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悲剧命运解读
2014-11-25乌荣其其格
乌荣其其格
[摘 要]林黛玉是曹雪芹用饱含心血之笔塑造的一个个悲剧人物典型中的典型。林黛玉的人生悲剧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有社会现实的摧残,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压抑,生理病理等先后天缺陷对其的损伤,还应该有主观的原因。
[关键词]悲剧;挑战者;生理病理;主观因素
林黛玉自曹雪芹创出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不断议论的对象。封建社会的摧残、生理病理的折磨、自身主观原因等造成了她悲剧的一生。正是因为她身上显现的多重性的悲剧,才让这一人物有了独特而永久的魅力。这多重的悲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比对自己的命运,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林黛玉的影子,体悟人生的缺憾和对命运不可把握的悲哀。
一、挑战者的悲剧
在封建礼教主导的社会,挑战者的结局往往是以悲剧而告终。林黛玉,便是众多挑战者中极为普通而平凡的一个。封建礼教主导世人“立身扬名”,而林黛玉从来不支持贾宝玉考取功名,反而赞同贾宝玉“不入流”的行为;林黛玉冲破了“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封建礼教的束缚,把共同的叛逆思想作为爱情的基础,大胆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林黛玉在大庭广众之下随口吟出被封建礼教认为的淫词滥调……这一切无不反映着林黛玉对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冲击,无不反映着林黛玉的挑战性。然而,这些也注定了她是一个悲剧。她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1)的悲剧,是一个女性挑战者的悲剧。在这一悲剧中,我们认清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一个少女的青春、爱情和生命被无情地剥夺和践踏。林黛玉的悲剧,可以说是一个对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挑战的悲剧。
二、生理病理的悲剧
病态美,是林黛玉最明显的标志。生理病理是形成林黛玉悲剧重要的因素。
书中涉及多次林黛玉的病,如黛玉的身体自小极怯弱多病的(第二回);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第三回);况近日每觉深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至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第三十二回);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第四十五回)(2)……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我们也能感到黛玉的病在一步步加重,最后自己也无可奈何了。疾病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林黛玉的心理、思想、心境、为人处事,甚至她的爱情,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正是这种无法摆脱的疾病让她变得更脆弱、敏感、猜忌。这伴随她一生的疾病也是她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主观因素的悲剧
林黛玉主观因素也是造成她悲剧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心理和性格两方面。
(一)心理悲剧
在那种孤单的寄生氛围中,林黛玉自然极早地萌生出对于自身身份、地位、命运、归宿的自哀、自伤和自怜的情绪和心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就小心地告诫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2];当她去怡红院找宝玉,面对因丫鬟使性儿没有开门的情形,而猜忌自己终归是客人,难免糟人厌烦,没有想到是丫鬟们没听出是她的声音……类似这样的事在《红楼梦》中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她多愁善感、猜忌心重、小心眼的表现。她始终将自己放在一个对立面来面对、思考大观园环境和以此出发来待人接物的。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自恋情结也比较重。她的自爱自赏,顾影自怜,正是其自恋情结的外在表现。无论在元妃省亲的时候,还是在大观园的诗社活动中,都充分表现了她的自爱自赏;无论花开花落,还是秋雨黄昏,几乎所有的人事情态、自然规律,都可以成为她自怜自伤的诱因。正是这种自爱自赏和自恋自伤,让人觉得她是一个不宜接近的人,而实际上她的内心始终在渴望着友谊和温情,渴望着被人们理解。然而,在封建社会中,林黛玉是难以被理解的,她的希望和理想,却总是被残酷的现实一一毁灭。可是她的性格决定着她不可能放弃离经叛道的幻想,因此,她就只好在失望、苦恼和忧郁中度过悲剧性的一生。
(二)性格悲剧
林黛玉的性格悲剧主要体现在情痴情种。可以说,林黛玉是用自己的生命爱着贾宝玉,这纯洁高尚、毫无保留的爱情成了支撑她生命的唯一支柱。爱情在,生命在;爱情亡,生命消。一听说贾宝玉订了亲,就用自戕的方式发泄愤怒,而听说是误传,病痛就减去了一大半。当她与贾宝玉相识后,便受尽了痴情的折磨。当得知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的消息时,她发出了“宝玉,你好……”的怒吼!可以说,她的痴情是造成她悲剧人生的直接原因。
另外,林黛玉的快人快语、说话不注意分寸、不谦逊礼让等语言交际缺陷也导致了她的悲剧。
综上所述,黛玉的悲剧具有多重性。林黛玉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中的挑战者,注定结局是悲剧。然而她的疾病和她自身的心理、性格等因素,更加剧了她自身的悲剧。林黛玉在用自己的生命控诉着封建社会的残暴,这不仅仅是她自己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中所有女性的悲剧,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蒋晓兰.林黛玉悲剧新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一期.
[2]严明、江蔚.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的性格分析[J].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一期.
[3]薛秋江.林黛玉一个悲剧时代的叛逆者[J].理论界.2004年第6期.
[4]曹小晶.素心无奈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26卷第1期.
注释:
(1)恩格斯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46页。
(2)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