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信用,谁来建档

2014-11-25朱海涛

人力资源 2014年10期
关键词:企业信用信用部门

朱海涛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其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不久前公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要坚持政府推动、健全法制、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等原则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那么,为什么要鼓励企业给自己套上信用“紧箍咒”?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又能为自身的经营发展带来哪些利好呢?

“信用档案”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用档案”是由公共管理部门公正记录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诚实守信、依法签约、认真履约的材料总汇。它集中体现了企业在社会和市场行为过程中的可信度、公信度和诚实信用的综合竞争力,是证明企业是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或有无违法违约行为的重要凭证和依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国民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信用缺失而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当前层出不穷的制假售假事件,以及“逃债”、“坏账”、“合同欺诈”等事件。据估算,我国年均假冒伪劣产品的产值超过1300亿人民币,每年企业间签订的近40亿份合同中,能够得到基本落实的不到70%,有些地区甚至不到20%。

企业信用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无形资源,更是企业发展的无形动力,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企业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

具体来说,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有三大作用:

●提升诚信形象,增强信用竞争力。资质和荣誉,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见证。若陈列室内,无法让公众和客户知晓;挂在网站,因网上造假泛滥而易被怀疑、易被仿冒“搬迁”。把资质、荣誉记录到信用档案,可汇聚信用力量,提升诚信形象,赢得更多的社会信任。

●赢得客户信任,获得合作商机。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一定要有坚定的决心和长远的规划,借助信用档案将现有的资质、许可和荣誉展示出来,提升信用分值,积累信用财富,奠立信任基础,彰显有限的无形资产,赢得客户信任和商机。这是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

●与国际接轨,开拓更大市场。很多国家早已建有社会信用体系,格外重视信用。外商对中国商家的信用一直高度关注,他们通过“谷歌”搜索国内企业的信用状况,每天都有大量的境外IP访问征信系统。外贸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完善信用档案,能够进一步提升信用形象,夯实信用基础,获得更多国外商家的订单。

企业如何自建“信用档案”

企业“信用档案”反映了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以及经济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的综合竞争能力。从形成渠道看,企业“信用档案”可分为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直接信息是指企业自身活动中形成的信用资料,如企业基本情况、资产状况、借还贷记录、纳税记录、会计报表等;间接信息是与企业相关的单位形成的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资料,如工商、税务、金融、质量认证等部门关于企业经营、纳税、贷款产品质量等记录,以及来自客户或消费者的评价。具体内容大致由以下六部分组成:

●银行信誉等级记录。银行贷款不逾期、不欠息,偿债指标均在正常值内,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充足的现金流量,按照银行考评条款确定的信用等级记录。

●纳税信用等级记录。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依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规定的标准进行评定的基础上,就纳税人在一定周期内的纳税信用所评定等级的记录。

●劳动用工合格记录。企业单位在劳动合同、用人、工时、工资、社保等方面符合《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获得年度考核检查合格证书。

●企业经营规范记录。无利用合同格式条款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严格遵守《商业、企业、经销商标管理办法》和《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无经销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工作,有企事业经营管理行为规范等证书或记录。

●行为达标记录。依据行业内有关现行法规,实施行业规范管理服务达标标准,有管理服务规范达标的证书或记录。

●其他记录。按照有关国际标准或世贸规则取得了相应的证书或记录,以及有能够证明本系统诚实守信的资质材料。

搜集系统、齐全、完整的企业信用文件、数据,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基础。可从以下渠道进行搜集:

一是通过企业信用档案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形成的计算机网络或其他途径传送给有关企业信用的文件、数据来进行收集。二是通过媒体、投诉等渠道,面向社会征集企业信用数据。三是接收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对企业信用及受理的信用投诉等进行调查而形成的信用文件和数据。

企业信用档案具有重要的监督、公证、证据、信息传输等作用,因此要从多种渠道来开发利用好企业信用档案,利用企业信用档案,评估企业信用等级;编制企业信用报告,为企业运行监控和制定政策、做出决策、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提供依据,为用户与经营者业务往来提供参考;开展企业信用咨询,为企业用户提供企业的信用情况,更好地建立与用户的经济业务关系。

2013年3月15日,国务院《征信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对“征信”这一新兴行业确立了法律地位,把征信业带入一个合理、合规、更合法的年代。在《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可以采集企业、事业单位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保存、加工并向社会公布。2013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专门的信用管理局。国家政策的出台、国家条例的颁布、征信管理机构的成立,使征信业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这就要求必须规范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让广大消费者能

够随时准确地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了解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等,这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信建档,政府需牵头

其实,已经有不少部门和机构建立起了企业“信用档案”体系,如工商部门行政管理网、12315消费者投诉网、社会服务网、银行部门的客户信用系统、税务部门的交税系统、劳动部门的合法用工记录,以及司法部门、海关部门、质检部门、卫生检疫部门对企业经营活动中违法违章的查处档案,都是“信用档案”的组成部分。不少企业也有反映自身诚信的档案。但是,现在这些档案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企业、个人手里,若要了解某一企业诚信情况如何,必须要分别到许多部门去查询,劳神费力,还不一定能了解齐全。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由一个政府部门牵头,统一将各方“信用信息”整合起来。档案管理部门有资质、潜力和义务做好这项工作,利用平时已建立的工作网络来收集分散在各部门的“诚信档案”信息,然后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为社会需求提供服务。如上海静安区为构筑“诚信体系”,区档案馆积极帮助指导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以收集电子文件的方式,点击经整合的“信用档案”信息,为社会咨询服务。这一尝试得到辖区内企业、社会管理部门的积极响应。

企业“信用档案”内容较多,涉及面广,动态性强,档案部门必须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企业信用档案内容。在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组合和构建:

●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的资料。主要指企业在办理开业、变更、注销登记中的基本事项。包括:企业名称、住所、负责人、投资人、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期限等,应当成为反映其信用情况的基础性材料。

●企业被行政处罚的资料。主要指企业因违反登记事项,或从事虚假宣传、走私贩私、合同欺诈、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制售非法出版物、欺骗消费者等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而形成的记录,应当成为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核心材料。

●企业被行政监管的资料。有关部门在对企业例行检查、年度检验时,对企业守法经营所做出的认可性记录;对企业轻微违法行为责令改正的提示性记录等,应当成为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主要材料。

●企业被投诉举报资料。企业因涉嫌违法被投诉举报,有时虽然从法律上可能很难认定,或者因证据不足未被追究法律责任,甚至可能是毫无根据地恶意投诉和举报。在这当中产生的资料,是一种社会性的信息,是一块社会“公示板”,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警示作用,应当成为企业信用状况的参考材料。

●企业被认证、褒奖资料。比如在工商行政管理实践中经常会涉及对企业信用状况的某些认可。比如在某一时段对某一方面进行认证,评选出“无假冒商品商店”、“消费者信得过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等,这些认证性信息也应当成为企业信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纳税的资料。根据现行税收征管工作的规定,纳税人档案资料可分为户管资料和分局(所)管资料两大系列。户管资料主要包括:税收管理过程中的各类登记表(如税务登记表、退税登记表、一般纳税人申请认定表、年审表)、纳税申报表(含附列资料)、发票定制审批表和“购、用、存”报告表、各类涉税审批表、处理决定书等。分局(所)管

资料主要包括:各类纳税人基本情况表,管征户数底册,定期定额户生产经营情况调查表(典型业户),各类检查许可证存根联,以及其他相关的分局(所)管理的资料。这些纳税资料应该是企业信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管理部门亟须练内功

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企业档案的管理和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增加,要求我们按照世贸规则来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在这种形势下,档案部门在构建企业“信用档案”的工作中当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承担“生力军”和“先锋官”的角色,为保证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的合法利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信用档案”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企业信用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首先要加强对企业档案的监管力度,充分掌握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通过从线条管理转向综合管理,从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化的长效管理等手段,真正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经济户口”,这样才能做好企业信用信息较为全面的收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科学整理,建立起相应的数据资料库。

●积极做好数据资料的登录和技术保障工作。企业的各级管理部门繁多,监管的内容不尽相同,各自的专业性很强,监管数据的存储要求不一致。因此,档案部门对收集到的数据要有一套明确、统一的管理规范,才能便于数据的识别、登录,便于数据的查询、统计。同时,对数据登录要有时限要求,以保证数据的适时更新。此外,由于档案部门建立的企业信用档案是从现有的各部门管理业务档案中抽取的信息,为了实现资料的调取、存储、查询和统计,必须开发出一套功能强大的软件系统,从技术上解决好由企业档案分级管理、分散管理、专业管理、交叉管理,甚至是分密级管理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问题,做好技术维护和技术保障工作。

●促进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各自掌握着企业各方面的信用信息,而信息利用者要想得到综合相关信息耗时费力,极不方便,难以达到及时有效利用的目的。档案部门在构建企业信用档案时应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力图使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社会化上,打破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让整个社会都能了解各企业的信用信息,通过社会舆论,依靠社会监督,共同加强对企业的管理,起到长效监管作用,以共同维护社会主义正常经济秩序。 责编/寇斌

延伸阅读

企业信用建档六原则

●客观性。客观性是企业信用档案的生命,企业信用档案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记录和反映企业信用的现实状况,既要客观地记录企业的良性信用行为,也要客观地记录企业的不良信用行为。

●强制性。工商、税务、金融、保险、劳动保障部门等机构要无条件、无偿、及时地传送给企业信用档案管理机构,企业信用档案管理机构为了调查企业的信用数据,有权查阅企业的档案、有关文件及资料,企业必须无条件提供。

●权威性。树立企业档案的权威性,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个人,要把企业信用档案作为评价企业信用的依据,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擅自改动企业信用数据。

●开放性。企业信用档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所用。

●动态性。企业信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企业信用档案管理机构对企业信用档案要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全面地收集、补充最新的企业信用文件和数据。

●实效性。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在能够全面反映企业信用情况的前提下,应力求简明实用。

猜你喜欢

企业信用信用部门
扬州市稳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企业信用修复
泰州市推行企业信用修复全链条服务模式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涉军”企业信用评价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涉军”企业信用评论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7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