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RL数据库的快速人脸认证技术的研究
2014-11-25高海阔马盛楠
高海阔,马盛楠
1.光电工程系滨州学院,山东滨州 256600 2.外语系滨州学院,山东滨州 256600
近年来,由于反恐、国土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需要,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对安防领域加大了投入,而身份识别正是安防的一个核心问题。人脸识别技术为人类身份识别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可靠性高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人脸识别技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基于模板的方法[1-5](基于相关的方法、特征脸方法、线性判别分析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动态连接匹配方法等)和基于模型的方法[6-8](基于隐马尔柯夫模型,主动形状模型和主动外观模型的方法)。由于基于模板的方法较好的利用了人脸的结构和灰度分布信息,而且还具有自动精确定位面部特征点的功能,因而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适应性强识别率较高,该技术在FERET 测试中若干指标名列前茅,但其缺点也是相对明显:时间复杂度高,速度较慢,实现复杂。
由于基于模板算法中的诸多优点,它在人脸识别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Debotosh Bhattacharjee 和Dipak K.Basu[9]基于加入外界图像的ORL 数据库对变形的多层感知器算法进行了研究,获得97.9%的准确率。Fan Ou 和Zhaocui Han[10]通过CCA(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典型相关分析)+LDA 的方法把FRR100 和FAR1000 指标降低了30%以上。
对于认证问题,可以看做识别问题的简化,问题可以归为两类:是本人或者不是本人。解决认证问题目的是找一个分界,尽可能好的区分这两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运算速度相对较快的线性判别方法。用一个两维的数组分类来说明问题。
1 人脸认证的线性区分的可能性分析
图1 (a)当样本种类够多时,很难用一条线(或平面)来区分;(b)而当样本数量足够小时,线形区分可行
从图1 中可以看出,当样品类的数量相对于维度足够大时,很难用一条线(或者一个平面)把一个指定的类同其他类区分开来;而当样本类的数量变小时,线性区分变的可行。[11]
考虑到研究的问题是认证问题(只有两个样本类),且一个照片中的信息量是巨大的(维度足够大),线性区分是可行的。
2 感知器算法
我们假设训练样本集
来自两个样本(ω1,ω2),其中l 是样本的数量
如果这两个类中的样本是线性可分的,存在一个平面
如果样本可以被正确分类,必然满足
其中
对于经典的感知器算法,代价函数被定义为如下形式:
其中,Γ 是所有被错分类的样品集
感知器算法是基于梯度下降和单样品修正的方法[12-13],伪代码如下:
2)t=0 ;
3)重复
3 基于ORL 人脸数据库的仿真
基于以上理论,本文在Inter Core 2 Duo CPU(2.93GHz)、2G 内存容量的硬件环境下,利用Matlab 对无陌生人脸的ORL人脸数据库、含有训练样本外人脸的情况的数据库和基于ORL数据库和来自摄像头的新样本类组成的数据库进行了仿真测试。
3.1 无陌生人脸的仿真测试
1)ORL 人脸数据库
由剑桥大学的Olivetti 实验室建立的ORL 人脸数据库由400 张照片组成(分辨率:92x112,40 个人,每人10 张照片),近几年来已成为最流行的人脸数据库之一,数据库的部分照片如图2 所示:
图2 ORL 人脸数据库(部分)
2)特征提取
目前提取人脸照片的特征有很多方法,如Fisher face 方法等。这些算法都需要大量的运算,这对实时性的要求造成了障碍,也难以移植到其他硬件平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去提取特征:仅仅把图像矩阵按列相连作为特征向量。对于大多数的分类器来说,这将会产生“维数灾难”,但对于感知器算法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在感知器算法中只有向量的加法和乘法运算。
3)实验结果
从每个人的10 张照片中选出9 张作为训练样本,而把剩余的1 张作为测试样本,可以得到表1 中的结果。考虑到目标是认证(是本人或不是本人),而不是识别(他/她是谁),对于无法认证的情况可以忽略。因为这个时候通常要求被测试者转动头部产生另外的样品,直至认证成功。
表1 实验结果
图3 是一种错误认证的情况。
图3 错误匹配的情况
无法认证的情况又可以分为两类:找不到匹配的人或者匹配了多个人。
2 含有训练样本外人脸的情况
许多情况下,可能有陌生脸孔会试图进入安全系统,这个人脸不属于训练集中的任何一个人。考虑到这种情况,设计如下仿真实验:
1)从样本中挑出一个人的所有照片作为测试样本;
2)为了更好的同表格1 中的结果进行对比,同样只训练每个人的9 张照片。
实验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含有训练样本外人脸情况下的人脸认证结果
3 基于ORL 数据库和来自摄像头的新样本类进行的仿真
为了进一步测试该算法在现实中的应用,利用摄像头采集一组新的数据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算法的分类表现良好。
表3 加入摄像头采集新类后的认证结果
4 运算速度的比较
在运算过程中,同时用分类方法中经典的最近邻法[14]和人脸识别中经典的Fisherface 方法采用上述同样的训练样本进行认证计算,与本文所用简化特征提取的感知器算法比较,得到如表4 所示的计算结果。
表4 运算速度的比较
从结果可以看出简化特征提取的感知器算法明显优于最近邻法和Fisherface 方法。这是由于最近邻算法中含有距离运算过程,Fisherface 也要完成投影和距离运算过程,而感知器算法仅有运算较快的向量的加法和乘法。
5 结论和展望
本文用简化特征提取过程感知器算法在ORL 数据库中去进行人脸认证。结果显示:当没有陌生面孔的情况下,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9.7%;当引进陌生面孔时,准确率将至98.1%。随后通过摄像头采集新的数据来验证该算法在现实中的表现能力,结果10 张人脸照片中的7 张被正确认证,另外3 张照片无法认证(没有错误认证的情况发生)。在运算速度方面,成功认证一个样品的平均时间为50ms,优于最近邻算法和Fisherface 方法。
从上述结果来看,在中等数量样本的人脸认证的过程中,采用简化提取过程的感知器算法是完全可行的,而这个简化过程无疑会对计算速度和硬件的移植过程大有帮助,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对大样本数量的情况进一步验证,测试该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1]PHILLIPS P,FLYNN P,SCRUGGS T.Overview of the face recognition grand challenge[J].Computer Vision Pattern Recognition,2005,1:947-954.
[2]WU JINYI.Survey of face recognition[J].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09,26(9),3205-3208.(吴巾一,周德龙.人脸识别方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9):3205-3208.)
[3]ZHANG J,YAN Y,Lades M(1997)Face recognition:eigenface,elastic matching,and neural nets[C].Proc IEEE 85(9):1423-1435.
[4]TAO Q,VELDHUIS R.Threshold-optimized decisionlevel fu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biometrics[J].Pattern Recognit,2009,42:823-830.
[5]QI ZHU,CHENGLI SUN.Image-based face verification and experiments.Neural Comput&Applic,2013,23:947-956.
[6]VIIOLA P,JONES M.Robust real-time face detection[J].Int J Comput Vision(2004)57(2):137-154
[7]AHONEN T,HADID A,PIETIKAINEN M.Face description with local binary patterns:application to face recognition[C].IEEE Trans Pattern Anal Mach Intell,2006,28(12):2037-2041
[8]XU JIANHUA.A Non linear Perceptron AlgorithmBased on Kernel Functions[J].Chinese Computers(2012),Vo l.25,No.7:238-342.
[9]DEBOTOSH BHATTACHARJEE,DIPAK K BASU.Human face recognition using fuzzy multilayer perceptron[J].Soft Comput,2010,14:559-570.
[10]FAN OU,ZHAOCUI HAN,CHONG LIU.Face verification with feature fusion of Gabor based and curvelet based representations[J].Multimed Tools Appl,2012,57:549-563.
[11]CHEN JIANGFENG,YUAN BAOZONG,PEI BINGNAN.Face recognition using twp dimensional laplacian eigenmap[J].Journal of electronics,2008,Vol.25 No.5:616-618.
[12]ZHNAG W,SHAN S,GAO W.Information fusion in face identification[C].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ICPR2004).Cambridge,2004,Vol.1:950-953.
[13]SUN QS,ZENG SG,LIU Y.A new method of feature fu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mage recognition[J].Pattern Recognit 38(12):2437-2448.
[14]Bremner D,Demaine E,Erickson J.Outputsensitive algorithms for computing nearest-neighbor decision boundaries[J].Discrete and Computational Geometry,2005,Vol.33(4):593-604.