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竞争,不可忽略比较优势

2014-11-25刘云

人力资源 2014年10期
关键词:工科工程师研制

刘云

美国如是说

不久前,在美国一所军事院校的毕业典礼上,美国副总统拜登放言:“我敢说,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创新变革以及创新产品是来自中国”。虽然他承认,中国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是美国的六倍到八倍,甚至暗示“中国已经取代日本,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新挑战对手”,但分析人士称,拜登的演讲意在打消美国民众对中国经济实力的担忧。

今年6月,一份权威研究报告提出了与拜登言论截然相反的观点,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中美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正在培养出数量惊人的理工科毕业生,中国的科技劳动力大军正呈爆炸式增长,美国可能很快失去科技领导者的角色。

人才数量也是“高地”

由于国内外有不少人持有与拜登类似的看法,因而对这项研究报告的结论不屑一顾,其理由是: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理工科毕业生严重缺乏创新能力。虽然中国拥有人才数量的整体优势,却没有创新能力的突出优势,培养的数量再多,也不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不可否认,美式教育确实比中国的应试教育更容易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类似乔布斯、比尔·盖茨式的创新型科技奇才毕竟是极少数的。实际工作中,不可能也不需要所有的理工科毕业生都去搞创新研发,常规性的工作与常规性工作岗位仍占多数。在这些常规性工作领域,踏实肯干或许比创新更为重要。因此,中国人才庞大的数量优势完全可以转化成以优质、高效、快速与低成本的方式完成各项常规性工作的比较优势。中国企业为巴西研制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运输船就是一例。

巴西淡水河谷是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巨头之一,该公司在2008年与熔盛重工签订了建造12艘40万吨的

超大型矿砂运输船的合同,这种型号的矿砂运输船全长360米,型宽65米,相当于56个篮球场的面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矿砂运输船。总价值高达16亿美元,一举创下了单笔造船订单金额世界纪录。

据了解,30万吨矿砂运输船已是当时最大的商用船型,更大船型的技术标准在全球尚属空白。制造方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打造一款不同于常用技术标准的非标船舶,无现成的图纸、数据、资料可直接引用,需要另起炉灶。要根据航线、码头、港口的要求以及船东尽量多的载货量的要求来研发设计。对日韩等国的造船厂来说,设计、建造过多艘30万吨的标准货船,有现成的标准图纸、数据和建造经验可以借鉴,而研制超大型非标船舶,虽说技术上不成问题,但却找不到足够数量工程师来从事这款超大型非标船舶的繁锁计算与设计,即使找到足够数量工程师,其巨大的薪酬开支也会让这些造船厂吃不消。为了节省人工成本,缺乏工程师的造船厂更擅长标准船舶的大批量制造,无法在非标船舶研制上与中国竞争。此例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数量众多的普通工程师可谓我国重要的竞争优势与参与国际竞争的王牌主力,其数量上的整体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体创新能力的相对不足。

日本战后崛起的人才经验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在自身发展中极为重视对工程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技术的力量弥补资源的不足。试想,如果日本没有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再失去了技术人才的优势,日本可能就只剩下一副“空壳”。这一点,日本人比谁都清楚。

1945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兵源枯竭的日本甚至开始把十四五岁的娃娃兵送上战场充当炮灰,刚刚毕业甚至是在读的文科生也被强征入伍,但唯独对在校工科大学生网开一面,免服兵役。盟军在讨论对日作战问题上,认为日本仍有战备潜力,理由是它还有多达40万在校大学生(以理工科为主)未上战场。但直到战败,这40万大学生也没有出现在战场上。日本战败后,许多大中城市与工厂都在美军的轰炸中被夷为平地,而技术力量和人才队伍却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日本战后经济起飞的骨干与中坚。

美国人曾认为日本在战争环境中培养的这40多万工科生一定质量低劣,对其在日本战后经济发展中的潜力曾不屑一顾,但美国却忽视了“数量庞大”这一重要的人才战略砝码。朝鲜战争爆发后,“韩战特需”的国际订单给了这批工科生以大显身手的舞台与机会,他们的表现不得不令美国人刮目相看,并在随后的美日科技经济竞争中成为令美国人头疼的竞争对手。日本的经验表明,工科生、工程师群体的数量与质量,同样是决定一个国家命运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国人才比较优势初见端倪

2011年1月12日,中国第四代(西方媒体称为第五代)隐形军机歼-20的亮相和第一次试飞,其研发速度远超出美国预期。2012年10月31日,中国第二款第四代隐形军机歼-31又成功试飞,再次震惊世界。国外一些军事专家不得不承认,“中国奇迹”的确来得太快,快得让西方难以接受。俄媒惊叹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实施两个第五代隐形战机研制计划的国家”。

中国隐形军机的研制工作为何速度快、款式多?熟悉内情的央视特约评论员宋晓军先生在电视节目中谈到这点时指出:我国最大的优势是工程师多,科技工作者多,搞研发的人多,我国有足够数量的工程师同时研发多种不同类型的战斗机和攻击机。美国有两款隐形战机,F-22早已研制成功,并已列装部队,

这几年正在集中力量研制F-35,反观中国则是技术力量是一分为二同时研制两款隐形战机。按常理,美国研制F-35应更快更顺利,而实事上,F-35研制进度严重滞后,技术难题成堆,批量生产与装备军队时间是一推再推,这令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头疼不已,其中,工程师数量严重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不必因为目前工科生总体质量不佳而丧失信心,人才数量上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质量的相对劣势。中、美工程师一对一较量,中国可能不如美国,但中国可以用三四个工程师的集体智慧弥补个体上的差距。巨大的比较优势正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张王牌。“人多力量大”这句老话中的“力量”过去指的是体力,但也同样适用于“脑力”。

我国后备人才规模不容小觑

按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从2010年起,我国普通高校工科本、硕、博工科专业毕业生总人数已突破百万大关。这意味着我国今后若干年内,每年都将有百万数量级的工科生成为我国未来工程师的后备力量,这相当于美、欧、日、印目前每年工科毕业生人数的总和。一个国家具有每年百万数量级后备工程师的培养规模,这是工业革命以来前所未有的,中国也成为工业革命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工科毕业生数量突破百万关口的人才大国。

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工科生、工程师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在工业文明时代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将决定它能否在工业化中取得并保持强势地位。三百年前,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时,英伦三岛人口不过九百多万,工人不过数十万。以不足千万的人口基数和为数不多的高校,一年所培养工科生、工程师也许只有一两万。但就是如此之量的工程师也足以使英国扩张版图,建立起“日不落帝国”。而现在中国每年百万数量级工科生培养规模相当于当时英国人口十分之一强,中国理应创造出比当年大英帝国更辉煌的“业绩”。

当然,中国不会像“大英帝国”那样走侵略扩张之路,而是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每年百万数量级工科毕业生是中国最珍贵的技术人才资源,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筹码,如何珍惜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中国和平崛起,扩大他们对世界的影响,构成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战略问题。 责编/寇斌

猜你喜欢

工科工程师研制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青年工程师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137Cs稳谱源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