐游戏。本文介绍了麻雀牌发明的几种学说及唐宋以来历史演变、发展形成过程。

[关键词]麻雀牌;麻将;起源;演变

中国古代众多的游戏中,麻雀牌是很有名的一种游戏。麻雀牌,也称麻将牌、喜鹊牌。麻雀牌的起源来历众说纷纭,一般有以下几种论说。

一、元末明初万秉迢发明说:清代桐城派学者戴名世的《忧庵集》中说元末明初学者万秉迢由于倾慕108位水浒英雄,所以发明了麻将牌,108张牌来隐喻、纪念梁山好汉。

二、明郑和发明说: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的设备,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供官兵消遣。郑和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用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刻了红色的“中”,又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春夏秋冬”,最后有一块牌不刻任何东西,以“白板”命名。

三、宁波陈氏说:清咸丰年间,宁波人陈政钥,字鱼门,号仰楼,出身拔贡。在游戏中深感纸牌数量较多,取舍组合十分不便,从骨牌中受启发,用竹骨材料替代纸牌,麻将由此形成。杜亚泉《博史》称,“相传麻将牌先流行于闽粤濒海各地及海舶间,清光绪初年由宁波江厦延及津沪商埠。”宁波在麻将的行程中不仅传播,更在于创造。麻将是宁波话“麻雀”的读音,因陈政钥在骨牌麻将中创造了一对“麻雀牌”及“杠”、“吃”用骰子定位的规则。

四、江苏发明说。在江苏太仓县曾有囤积稻谷皇家的大粮仓,以供粮食南北调配,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不少。管理粮仓的官吏为奖励捕雀护粮民众,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护粮牌”作兑取奖金的凭证发放酬金。这种可观赏和游戏的筹牌上刻着各种符号和数字,其符号、玩法和称谓术语与捕雀密切联系。例如,“筒”代表枪筒,其图案刻火药枪的横截面图案;“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的雀鸟,所以“索”牌刻鸟型图案;“万”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即赏钱数目。因火药枪射鸟需考虑风向,“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牌。“中、白、发”:“中”为红色取射中之意;“白”即白板,代表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麻将玩法的术语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嘭”的枪声。

五、唐叶子戏、明马吊牌演变而来。麻雀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从唐叶子戏及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此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古时的博戏经常使用金银等财物相赌,使用大块金银不方便,所以发明了马子,也叫“马”。马子与现在麻将牌中的筹码功能大致相同。古时的筹指胜负的次数,不计算胜负数值的大小;马算大小数值。后世筹马不分,统称筹码。马子由犀角、象牙、竹片制成,标明金银重量,类似今天的钞票、纸钱。古代的古书均以卷轴形式保存,六朝以后,才渐渐有折叶形式,因此书页也称叶或叶子。叶子指未经粘连的书籍散页。唐代中业,博戏中的筹码渐由纸片制成,因此把博戏中所使用的筹码纸片就称为叶子戏、叶子格,简称为“叶子”[1]。叶子戏谬传为唐刺史李郃所制。《太平广记》引《咸定录》:“唐李郃为贺州刺史,与妓人叶茂莲江行,因撰骰子选,谓之叶子戏。”唐宋时期很多文人喜欢玩叶子戏。唐末诗人李洞在写给龙州好友李郎中的赠诗中记叙了其在梦中偕好友玩叶子牌的事情。北宋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当时的文学家杨亿及其门下众多弟子都是“叶子迷”。

在唐后盛行的博戏中的叶子上渐渐画有人像。至明代天启年间,作为游戏附属品的筹码——叶子经过逐渐演变,形成了一种新的娱乐用具,即马吊牌[2]。马吊牌4门共44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四门花色组成。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故事人物宋江、武松、鲁智深等人像。索子牌面上画索图形;文钱的牌面上画铜钱图形。马吊牌牌面所画图案都与钱财货币有关:文钱指古时最小货币单位——铜钱;一贯等于一千文铜钱,古代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索子指穿铜的绳子,代表钱串;从这些牌的命名与牌面图案可以看出“马”与“吊”的影子。马吊牌名称的大致含意就是“有关于钱的牌”。当时的文人著有关于马吊的专著。明戏曲艺术家潘之恒有《叶子谱》《续叶子谱》,冯梦龙著有《马吊牌经》。文学作品中也有众多描写游戏马吊、叶子牌的场景。清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假托唐武则天时期的故事,其中第73回“看围棋姚姝谈弈谱观马吊孟女讲牌经”就描写了众才女在一起玩马吊的场景。《金瓶梅》第23回“赌棋枰瓶儿输钞觑藏春潘氏潜踪”、52回“应伯爵山洞戏春娇,潘金莲花园调爱婿”、58回“潘金莲打狗伤人孟玉楼周贫磨镜”中都描写了众人下棋、抹骨牌赌酒的情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其代表作三十二卷本《日知录》里说:“万历之末,太平无事,士大夫无所用心,间有相从赌博者。至天启中,始行马吊之戏。[3]”。由此可见明末清初时马吊就大行其道。

清乾隆年间(18世纪中叶)马吊牌受宣和牌与碰和牌的影响,衍变出一种“默和牌”的玩法,也称“纸牌”。纸牌最初有60张牌,由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组成,还有中、发、白牌各两张,也叫幺头三色。玩牌的时候大家都默不作声,所以叫“默和牌”。游戏时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也称为“坎”。先得三副和一对牌者,即为“和”,为赢牌。清代的金学诗在《牧猪闲话》中就曾记载说:“碰和者,谓之默和[4]”。《红楼梦》中第47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描写了贾母与薛姨妈、王熙凤、鸳鸯四人斗纸牌的情节:“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严,只等一张二饼”,由此描述可见红楼梦里的纸牌游戏就是马吊牌。渐渐的,人们在游戏中觉得60张牌太少不过瘾,就把两副纸牌合成一副牌玩,变成了120张牌。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玩法: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组成一副,有了“碰”;四张相同的牌就是“杠”。四人玩牌时,下家除了可以吃还可以碰。这时的纸牌基本形成了现代麻将的雏形。清末时,人们就餐用的桌子一般是正方形,可以坐八人,也叫八仙桌。由于玩牌时四人各坐方桌一方,人们受到启发,增加了东、南、西、北风四色风牌。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人们向往升官发财,所以在纸牌中又增加了红中、发财、白板三种牌。红中即中三元。中三元既中谢元、中会元、中状元之意,发财代表富贵发财,白板代表空白、落空的意思。清末“南社”成员诗人徐珂(1869-1928)在其笔记集《清稗类钞》中记载:“麻雀亦叶子之一,以之为博,曰叉麻雀。凡一百三十六,曰筒,曰索,曰万,曰东南西北,曰龙凤白,也作中发白[5]。”后来由于人们在玩牌时所有牌都摸完了还没有和牌,为了弥补不能和牌的遗憾,又增加了“听用”牌。听用牌最初只有2张,后来发展到多张,直至牌上绘画形成四季牌、花牌各4张,默和牌共成144张,默和牌逐渐过渡到现代麻将牌。民国时期,因纸牌数量逐渐增多,拿取、出牌十分不方便,人们受到骨牌启发,把纸牌改成动物骨骼或者竹、木等材料制成的长方形块状牌,立在桌上游戏。至此,麻将正式形成。

参考文献:

[1]印佳翔.中国麻将竞赛知识与技巧问答[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

[2]殷■,陈平川等.中国传统文化精要(第三册)[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43.

[3][4]周海雄,王雁玲.麻将的起源与演变[J]宁波大学学报,2002.12:71.

[5]徐珂.清稗类钞(第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7.

[6]梁实秋.梁实秋散文[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87

猜你喜欢

麻将演变起源
中国麻将走红国外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麻将迷”妈妈
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